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堅持好問的態度
很多成功者之所以成功,都是因為他們勤學好問。從伽利略到麥克蘭,他們都是從好問中得到成功的。
一盞小燈啟發伽利略發明
“你的腦筋是一個倉庫呢?還是一個工廠?”這句話是大陸伊裏諾斯銀行和芝加哥信□公司的總經理尤金·斯提汾茲問的。“你的知覺僅隻當作一種門戶,讓事實進入大腦裏儲藏著抑或能將事實當作一種原料,讓你的大腦生產出新的產品呢?”
伽利略發現過一種原理,由這種原理產生出了古老的擺鍾,他這種原理是如何發現的呢?法拉第如何發現電感應原理,而使電氣發動機和電流傳達變為現代最有勢力的東西呢?貝爾的電話是偶然發明的嗎?馬可尼的無線電也是碰巧發明的嗎?這些發明家所看見的現象,也是其他的人都看見的。他們儲藏事實的倉庫並不比常人大些,但是常人所造出的東西卻比他們少,這是什麼緣故呢?
他們成功的秘訣,說起來實在簡單。他們每人在心智的門前站了一個哨兵,尤其是他們的眼睛和耳朵,詢查每一個進來的客人,不斷地問一些這類的問句:“你是什麼人?為什麼要進來?你與剛才進來的一些人有什麼關係沒有?你的相貌為什麼要長得這樣?為什麼你的聲音與我剛才聽見的不同?你有什麼好處?為什麼你能被允許進來?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這些科學家發問的習慣幾乎到無法控製的地步。如果你不曉得有問題的存在便不能解決問題。假使你吸收東西到大腦裏,任它們儲藏著,那你的大腦不過是一座倉庫而已。你所儲藏的東西應當有卡片目錄,需要的時候你便可以找出來。
另一方麵,這個哨兵的職務並不是阻止東西進來,而是做一詳細的監查,使一些破壞分子無法乘處而入。它歡迎外國人和奇裝異服的人物。它詢問它們是想多知道它們,訓練你的知感哨兵養成好詢問的習慣,不可目空一切或盛氣淩人。有時候,最重要的客人來時,卻穿著極平常的衣服,毫無聲息,沒有偉大的表現。
引起伽利略觀察而造成最大的發現的,並不是一件什麼驚人炫目的東西,而是一件小而簡單的物件。許多人都看見過,而並未多加注意的小東西——燈,伽利略看見後就在內心中產生疑問,由是而產生最大的發現。
“當他在十七歲那年,有一天他走進當地一個天主教堂。他正若有所思地環視四周時,突然抬頭望見從禮拜堂天花板上長鏈懸掛著的燈。這時,一種很難解釋的事情發生了。他忘記了禮拜堂,忘記了做禮拜的人,他望著這些搖擺的燈,突然腦中勇現一種感想——這些燈的振動,或許長擺和短擺不是同時發生的吧。於是他默數自己的脈搏,以實驗他的這種臆測,因為在那時候脈搏是他唯一所帶來的測量物,他實驗出來了,凡振擺不管其振幅大小,周期總是一定的。”
提出疑問是有代價的。但是,假使你問了沒有結果又如何呢?如果你不斷地問,問得足夠時,最後,便會引導你問到一個最要緊的問題上去。如果你從來不問,便會看不到問題,如果從來沒有見過問題,當然就不能嚐試努力解答。每一個發明都是問題的答案。
有一次,美國電力公司的大老板斯泰因夢茲說:“如果一個人不停止問問題,世上是沒有愚蠢的問題和愚蠢的人的。”
如果有人說我們的問題問得蠢,多半是因為他們不能回答的緣故。父母回答兒女問題,也是直到他們不能回答時,便停止不許再問。一個工頭如果曉得的不多,也是不喜歡工人多問問題的,因為這會使他出醜。在另一方麵,問問題是一種藝術。一個人不可在不適當的時候問問題,也不應以一種糾纏的態度或故意取笑被問者無知的態度問問題。
鑄物始祖夢克蘭從發問獲得成功
在世界鑄造專家中,聞名的大衛·夢克蘭曾經因為他問問題,而失掉過二十個工作。他被辭退的緣故多半是這樣的。在一個鑄形中,我們做了五十個鑄物。但卻有二十個壞了。我詳細地檢驗成品,並且將所有的日期都記載在紙上。每一次我們都是用的同樣的鑄形,同樣的金屬,一切進行手續也都相同。然而差不多總有一半的鑄物是不好的。我冒險去和工頭反映,也許是金屬之中摻難了什麼別的元素,而使之起變化。
“好的鑄物中的金屬不是和壞的鑄物中的一樣嗎?’他問我。”
“金屬確實是一樣的,然而卻無法得到一樣的結果。假使我們可以找出其原因來,就能夠減少許多壞模型的浪費。’我回答著。”
“工頭立即辭退了我,因為我‘幹涉’了他的工作。”
夢克蘭這種好問的態度並不是他所問的事情錯了。他始終堅持“問”,最後他獲得很大的成功。他的最大錯處是我找錯了人,他找了一個不曉得回答也不想知道回答的人。這種碰釘子並不是說你以後不應再問了,而是你應當找別的方法去得出答案來。如果一定要問別人才能得到答案,就必須問一個確實知道這個答案的人。去糾纏那些不曉得答案的人是一件很蠢的事,這不過是使他們不高興而已。去問知道的人吧!
