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信仰的魔力(1 / 3)

宗教信仰

正直、誠實與卓越行為可使人們保持源源不斷的精力並且產生強大的說服力,且這些強大的說服力獲得了那些偉大者的一致認同。

——克斯特大教堂創建牧師

美國參議員哈特菲爾曾說:“我不會在選舉中失敗,雖然我的對手也許會獲得較多選票,但我仍然會獲勝,因為我的行為是遵循著上帝的意旨。”

他接著又說:“很顯然的,如果我的對手獲得了較多的選票,上帝也會替我安排好其他的出路,因此,在追尋上帝的意旨上,我仍然是勝利者,這是唯一使我在選舉時避免心理障礙的方法:我不必擔心下一次的競選。”

在五位接受專家問卷調查的成功者中,有幾位實在、坦率的人對哈特菲爾的情操,虔誠的說:“我們推許他的所言所行”。在0與10的分數之間,他們把相信與上帝之間有極密切的關係及上帝對他們的一生已有很好的安排這方麵評予最高的9或10分。

但是有關這件事的反應十分熱烈,有的人告訴人們,他們與上帝的關係並不密切,甚至於不相信上帝對他們的一生早有安排。這些人給這二個問題評予0或1分。

有一位不信上帝的著名雕刻家,他一年可賺10萬美元左右,但卻將宗教的傾向投注在他的作品中。

他說:“大多數我所認識的藝術家將他的作品當做一種誓言,而頗似一種宗教規範。這是他們塑造他們藝術品生命的方法,不像一般所謂的世俗事業,而唯物主義也常把各種工具及旅行當作藝術家創作藝術品的主要來源。”

當人們問及,影響他一生最大的書籍時,他反宗教的情緒表現得很強烈,當時隻有一個反應:“絕不是聖經。”同時,他也對有關他是否相信上帝主宰他的生命或他與上帝是否保持密切關係的問題,評予0分。

其他的人在說明其宗教信仰時,顯得有些模棱兩可,其中有一位自命為無政府主義者的詩人說:“我的宗教信仰曾經燃起又消失了,所以我無法回答這些問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研究宗教信仰的人中,有位文學教授告訴我們,“他未來的目標之一是發展一套較圓滿的生命哲學。”

隻要牽涉到個人與上帝關係之親密程度的問題,都會激起許多成就非凡人士最否定或模棱的答覆。換言之,如果這類問題不那麼個人化的話,情況就會顯著改變了:的成功者強烈相信(評予9或10分)世上是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明存在。

即使前段我們所提及的那個雕刻家——那個自認與神的個人關係為零的人,這次也評予相當高的8分,相信世上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明。事實上,隻有20%的問卷調查選答者是實質上完全的不信者或懷疑論者,他們很挑釁的評予完全反對的0或1分和如下的說法:“我相信唯一至上的‘人’。”

就道德價值感來說,有67%的接受訪問者反應,因為他們具有強烈的對錯感,所以對信仰宗教這件事評予9或10分。

有8%的人回答,他們也是在具有強烈是非感的情形下,對宗教信仰一事評予5分以下。

這似乎顯示出,存有上帝生存在的觀念與強烈的道德價值感的人,都是我們這一代成功人物的重要背景因素。“而隻有20%的少數虔誠信仰上帝人士,因為受到萬能的神明來照顧他們,成為他們個人或事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當然,將成功與上帝的協助扯上關係已不是新鮮事,而在希伯來書就有如下幾個例子。當上帝對約書亞說:“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約書亞記第一章第八節;NAB)

一雙手拿著舊約律法,另一雙手拿著劍,約書亞引領以色列的子民來到聖經中所許諾的福地。毫無疑問的,那些跟隨約書亞的人,認為耶利哥(Jericho)倒塌的城牆,是上帝所賜的恩典和巧合。但當人們在城牆四周遊行七天,而約書亞也做到上帝的意旨時,還是沒人相信他的成功都是上帝的眷顧與恩寵所致。

