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集中魔力訓練(3 / 3)

在我們前麵有的不過是許多無數的小目標而已。專心於眼前的小目標,當你發現時不過是花一定的時間去完成,這便是集中。如果養成利用零碎時間的習慣,一定能體驗到這一點。

3掛心時的集中術

阻礙集中力的要素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隱藏在自己心中的不舒暢。不打敗這個東西的話,必定無法集中注意力。

雖然戀愛被視為入學考試的禁忌,戀人在腦中若隱若現地浮現,也會影響用功讀書!應盡可能地除去這種雜念,集中意誌力用功。

同樣地,急躁不安也是集中力的敵人,這也是要盡可能果斷地吹散於心中之外的。

可以說,我們的生活,不單隻是目前的工作或讀書而已,從瑣碎的事到重要的東西,要介意的事有無數多。要一時之間將這些全部排除於心中之外,也一定相當困難。

我們要克服這種困難,就必須開始做出能夠集中於讀書、工作的精神狀態。然而,有什麼辦法可以做到呢?

在本小節,因應妨礙集中力的種種情況,預先描述出各個為了控製自己心情的具體有用陳述,並考慮到有關貫通全體,像基本原理、原則的東西,接著做事先的解說工作。

首先,想先做探討的是關於行動中斷的緊張的一種餘留現象。比如要做工作的時候,就會有想完成某個課題而做努力,且產生一種精神的緊張狀態,乃至於考慮到是否會到精神性的精力提高或處於停止的狀態。在這種狀況下,若工作中斷時,該怎麼辦呢?這是當然的,當一時之間精神性精力沒有了,必會造成精神緊張愈發高漲,可說這是伴隨著行動中斷而心情緊張的遺留現象。

比如說當讀推理小說到深更半夜時,熱中得無法停止,把它中斷如何呢?當然羅!必會想說還是早點把它念完,而繼續開始讀下去吧!有個叫做歐布希安吉納的心理學者,把它命名為“中斷行動的再生傾向”。

基於同樣的道理,叫做佶士魯尼可的學者,也正做有關於中斷行動的再生傾向的研究。差不多由二十幾個項目所組成的工作,當必須次第完成,而隨著事先所定的計劃,其中半數的工作眼看一步一步將要完成的時候中斷了!而其他一半呢!又必須讓它在完成前繼續下去。之後,全部的工作完成了,又會讓人試著想起剛才所做的工作有那些種類呢?如此一來,很顯然地,被中斷的工作,想起來也就更加分明清楚了。總而言之,被考驗的人,基於因為工作的被中斷所造成的心情緊張的持續,便會在意工作中斷,經常地記憶而造成停止。

從這兩個人的研究,很明顯地,工作中斷而停留在中途狀態,像這樣子,無論何時,都會殘留在我們的腦海裏,而正想打進其他工作之際,在我們腦中,要使集中力漸漸再生,並注意使精神散漫的原因也不少。

在我們心中湧現,使我們焦急、不安的雜念,大部分都如上所敘,多少有點關係。一般喪失集中力的條件中,最大的要屬工作途中,因為其他的物事而受到影響。做事先摘除此種雜念的根源,培養為工作集中意誌的態勢,可說是為增強集中力的第一步吧!

——根據心理狀況所做的集中方法

把會中斷工作的雜事先記於備忘錄,預先做心理上的擱置

在人的腦海中經常浮現各式各樣存在或消失的事物——昨天剛看的電視節目,剛剛和朋友之間的談話,或忽然想起眼前所品評的女子。

這樣一來,雖說決意要集中注意力於讀書或工作,終究會忘得一幹二淨!然而,即使決意開始念書,卻也有消除不了的雜念。不僅如此,在當你要開始時,雜念便漸漸地湧現出來。大部分是一些瑣碎的事,如要打電話啦,寫明信片啦!收音機壞了要送去修理等等。但這種並不急迫而可預先擺在一旁的事情,還是會在你集中意誌、做好準備的時候忽而想起這些瑣碎的事情。這也是本小節中所描述的“中斷行動的再生”發生。