最好的方法,還是自己找出自己所要問的答案來。無論什麼問題,一旦想解決,絕不是拿著別人無知的話當作最後的決斷。成功者未必能解決每一個問題,但是絕對不會相信因為別人說不能解決,便以為真的不能解決。
愛迪生的一生,從小孩直到老死,沒有停止問過“為什麼?”他雖然沒有將自己所問的問題都求出答案來,然而他所得出來的答案卻是多得驚人。例如: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見一個朋友,看見他手指關節腫了。
“為什麼會腫的呢?”愛迪生問。
“我還不曉得確實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你不曉得?醫生曉得嗎?”
“每個醫生說的都不同,不過多半的醫生以為是痛風症。”
“什麼是痛風症呢?”
“他們告訴我說這是尿酸淤積在骨節裏。”
“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不從你骨節中取出尿酸來呢?”
“他們不曉得如何取法。”病者回答。
這時的情形好像一塊紅布在一隻鬥牛麵前搖晃一樣。為什麼他們會不曉得如何取法呢?愛迪生生氣地問道。
“因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這位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回答道。
愛迪生回到實驗室時,立刻開始試驗看尿酸到底是否能溶解。他排好一列試管,每隻管內都灌入四分之一管不同的化學液體。每種液體中都放入數顆尿酸結晶。兩天之後,他看見有兩種液體中的尿酸結晶已溶化了。於是,這位發明家有了新的發現問世,這個發現也很快地傳播出去,現在這兩種液體中的一種在醫治痛風症中普遍受到采用。
重要的,不是在於你能否得到答案,而是在於保持一種疑問的態度。組織美國羊毛公司的威廉·伍聽說:“得到真正教育的唯一方法便是發問。我們隻學我們所要學的。你之所以問一個問題便是因為你想曉得它的答案,因為你想要曉得,於是心裏便記得。所以一個時時產生問號的頭腦是一項很大的財產。”
不恥下問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行為準則
一個時時產生疑問的人可以從好多地方和以一種不驚動的方法得到知識。我們當然無須糾纏那些不曉得答案的人。然而,在另一方麵,假使你努力尋找知識或答案,你可以從很卑微或想不到的地方而獲得。林肯利用“問話式的交談”得到許多關於他所急欲獲得的知識。菲爾得曾從一個看門的人那裏得到許多有價值的知識。這個看門的人認得所有重要的顧客,他們有多少小孩,他們的年齡等等。他也認識各店的總經理,對於店鋪各方麵的知識曉得的非常之廣。當菲爾得在溫泉區休養的時候,就堅持送信給這看門的人要他來住幾天,整天的時間裏一直問他問題——希望把他所有的知識都擠出來。
許多人討厭問別人,不喜歡承認別人比他們懂得多,這是一種極愚昧的自傲心理作祟。假使你請教他人時是以一種早已曉得的態度,那你最好不問。無論你所請教的人如何卑微,你的發問態度必須誠懇,要有一種真正想知道的態度。想從別人身上得到知識的唯一秘訣,便在於你能使別人感覺到你確實承認他們廣泛的知識。這種誠意的敬重便能打開別人如泉湧般的心門,而你也能得到利益。
要端正關於問問題時所應持的態度,就要不斷地承認你自己是多麼地無知,承認世上有許多事情都有待你去學習。譬如即使你承認一個幫傭所知道的有關家務方麵的常識比你曉得的多些,或許你也可以從她那兒學點什麼。反之,假使你自以為比旁人知道得多,假使你和他們交談是要證明他們比你愚蠢,那你已在朝成功的路途上走錯了方向。
卡倫博士提出了一些可以問你自己的問題,看你在碰到的機會裏是否盡量利用了你的好奇心?
