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情文化泛濫。
·大麻、嗎啡對社會所造成的傷害。
·享樂主義盛行。
·少數壓製多數,強奸民意。
·傑克森對白人的偏愛甚於黑人,卻煽動黑人反對白人。
·大體來說的自私主義、扭曲的文化、以及“我要得到我應得的”處事態度。
·對國會及銀行家的差勁表現極感不滿,認為他們破壞了國家的團體與形象。
這真是一幅蕭條的景象。雖然董事會主席以及二位不負債的社長,不斷地宣揚製造業對美國社會極度的回饋與關懷,而且他每年的收入亦達六位數字,並擁有遠勝於其他商業界領袖的排場。然而,他卻認為,世界在他周圍分裂了。
這位商業奇才是怎樣維護他不配的事業創造力,去麵對他所謂對國家前途的悲觀看法呢?以他自己的話,我們就可看出:“我是個製造業者——即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我在公元1948年接管了一定瀕臨倒閉的公司,而今它已成長為一家完整的公司,並擴展為原來規模的四十五倍。1959年,我又以一家拆夥的製造公司起家,現在也是營運良好的大公司了,在同業間堪稱一流。目前這二家公司都是零負債。”
雖然這位保守派的共和黨人士對時下文化方麵的發展有廣泛的批評,卻對目前美國的繁榮景象,並未抱持全盤否定的看法。事實上,他表示:他堅決相信美國的政治製度允許人民可依他們的自由意願生活。
但是,他的觀點卻表現出,這個體製隻有在每個人均能依自己方式下決定時,才發揮了真正的功能。他對年青人該入那一行業,應符合這個年青人個人哲學的需要:“進入能創造財富,而不依附於他人財富中的企業。”
他繼續表示,年青人若欲擁有最大的成功機會,就是勤奮工作,毫無瑕疵的正直品格,並以聖經當做事業的基石和指南。
他對宗教的忠誠是無可置疑的。當人們問他到底屬於那個教派時,他答道:“我信仰耶穌基督。”
雖然此人對社會地位的高低並不挑剔,不喜歡用昂貴的東西,也不願意用錢去收買或從事任何勾當,但卻積聚了相當富裕的物質上的恩賜。
當問及未來有何計劃時,他答道:為了對以往的努力付出更多的責任,他決不會對事業上或宗教信仰上所得的既有榮譽感到心滿意足。他計劃“繼續促進他所關心的兩個製造公司的成長;幫助他的子侄輩去接管他的事業;要多花些時間與妻子相處;並且試著去享受上帝賜予的無上榮耀。”
精神信條之五:向神祈禱但盡快靠岸
一個古老的俄國預言提及:“向上帝祈求,但要盡快靠岸。”而那種實幹家的精神特質是許多成功者深信不疑的。
舉例來說,J。C。Penney百貨公司前董事長兼執行長的賽伯特曾說:“當我祈禱時,我祈求願把自己當做上帝的工具,以使他答允我的請求。然而,如果我對某些問題有疑問,我也願意以身試法,嚐試尋求解決之道,而不是僅提供一些普通而無關緊要的禱告。”
在同樣的情形下,一位研究所的所長在接受訪問時建議年青人“努力工作;盡量忠實地運用自己的才幹;不必擔心什麼報酬、地位、或是權力;讓良心來決定你將來的地位高低。”
這位人士對自己賺錢的本事評予很低的分數,他並且情願與眾不同,但對他的工作習慣則評予最高分。為了證實他的勤勉,他說對未來的目標是“寫作,並對所選的主題寫摘要、做筆記,以備寫文章或出書之用。”
他對精神層麵的了解力相當持續且專注,當人們問及他認為什麼書對他有莫大的影響力時,他回答:“除了聖經之外,有關社會學、心理學以及宗教方麵的書籍,我都很熱衷。”
當問及他所信仰的對象時,他評予自己一個滿分十分。原因是(1)相信宇宙中有至高無上的主宰。(2)與上帝的關係十分密切。而且(3)上帝對他的一生已有很好的安排。
精神信條之六:對別人行善,別人也會回報於你
這條金科玉律是那些有強烈宗教信仰的成就非凡之士,時常告誡他人的基本生活指南。
譬如說:有一位阿拉斯加的家庭醫師告訴人們:“在上帝之名下,每人都有責任去愛護他的鄰居,並對鄰居的需求及感傷要有知覺和反應。同時,我們應當運用並發揮這些心智上或精神上的天賦,因為這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財富;因此我們應該尊重我們的父母和上帝,並且要尊重我們的夥伴。這樣,我們才會愛自己的國家,並尊敬那些替我們負起責任的人。”
這位醫生指出,伴隨成功而來的金錢、權力、或地位是引不起他多大的興趣的。相反的,對他而言,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及具有自我價值感與自尊自重才是最重要的。他把勤奮工作、具有普通常識、並能照顧他人等個人特質列為是造成成功的主要因素。
他對未來的目標依舊是在精神上關懷他人。仔細分析,他想要:“1)增進個人及公眾的健康情形,並且(2)能幫助人們身體、精神及情緒上的需要。”
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上,這位醫生達到了高度的成功,而他稱這種感覺是“一種成就感,並在同僚、大眾、朋友及同事諸方麵,都獲得良好的名聲及尊敬。”
精神信條之七:全心全意地投入
一種激烈而高度的信仰,似乎是唯一能夠動高山或驅使任何人達到成功巔峰的法則。
這種全心全意的投入,似乎就是在描寫這位頗受人矚目的人壽保險公司總執行長。他每年的收入超過20萬美元,他似乎是那種被塑造出來完善、獨立而靠自己的特色成功的人物。然而他覺得,雖然他成功的因素都是根深蒂固於他自己的能力和天賦,但是這些都是全然超越人性的本質。在列出他偉大成就的因素時,他說:
我一直都很幸運。
我很少表現出憤怒。
我有高度的幽默感。
我不會在意別人對我的小小違抗或恨意。
我從不怨恨。
我經常祈禱。
他特別在最後一句話上,加列了一個星號。
雖然,從小家境貧困,但他是在一個有強烈宗教意識及道德感的家庭中長大,而這都是他通往成功之路的支柱。
“我一直都有好朋友,也很喜愛我周圍的人。”他解釋著:“這都是影響我一生的主要因素!”
他繼續說:“我和這一生唯一約會過的女孩結婚迄今已38年,我實在非常幸運。”
雖然他現在擁有所有成功所帶來的物質享受,他最喜愛的活動仍然是“為主日學準備一個人數眾多的成人查經班。”同時,當被問及什麼書籍給他的影響最大時,他說:“不外乎是聖經、印好的經文、及詠唱聖詩集。”
這位人士對以上所做的精神坦白式陳述,其結論是:“我總是感到耶穌基督存在我的生命之中。我將一切榮耀歸於他。”
J。C。百貨公司的賽伯特也將他在宗教上的信仰,稱為是造成他事業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因為他對耶穌基督的全心全意投入,他才有源源不斷的力量與原則去幫助他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以及先後次序,而使他與所擔任工作的關係變得更有效率。
這就是人們訪問調查中許多成功宗教人士所持的態度。對他們而言,信心是與需藉由財務的報酬或事業的成功來加以保證的。他們認為他們的宗教情操是對世俗目標的某種形式化的肯定。當他們通往人世間因成功而得的理想幸福地時,他們精神上的信仰當然提供了他們情緒和精神上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