這樣的“在意”雜事一個或二個的話,或許就會成為集中意誌的阻礙。若能馬上完成事情的話,在完成之後再著手你的工作或讀書也可以。但是,“在意的事”太多,而無進展,焦急感必會增加的。

還有,瑣碎的事、微不足道的事,一旦有事的時候,就會造成妨礙注意力,大體上是有這個可能性的。可是如果無法具體了解“在意”的事情,便會形成原因不明的焦躁而煩惱了!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家出版社的總編輯,在每個禮拜二的下午,工作效率便會降低。雖說沒有特別的原因,卻精神渙散無法集中精神工作。

但是,其中的原因很明顯,在星期二早上,有慣例性的編輯會議,在那些成員裏,有個經常放鬆領帶、伸出腳、外表衣冠不整的男子對著他。總編輯每次看到這種情形,總想著要叫他注意點,但是又認為並不是很要緊的事,會議結束後再說吧!就這樣經常地事後也就忘掉了!那件事便無意識地存在於心中而耿耿於懷,下午的集中力也就低落了。實際上,若試著叫那個人注意的話,從那天的下午,或許就能夠像往常一樣集中精神工作了。

總之,在意的事,馬上當場處理。注意盡可能不要做“中斷工作”的事。從消除雜念解放自己,形成了提高集中力的第一步。

理所當然地,我們的日常生活很忙,無法當場處理的事很多,那時就得盡可能將雜事記於備忘錄中,預先做心理上的擱置。

有一個人,是某大企業的老板。在他的手冊上,當然有關於工作上的日程表,也有著身邊瑣瑣碎碎的雜事,密密麻麻地寫著,處理過的部分便仔細的做記號而塗得滿滿的。“小事若放一邊而不做處理,因此而在意會使工作的效率無法提升。”他跟別人說了這樣的理由。

現實上,尚未能處理的雜事,就把它記於備忘錄上。在心理上,就猶如已經解決。像這個老板一樣,把所有瑣碎的事記於備忘錄上而事先又能檢查的話,在意的事,全部都可解決。也可做好心理上的警戒性,在意的雜事,一個接一個想起,就必定無法集中注意力了。

犧牲一時的人際關係,以提高集中力

人際關係在生活上是不可或缺的。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要獨自生活是很困難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若是沒有感情上的連係的話,就一定會體驗出百般無奈的孤獨。所以我們在平常就不希望被說成“人際關係不好啦”、“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等等,於是我們就會不斷地在生活上注意著人際關係。

但是,人際關係偶爾也會造成處理事情時注意力的阻力。對於人際關係的憂慮,是形成雜念的原因。

讀書、做事、想集中精神的時候,要能做到把別人的呼喚、叫聲都置之於外,這樣的集中注意力才算有本事。但是,我們的社會共同想法,也會影響到集中力。即使決意集中注意力,但是因為有著那種認為人際關係很重要的觀念,所以對於別人輕聲的呼喚,也會立即反應!即使沒有打招呼的聲音,基於那種想向他人吸收資訊的欲望,對於周圍所有人的談話、動作,終究也會有所反應吧。所以此時,我們要抱著無視於社會性的適應,著手我們的工作、讀書。

無視於社會性的適應,說來總有些誇大。但是若想成,比如拒絕麻將的誘惑,拒絕今天回家等等這種程度的事就可以。說起來就是拒絕雜事的幹擾。被雜事所迷惑,那就無法深刻集中注意力。

若有妨礙集中力的事,首先就要立刻拒絕,開始就要有這種覺悟。不管誰說什麼,要有先完成讀書或工作的那種態度,並要能決定自己本身的情緒。也就是說,整理自己心中的心理架構,舍去無關緊要的雜事。如能做到如此,就再也不會在意周圍人的談話,而不受影響。