“你是否盡量利用好奇心證明你是一個很活躍的人呢?”
“你是否充分利用了你的好奇心想要知道你事業的一切以及與事業有關的事?”
“關於科學、經濟、藝術、道德,或曆史等書能激起你的好奇心嗎?是否這類讀物都引起你好奇的行動呢?假使不是如此,你的心智便容易變得不留神和空虛無物。”
“如果你是在一個舶來品商店裏做店員,你會對店內各種不同的貨品,如絲、羊毛、棉花等貨物的出產地產生疑問嗎?”
“假使你是一個教師,你是否持著你的好奇心去研究各種教育原理,並且在班上親自實驗過呢?你是否為有些孩子聰明、有些孩子愚笨而感到奇怪?”
“假使你是一個機械師,你是否因做了本份所應做的事便感到滿足了,或是對於整個的機械有一種研究的態度?”
“假使你身為父母,你會把你的子女當作一種有興趣的問題加以研究過嗎?記錄他們的特性,尋出他們生存的原因,以及研究如何訓練他們。你知道現在有兒童訓練法這門科學,以及關於這類題目的許多書籍嗎?”
“好奇心也可以使我們變為無價值的忙碌者。例如我們跑到窗口去看什麼人在敲對門鄰舍的大門,私拆別人的信件,偷聽別人電話中的談話,或是從門縫裏偷看等——這都是濫用好奇心的舉動。你的好奇心是否經過訓練,使你隻用正當的方法對於正當的事情起好奇心嗎?”
對於你四周的東西和事情保持疑問的態度。尋找問題,加以發問。找出困難和矛盾的地方。
承認仍有許多你可以學習的事情。而別人,甚至比你地位低微的人,可以供給你極有價值的資料。
養成喜歡討論問題的習慣。假使你喜歡討論,你便能懂得透徹地訓練思考。相反地,假使討論問題使你討厭,你便會躲避,也絕不能學到如何思考。
2創造與革新
善用你的智慧
有一次美國大陸銀行行長兼支加哥信托公司經理史蒂文問一個年輕職員說:請你告訴我,你是把你的當成堆積事情的倉庫呢?還是把它當作製造新產品的工廠呢?
這是兩句多麼微妙的問話!就我們所知,大多數的人們是把自己當做倉庫。他們盡管把種種學問經驗從書本、社會搬進腦中擱置,直至它們自動腐朽消失。
如果世上個個人如此,也許至今吊燈還不會引致鍾擺的產生。如果那位大發明家伽利略在禮拜堂看見吊燈擺動時,僅把它擱置腦中不動,不把它當做原料製造新奇的鍾擺,世人也許至今還沒有鍾表,而伽利略也許無法名垂千古了。
其實世上一切新的發明,都不是單靠堆棧式的腦子所能產生,佛萊地的腦子是工廠,所以他發明了電磁感應圈,而有今日發達的電力發動機和電流傳送,貝爾的腦子不是“堆棧”,他的電話機才能產生。馬可尼發明無線電時,也是用一副“不能動彈”的腦子。
他們成功的因素,不過是在自己的腦子裏布了一個哨兵。遇有事情從他們的眼睛,耳朵等通過時,都得仔仔細細地審問明白。
不恥下問
一個遇事好究根問底的人,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極廣的知識。當然我們並不是常常纏住那些“不知道”的人,喋喋不休,而是隻要打定主意追求學問知識,往往可以從許多細微的事物上,獲得寶貴的問題與答案。美國林肯總統平日虛心好問,常常用問話的方式與人交談,獵取許多他所需要的知識。費爾德並會因為肯虛心下問,從一個卑下的守門人處獲得不少對他有用的知識。
世上有不少人是不愛向人問話,因為他們認為那是承認自己懂得不如對方多。這種荒謬的驕傲態度,實在愚蠢!為什麼我們要因此放過許多寶貴的知識學問呢?又有一種人,常喜歡以考問的態度向人問話,並預先表示自己已經對那問題知道得很清楚,實在比不問遠要糟糕。
無論你所要問的問題大或小,都應用虛心誠懇的態度,這才是從別人處獵取知識最聰明的方法。你必須表示,你承認對方對於問題有精確高深的見解,這種尊重的態度,常可使對方心甘情願地把所知的一切全盤托出,對你大有益處。
其次是問話的態度,即使你已經懂得一些皮毛,也應該裝作全無所知,承認世上有許多事情都是未曾學到而亟於想學的態度。
獵取知識的最好方法是:
一、對你四周的一切事物,深沉抱持懷疑的態度。
二、多問,多思索,常常找尋造成困難的症結。