在專家所做過調查的對象中,有些人回答,那是約書亞仗持著信心而達成的,但仍有些人認為,這僅是上帝所賜與的好運氣來配合約書亞的行動。舉例來說,有一位大學校長在解釋他自己成功的法則說:“我真是夠幸運了,以神學的觀點來說,你必須享受上帝賜予你的祝福。”

其他人則更直接了當地將他們的成功歸於一個傳統宗教的上帝。一位年收入已遠遠超過了六位數字從維吉尼亞州來的商業界人士告訴我們:“我生命中一直感覺有耶蘇基督的存在,這一切財富都是神賜予的。”

但即使有些成就非凡之士堅信他們有深刻而且很特出的宗教經驗,他們似乎都是實幹家,而不是被動的信仰者。在人們所調查的那些人士之中,96%的人說在過去的一年中,他們都捐錢給慈善事業;同時,有68%的人是捐給宗教教機構;43%的人會撥出時間去幫助貧困、不幸、或有需要的人;而有31%的人曾經將時間完全投入宗教工作。大多數深信有神存在的人,都捐錢或奉獻時間給宗教或慈善機構,他們都同意娛樂界名人布恩的觀點,即成功之路——包括了物質財富的累積——就是“找到上帝的旨意,並且祈禱、實行它。”

布恩是抱持這個觀點的權威人士,他引用聖經中不同的章節來證實此一觀點,其中包括詩篇一一二篇:“敬畏耶和華,這人便有福。他家中有貨物有錢財……。”

布恩也相信,為達到成功,有一項重大的原則是會顯現給我們的,那就是耶蘇在路加福音第六章第三十八節中說到:“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

為了要說明這個觀點,布恩願意告訴我們一個他個人的辛酸史,而他是靠著路加福音中的教誨渡過了一連串的財務危機。他曾因好幾次運氣欠佳的商業交易而損失了數百萬美元,當時真不知要如何去解決這些難題——直到有一天,他在車中打開收音機時,聽到一位傳教士廣播說要替服事上帝,那麼才能享受物質的報償。這項信息的主要衝擊是:“上帝也要求此人收入的十分之一!”

布恩感到那些話像是說給他聽似的。因為即使他那時有很強的宗教信仰,但他並未奉獻應捐之數。所以,他決定立即奉獻他年收入的10%做為義工的報酬。

結果如何呢?在一年之內,也付清了所有的巨額費用,減少了他的負債,付清了全部稅額,甚至還讚助了一個養老基金會。布恩解釋:“那都是因為我給了上帝10%,才使我不致步入悲慘的結局。”

很明顯地,在成功者調查答卷者中有40%的人反對與神有個人親密的關係,也不認為上帝的偉大計劃存在於他們的生命當中,這些人也不讚成布恩的解釋,但是這不是重點所在,重點是,一群少數成功的人常常將其成功的原因歸於精神上的恩寵。事實上,我們稍後會提到,他們生活的精神因素常是主要的原動力,也就是,這些偉大的使命感與責任心,使得他們出類拔萃,成就斐然。

雖然精神因素使其在成人時期開花結果,但其根源卻深植於童年期。事實上,五位成就非凡之士中的一位就說過,宗教的薰陶對他日後的成功確實十分重要。

鄧普頓信托基金會的創辦人鄧普頓曾有這種實際經驗。他的母親曾熱心為基督教聯合學派服務,這個學派強調積極性的思考。他們認為,人類或團體可以經由祈禱與愛心而超向更圓滿的境界。並且,假使物質上的財富與成就也會隨著個人精神智慧的發展、社會關係的進步自動地增進。而有名的皮爾博士就深受這學派的影響,它成為許多積極思考方麵暢銷書籍的基礎。

鄧普頓也另外以其他的方式表示他精神上的傾向與成就——投資界的頂尖人物。雖然其成功是展現於成人時期,但是成功的種子是來自於兒童時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