不在意他人眼光,然後照自己意誌做事,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由於自己本身會有抵抗的感覺,這麼一來,就會有別人會怎麼想啦、會不會跟他因此感情疏遠等等的考慮。經常注意他人的事,那就怎麼也無法集中注意力於一件事情上。隻是不斷憂慮的結果,終究會疲憊不堪的。

人際關係隻是一時的犧牲,別人在不久之後,終究會了解。而且那時,會產生跟以前不一樣的新人際關係。

抱持著斷絕依賴心、撒嬌心理的障壁來放逐雜念

日本教育評論家羽仁說子先生在“幹到底的小孩子”一書中,回憶著住在鐮倉五歲的時候,“有天休假日,母親帶著我,到建長寺散步。由於沒有公車,隻好爬著坡道到建長寺,好不容易到達,雖無往內院走,卻也不能動彈了。母親說再往上走,想眺望遠處的春之海,好不好呀!我隻好說:‘很遺憾,沒辦法了!下次再努力看看吧!’然而,母親雖很忙卻沒把這事忘記。不久,有一天就說:‘好天氣呀!今天再上建長寺吧!’我在心中覺悟到好好做吧!母親是要教我加強意誌力去達成目標,讓我以後不怕挫折而逐漸強壯。”

洗手不幹、隨便作罷是不可以的,要自始至終照自己本身意誌達到目標。若無法貫徹獨立自主的態度,就無法真正地使出全力和躍躍欲試的姿態。羽仁的母親這麼地教著他。

事情若做到一定地方之後必會有種別人或者誰會幫我忙吧!這種的依賴心理,對於一件事要有全心全力的精神,也才會集中注意力。

前麵說過,要犧牲一時的人際關係加強集中力。集中力本質上是種孤獨的東西。從周圍環境、人際關係繼絕,到擁有自己獨自的精神領域時,就會產生集中力這種事。

總之,若說集中力是接近於孤獨、自閉也可以。在四二、一九五公裏的馬拉鬆競賽,選手們一心一意往終點持續跑的集中力,簡而言之,可說是一種跟孤獨的戰鬥。他們不怕孤獨,跟孤獨正麵相對,克服它往前去達到最後的終點。

所以,做事之前,就有逃避的態度,恐懼孤獨,寄望他人幫助的態度等,就絕無法使出集中力。

漢朝武將韓信,布下背水一戰之陣,以河水將退路阻斷,於是他激勵部下,要活命除了擊退敵人之外,別無他法。最後終於獲得勝利。有著這樣古老的故事,不論什麼人,要真正集中注意力於事情上時,就是要絕不往他處看更不要期待他人的援助。

人在背水一戰,退路被隔斷的情形下,就能集中意誌。若對周遭的人存有依賴心,反而會引起雜念,焦急感也會增加。讀書思緒不順時,人會陷入“自己這樣地努力,所以周圍的人必會協助我”這樣的心理。也因此,相反地產生神經過敏,不旦無法集中,反而介意輕微的瑣事。

在自己本身築一道心理的障壁,絕斷、逃出周圍的雜音或他人的援助,就能開始真正地一個人麵對事情,養成麵對目標向前的集中力。

將自己放在第三者的立場可增加集中力

前麵我們也引用過野村克也氏的著作“敵人就是自己”,在讀這本書時令我們驚訝佩服的小故事很多。在此書中,對於作者為南海隊教練時,描寫以代打身份活躍於球場的青野修三選手的地方特別感到興趣。

青野選手無論在任何場合,都毫無退縮,平靜地進入打擊區,成功了也沒有任何高興的表情,即使失敗也沒有特別遺憾的樣子,而淡淡地走出座位,淡淡地回來。“不緊張嗎?是什麼樣的心情走入打擊區呢?”難以理解的野村教練直接問他本人這個疑問。