三、世上可以學習的事情多得不計其數,俯拾即是。隻要肯虛心領教,即使對方是地位低的人,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四、激發好奇心,養成遇事便研究的習慣。記住研究事物,必先使你自己感到興趣。
3有效的讀書方法
當英國商業界巨擘賽爾弗裏年輕時,求知欲十分濃厚,他的朋友家裏藏有許多圖書,答應盡量借給他。
對於有這樣一個好機會,他的心裏十分高興。他每星期有五天,可以在下午騰出三個小時看書。但是每當他看書時,總是覺得精神逐漸不振,昏昏欲睡。
這怎麼辦呢?他當然不願就此將書本拋在一邊,不再借閱。因此,他開始仔細探討原因。結果,他發現不隻是讀書,就是任何事情單調工作太久,也會使人昏昏欲睡。想改善這一缺憾,隻有將他所看的書,多多更換,藉以提高興趣。
他說:“我將三個鍾點分開支配:第一個小時我讀一本比較深奧費解的書,第二個小時讀少費思索的傳記,第三小時讀些趣味濃厚的小說或遊記等。”
這是一個很聰明的辦法。因為開始第一個小時,正當清醒,便可乘機多吸收一些深奧費解的知識。隨後由於精神漸感疲乏,便應改看容易理解的書。及至最後一個鍾頭,已經沒有能力看費神的書,故可以改看那些無關緊要的小說。
許多人喜歡睡前看書,將書當做催眠劑。對於某些人來說,這實在是件愚不可及的事,因為臨睡時看書雖有催眠的效力,但也因此養成了一看書便昏昏欲睡的習慣。而且有時睡前讀了一本極令人興奮的書,往往會刺激神經,而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這在精神、身體上,都會造成極大傷害。
閱讀應有目的
若要從書本上吸取知識,首先得有一定的目標,這樣才能使你所讀的書,本本都有用處。否則一味盲目閱讀,所得的知識就如一團亂麻,理不清,用不著。
若想求得專門學識,那就從選擇這一類的書著手。閱讀時不必將各書全部讀完,隻要揀出最精要的部分摘記即可。
發明大王愛迪生為了要知道打字機的詳細構造,特派助手到各大圖書館搜尋資料,結果,他的助手找來高達數十尺的參考書。愛迪生對於這滿桌子的參考書如何處理呢?他隻費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就把所要的參考資料找到。他不過是把書中最重要的部分詳細閱讀一遍,而對於大部分沒甚用處的材料棄之不理。
閱讀應有目的,依這目的,去尋找書本中最關係要的部分,這才是最經濟、聰明的讀書方法。
視閱讀為娛樂
當工作一天後,感覺疲倦異常,極想好好休息一下時,許多人會到郊外遊玩,也有些人多半是采取書本來放鬆精神。在這時,該挑選什麼書呢?——不用說,應該選擇最感興趣,如小說、故事、詩歌、散文等書。
你可以拿最感興趣的書籍或雜誌,舒服地坐在沙發上,隨意翻閱,將一切煩惱、顧慮,暫時拋開。這樣可以讓你忘卻一天的疲勞,恢複活潑清新的精神。
一代英雄拿破侖是一位讀書興趣極為廣泛的人。他深通軍事、哲學、政治、曆史、傳記、財政、犯罪、天文學、地質學、氣象學等。
一個人要想在短時間內,學會這些學科是辦不到的。但是密查爾說:要使自己對於書本養成多方麵興趣的唯一訣竅,就是每年對自己訂定一個合同,規定每年至少得研讀幾種新的科學。不論這些學科能使自己得到多少益處。
研求各科專門學問,都應先從淺近的書開始。如果你一開始就閱讀深奧難解的理論書,不但一無所得,而且可能降低對這門學問的興趣。許多人上圖書館借書,常喜歡借遠較自己水平更深的書,藉以表示自己學識豐富,這種人根本不是真心想讀書,隻是想用借書出風頭吧。
選擇適合自己的書
華盛頓年輕時,他愛上一本奇特的小書,書名青年之友,是麥哲所著。這本書如今已經成為一種珍貴的古懂。但在當時華盛頓把它當做一個新奇的玩意兒,時刻不離左右,就像知己朋友一般。從這本書中獲得許多幫助,華盛頓的言行舉止,幾乎無不受到它的影響。
世界千萬種的書,也和人的麵貌性格一樣,有各種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內容。許多書對你生疏得就像過路人一樣,甚至不曾謀麵,許多書雖與你有“一麵之緣”或翻閱數次,但是印象仍然淡薄,引不起興趣。隻有極少數的書能使你產生好感,一見如故。
