應當說,當年的江竹筠等革命者既經受了肉體的“拷問”,又經受了靈魂的“拷問”,沒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超凡的意誌力是不可能做到的。據本書作者發現,白公館、渣滓洞裏的所有女性竟然沒有一人當叛徒,個個意誌堅定,寧死不屈。
靈魂的“拷問”,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而作者對於靈魂的“拷問”,顯然已經毫不避諱地指向了當今的每個讀者、每個共產黨員。
作者的可貴之處,不是在重複《紅岩》小說裏那些為大家熟知的感人故事,不是簡單地為已有定論並為廣大幹部群眾所崇尚的英雄“再創作”,而是將“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嚴格分開,以對黨史負責、對烈士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全麵還原中共重慶地方組織黎明前的曆史,披露真實的白公館、渣滓洞這個人間魔窟的內幕,讓真正的烈士群體包括那些長期未能甄別的烈士“浮出水麵”,讓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解密。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籠罩在白公館、渣滓洞上空的曆史煙雲逐漸散去,由於作者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也由於作者的執著追求,經過他們的艱辛勞動,終於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原始的、真實的故事,呈現了一個真實的英烈群體!
這無疑是對中共重慶地方組織曆史資料的一大補充、是對中共重慶地方組織曆史研究的一大突破,也是本書作者對紅色文化的一大貢獻!
書中還詳盡地披露了“獄中八條”產生的背景、經過及主要內容。讓我們驚歎的是,早在60多年前,白公館、渣滓洞監獄裏的共產黨員們犧牲前集體留給黨組織的最後遺書裏,條條是血的教訓,條條是肺腑之言,一群真正的共產主義戰士,披瀝赤誠向黨傾訴了真知灼見。“獄中八條”中關於“防止領導成員腐化”、“加強黨內教育和實際鬥爭的鍛煉”、“重視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經濟、戀愛和生活作風問題”、“嚴格進行整黨整風”等建議,對於黨的建設具有多麼重要的現實性、針對性和指導性啊!
《忠誠與背叛》啟示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上,忠誠與背叛這個問題,將貫穿於黨的建設全過程。而與此同時,圍繞“忠誠與背叛”,必然產生靈魂的“拷問”。但願這樣的“拷問”成為每個共產黨員勇於麵對的“考題”,通過經常性的“拷問”,對黨員的黨性、信仰、作風進行檢查、反省,以不斷純潔思想、純潔靈魂、純潔作風、純潔隊伍,使廣大共產黨員經受住執政和改革開放的考驗,永葆黨的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