青野選手這樣回答了:教練選擇自己為代打,一定有相對的理由,所以自己進入打擊區後的結果不是教練的責任嗎?啟用打不到球的人是教練的錯,而有好的結果也是教練的先見之明奏效罷了。自己在被指定代打後就已斷然下了如此結論。

野村教練將這位青野選手的話作了如下的分析。他把結果歸屬於教練,而將打不到球期待落空的意識舍棄了。代打者在考慮如何擊球之外,還在想著結果如何是無法集中全力打擊這個球。青野選手將自己本身從這個局麵移置於第三者的立場,而集中全力地迎擊這一球。

這位青野選手的“代打理論”實在是富於啟發性。我們在從事讀書或工作時,腦海浮現一些自己做了結果好不好、壞了怎麼辦?等等種種雜念,此時就會不安、焦慮而無法集中精神。

這時如同青野選手般,將自身轉換於第三者,也就是說舍棄結果好不好的觀念,如此自己的讀書、工作就能徹底,對“這一球”的集中力實際上就增強了不少。

“致力於某事”容易使自己堅信結果的好壞全部是本身的責任。事實也是如此,但是過度意識到結果,而使讀書或工作一點也不順利,精神無法集中,這樣的事實際上常常發生。

針對於此,靠著第三者的立場這種內心改造方式,而從這些多餘的壓力獲得自由,使自己能集中精神對付工作本身,結局一定會有滿意的成果。

——調整印象的集中方法

在遊玩時,如果能塑造出自己樂於工作的印象,容易集中注意力

本小節主要在談論如何調整自己本身的印象,將多餘的雜念或過度的緊張消除掉,而提高注意力。但是在此首先考慮一下如何變換對於工作、讀書的印象。

有很多人覺得讀書、工作非常痛苦。任何人隻要陷入低潮,對於工作感到非常痛苦。隻要一感受到那痛苦,注意力絕對無法集中。

一旦開始對工作感到痛苦,要撤除這種壞印象變得非常困難。工作在前,即使把它想成非常快樂的事也沒有用,因為眼前的事早已烙印了惡劣印象。的確,對受不了讀書痛苦的學生,叫他一邊在自己的桌麵放上教科書,一邊想像自己快樂讀書的樣子是無理的。因此,為了克服這些,最好能離開讀書、工作,在真正易於感受到歡樂氣氛的場所創造以上所示的印象。

也就是說在散步途中或在紅茶店發呆時,清晰地描繪一下自己在家讀書的樣子或在公司工作的樣子是如何地快樂,是如何地有充實感,是如何地充滿生命的意義。

或者是在迪斯可舞廳盡興後,內心所有的積忿及不滿發泄之後,想像一下自己還是在麵對桌子讀書時最有充實感、最快樂的樣子,或許比較容易。

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電影中,有一部名作“天使的歎息”,有位大學教授迷惑一位常常碰麵的年輕舞娘,丟棄職業而對她展開各式追求,但是最後被舞娘甩掉,好不容易回到以前埋頭致力於研究的大學,而倒在從前教導學生的講台上。

故事中,大學教授厭倦於自己工作的單調性,在和舞娘的生活裏,追求到一個熱情的發泄對象。但在這種生活破滅的同時,他才發現過去的生活才真正擁有充實的感覺。

人類的心理就是如此,讀書時想要遊樂,遊樂厭倦時又想回去讀書。所以如果想要對讀書或工作抱持好印象、集中注意力的話,在遊玩時是最佳時機。

在遊玩時,如果能抱持自己樂於工作的印象,將這印象固定於大腦回路的話,讀書就能快樂地集中注意力。在低潮中,不安或焦慮越來越厲害時,更是有效。

相信自己的正麵印象,會有想像不到的集中力出現

夢到好夢的日子那天就能走運的推銷員,那樣的日子出去推銷一定順利,商談也有好結果。他相信好夢會帶來好運,而充滿自信能夠集中注意力於推銷上。而這個態度影響到對方,所以商談能夠順利進行有好結果。

想想看,我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有好事就說很順利,有壞事就說不順利。高爾夫球或麻將中得到好成績等等特別是如此。不過雖說如此,心裏不相信“運氣”這回事的還是很多。內心深處相信實力的人也有,在這種場合認為是偶然而輕視的人也有。但是“運氣”這回事可以如此等閑視之嗎?