不要老問別人,你應該和那一本書做朋友。因為書本對於各人所發生的效益,因人而異,許多人愛不釋手的書,常引不起你的興趣,反之,有些對你胃口的書,常被人束置高閣。要獲得知己朋友,得靠自己交往,讀書也是一樣,要獲得心合意滿的書,還得靠自己搜求。因為一本書對你是否有益,是否能引起你的興趣,隻有自己知道。
不要讀死書。必須常常顧慮到它的影響。例如讀了一本傳記,便應抓住其中的要點,做為處事為人的方針。甚至還可以改良他們的方法,比他們做得更好。
聯邦鋼鐵公司經理泰本先生年輕時,他的父親介紹他一本馬克裏的論著他讀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並盡量利用書中的種種方法,作為與他人交往的指南。使他獲得不少幫助,他說:“我並不希望把我自己完全變成馬克裏型的人,但是我的確利用它所指示的各點,訓練自己。”
讀一本書,就應設法利用書中所示。看看它對你是否有益處,它所示各點,是否正確。不要做一個書呆子,被書中的花言巧語,弄得茫無頭緒,應該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保有自己一貫的見解。認為對的部分,便融和到自己的行為思想裏,不對的地方,就應堅決拒絕。每讀一文或一書,就應仔細思慮一番,切勿像張吸墨紙一樣,遇到任何水都吸收。
一、隨時斟酌你的需要、心境、體力、挑選變換你的讀物。
二、趁清新時,多讀費思索的書,在腦子漸感疲倦後改讀輕鬆易解的書。
三、不要把看書當做催眠劑。有了這種習慣後,會使你一捧起書,就想打瞌睡。
四、讀書必須有一定的目標。當你預備尋求某一個問題的答案時,就應專心探索這方麵的知識,將不重要的撇在一邊。
五、養成廣博的興趣,使你能由各類書籍中,擴展你的眼界。
六、選擇幾本最合口味的書,當做知己朋友看待。
七、常常想到學能致用,對於所讀過的書,都應有深切的了解。多做實驗或多思考,總之,書本上的知識,是創新的原料,不是堆置的廢物。
4如何獲得可靠的建議
偉人求教的秘訣
曆屆總統中,最有虛心求教於人的,莫過於老羅斯福。他對於他所信任的人,總是放膽信托。每遇一件事,常常召集與事件相關的人員,開會詳細商議。有時為使自己獲得更多的參考,甚至發電到幾千裏外命令他所要請教的人前來商議。
美國一代名人路易斯·喬治,治理政務,精明周密,名聲遠播,眾望所歸;但是他對於自己的學問還是常感懷疑。當他做完財政預算,預備送交下議院審核之前,幾乎每天和財政專家聚首商酌。即使一些極微細的地方,也不肯放鬆求教的機會。他的成功秘訣,一言以蔽之,就是:“多多求教於人。”
有人批評美國鋼鐵公司的總經理賈裏:“他最愛聽別人對他發表意見,尤其是指責他的錯失。他深沉征求公司職員的意見,任何人同他說話時,他無不傾耳恭聽。”
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都善於使用這個“求教於人”的成功秘訣。身為領導的人物,大都有樂於征取他人意見的習性。從一個人能獲得外人助力的大小,就可以看出他偉大的程度。一個聰明有所作為的大人物,能夠使人自動向他提供意見,並且擅長審察這些意見,從中擷取有益的加以利用。反之,那些庸碌無能的人,既不懂得爭取他人意見的方法,即使獲取了別人的意見,也不能加以正確的選擇,和適當的利用。
也許你常常把自己的獨斷獨行當做一木舂極自傲的事,而把聽取他人的意見認為可恥。其實這是一個莫大的謬誤。當別人提供許多意見來供你參考時,正是你利用這些意見將事情做得更加完美無缺的機會。如果你錯過了這種機會,蒙受最大損失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歐戰時,魯濱孫上校正在前線督戰,部屬有兩個違犯軍紀的軍人,逃到德軍前線,魯濱孫立刻命他隊伍中的上尉,帶領一隊兵馬,將犯人捕回。但是這個上尉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他事先既不防備周密,也不去征詢別人的意見,單單仗著那股愚勇,草率行事,結果吃了一場大敗仗,全軍覆沒,連自己一塊殉職。魯濱孫隻好再令另一位上尉率領一隊兵馬前去。這個上尉深信偉人的成功訣竅,他先去找一位法國軍官,把自己將要進行的工作告訴他,征求他的意見。那位法國軍官當然樂於指教,便根據自己的經驗,告訴他最穩妥的方法,他用這方法去做,果然將犯人安然捕回。