相信“運氣”、重視“運氣”的人當中,有很多運動員。比賽前遇見靈柩車絕對會贏,勝利比賽中所穿的襪子脫下會贏,或者到了輸為止不刮胡子等等各式各樣的迷信,這是不想讓“運氣”溜走而已。實際的情形是再也沒有比運動選手對自己工作的正麵印象更重視的人類。這是因為運動這回事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將自己所有的能力集中而進行勝負的競爭。當然一旦集中力不全,成績自然下降。

運動員們都知道在短時間裏為了集中所有的能力,擁有自信是必要的。他們為了使高度的集中力成為可能,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擁有自信。為了這個目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自己本身確信今天非常走運。運動員相信“運氣”這回事,而不為本身的不安或和競爭對手心理的糾葛所動,使自己集中於比賽本身上。

確信“今天很走運”不是那麼困難的事。無論什麼都可以,常常留意自己很順利的地方,而使自己確信“走運”、很順利就行子。這樣的話,某部分順調的地方會漸漸擴大,甚至給予其他地方好影響,變為積極。

抓住一點點的徵候,使自己的印象轉變為正麵效果不是那樣困難的。而且不隻是運動選手,自己抱持著樂觀的印象能逐次提高集中力,而更有效地使用頭腦。有關於此日本創造力功能開發研究所所長保阪榮之介,有以下的實驗。

首先,把受實驗者分成、兩組,各一半人數。接著請組想像對他們自己本身良好的印象。例如“學校的成績進步”、“工作進行順利”、“正和她約會”等如此的印象。而組相反地請他們想像對自己惡劣的印象。例如“成績退步”、“工作不順利遭部長挨罵”等如此的印象。

在這之後,決定一個關鍵字,請兩組自由聯想。例如從“水”這個關鍵字開始,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水→海→太陽→飛機→跑車→女孩子……”等如此的情況。

這個實驗的結果,組比組的聯想力多了兩成。也就是說即使做同樣的事情,而在想像對自己良好印象之後開始作業的組方麵,更能有效地使用頭腦。

實際上常常保持樂觀的想法是抑製多餘的雜念,在自己的精神集中上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那天完全不順利,無法把持“走運”的觀念,而被拘束於此的話,結果一定都很慘。原為日本巨人隊的選手長島茂雄氏,在他打球時代留下了眾多華麗的記錄。以下的一節是他退休宣言中的一部分。

“明天一定有好事。即使那天盡全力後還是不行,我也相信如此,隻是更認真揮棒而已,沒有遺憾。”

他真正的相信“明天會有好事”,而在那瞬間集中全力,才產生如此出色的演出。

實際長島氏可說是氣氛轉換很快的人,即使結果很壞也不會沮喪的爽朗男性,所以他不會被無謂的緊張壓力擊潰而能充分地發揮集中力,將自己的工作做得如此漂亮。像這樣的人,他們對自身、人生、工作的集中能力的方法對我們來說很有參考價值。

我們往往會被眼前的事物所吸引,為了那天結果如何而左右喜怒哀樂,而常常受到影響,久久揮之不去。但是那樣子是無濟於事的。在麵臨作事前先考慮結果,想著這是左右一生的大事種種,隻會落得被壓力擊潰的下場,工作本身絕不會順利進行的。

“明天會有好事”這個印象會給我們輕鬆的心情。對於“明天”的種種抱持著樂觀的印象是比較容易做的事,相信這個印象可以消除在眼前工作中所產生的不安及壓力。

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明天”常常抱持希望、相信希望,而對現在的工作擁有樂觀的態度。這是可以解救我們免於想要無理地集中注意力而掉入過度緊張狀態的深淵。

如果想到“緊張是集中注意力的必要條件”就不要緊張過度了!