這裏同是兩個勇敢的上尉,第一個因為喜歡獨斷獨行,以致不但功業無成,而且遭來殺身之禍。反之,第二個上尉,由於肯向人虛心求教,不但保障了自己的生命,並且還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所以求教於人不但不是一種可恥的行為,正是顯示一個人有思想、肯進取,富於智慧。試想,你若獨斷獨行,即使僥幸成功,又有什麼值得自傲呢?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去征取他人的意見,不見得會遭遇第一個上尉的殺身之禍,但是無形中所蒙的損失,卻是不可數計!
也許你常常看見有些經驗老人獨斷獨行,卻百無一失,便覺得十分羨慕,但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須知那些人的獨斷獨行百無一失,正是由於他們在平日肯多多吸取學識、經驗,造成他們百無一失的結果!他們的作為,絕非那些年輕且學識淺陋卻獨斷獨行的人能比擬!他們能有這樣的收獲,正是由於多年的學識經驗積累而成!
訶金斯在擔任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協理時,屬下一位年輕的職員負責擔任書記的工作。某日晚上,公司裏有事要發通知函給所有的經理,此事十分緊急,所以通知函務必趕快發出。因此,公司裏的職工全體動員協助辦理此事,連福特經理和訶金斯先生也一同幫忙。當時訶金斯便要那個書記的青年,幫忙套信封,但是那位青年認為做這種事情有礙他的身分,便抗辯說:“我不願意,我到公司來,不是做套信封的工作!”
訶金斯先生聽了這話,當然怒火上升,但是他仍若無其事地說:“好吧,這件事既然對你是一種汙辱,那麼請你到別處找高等的工作做吧!”
於是那個青年一怒而出,跑了許多地方,找了好幾種事情,但結果他仍鼓起勇氣回到福特公司。他與訶金斯先生見麵時便懇摯地說:“我在外麵經曆許多事情,經驗得愈多,愈覺得那天的行為錯了,因此現在我仍想回到這裏工作,不知你是否還肯收留我?”“當然可以”訶金斯說:“因為現在你已完全改變了”
訶金斯先生給予那青年的意見並沒有錯。如果那個青年當初就接受他的意見,又何必到外麵去兜個大圈子呢?
訶金斯先生述及這事時說:“那個青年開始尊重別人的意見,不再獨斷獨行。現在他已成為一個很有名的大富賈!”
其實世上再沒有比聽取別人的意見更容易做的事了,但是一些經驗不足的年輕人,大都不願那樣做,無怪乎他們到處闖禍,被人認為是危險分子了。
如果你希望做事少碰釘子,少有失誤,最聰明的辦法,就是多多參考別人的意見。有許多意見,常常是人家花了極大地代價換來的經驗之談,他既肯讓你不費吹灰之力利用,你又何樂不接受呢?
廣征意見但不心存依賴
多多聽取他人的意見是對的,但你仍要有你自己的主見。別人的意見隻能供你參考,但不是你的靠山。如果你過於信任別人的話,別人說東,你就向東,別人說西,你又向西,結果你將遇到比不聽取他人意見更大的危險!
查利·F·愛丹姆斯說:“我小的時候,生長在一個有錢有勢的家庭,父母對我愛護得無微不至,穿的、吃的都用不著自己動手,因此,造成我一種的依賴個性,既不用大腦,更不必費力!”
“如果當時我率性離開這個家庭,遠渡重洋,到一個需要我費力、用腦的環境中,也許我現在的自尊心要強多了。可惜當時我不是那樣一個頑皮的孩子,我很老實,於是也就被老實所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