日本職業高爾夫球界權威中,有個叫村寅吉的選手被問到:“職業和業餘,不同點在那裏?”這個問題時,做過以下的回答:“職業選手一緊張反而有好表現,業餘選手一緊張就會失誤。”

想想看的確如此。站在第一個開始的擊球位置時,想著隨著展開的比賽種種,無論是職業或業餘選手都會緊張起來。這時業餘選手越是想要輕鬆一下越是口幹舌燥,腳底發軟,身體僵硬。“必須放鬆肩膀”,越是如此督促自己,緊張越是成為精神壓力,越是加重在自己身上。到最後自己的身心變得無法控製。

但是職業選手雖然同樣緊張,卻將這種緊張一心一意集中於如何打球的這一點上,換句話說,將肉體的緊張最後轉變為更能使技術發揮的集中力上麵。也就是說,對於業餘選手而言束手無策、礙手礙腳的緊張,職業選手把它當作是為了集中注意力的必要條件,使之成為自己的正麵影響。

實際上為了發揮集中力精神的緊張是絕對必要的,問題是在如何將緊張變為能量,使用在集中注意力上?或者隻是胡亂地變為引發雜念的根源?

總之,最要緊的是不要認為“自己一緊張就不行”。拘泥事物本身就是敗給了壓力的意思。寧可將“緊張這回事”集中於自己身上,督促自己“緊張一點較好”比較可行。

這樣的話,不會有怯場的情況發生,反而可以得到好結果。想著“緊張是集中注意力的必要條件”的話,自己的身體或精神就不會被束縛,而患得患失。相反地可以調整自己本身,從壓力中獲得解脫,而使自己能專心一致集中注意力於非做不可的事物上。這是比隻有解除緊張,放鬆心情反而導致精神散漫,能做到的事變為做不到要好很多吧!

——采用助跑效果的集中法

借著不盡相同的活動,而做些精神方麵的暖身運動的話,將有助於提高集中力

田徑選手借著柔軟體操及少量的慢跑以紓解身體筋肉,而短跑選手則反複地練習起跑衝刺動作。他們都是借著這些暖身運動,以期在正式比賽時皆能集中全力,達到自己的目標。

在看書時,也可能發生同樣的事情:你的眼睛可能會一直抓著頁數不放,然而所念過的內容卻始終無法進入大腦。因此,在讀書而注意力無法集中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反複地念,一直念到那部分的內容能夠充分理解為止。如此一來,你的大腦便可漸入佳境,並能進而集中注意力於書本上。

每當聰明人想幹活兒,但又情緒往往無法集中,精神變得散漫時,他們都會暫時選擇看些念慣了的書,或是搞些做慣了的事。在那個時候,什麼書也好,什麼事也成。總之,為了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時,隻要是有關調整情緒的暖身運動,不管什麼都可以做。

對於那些即使在做調整情緒的暖身運動,卻又不斷地焦慮學業和工作之事的人而言,則從必須做的學業、工作中,選擇些簡而易做的項目著手較好。即使那簡而易做的項目,就整個工作程序而言,是在中途部分,或甚至是最後幾頁也無妨。因為項目簡單,所以即使精神有幾分散漫,照理也可以完成的。

就這樣地在完成一些項目中,應該能建設好正式進入學業及工作核心之心理準備。

從某種意義上說來,暖身運動將成為——為了使精神上的能量,皆能朝著一定的方向所創造出的“航路”。借著反複地做暖身運動,則雜念將會從腦海裏排除掉,而意識也將可漸漸地朝向同一方向。到了那時,再著手從事那些該做的學業及工作的話,也就能夠一氣嗬成了。

在直接著手從事本來的學業及工作之前,預先想出其餘可行的方法,因對象而去除雜念,或多或少也有助於提高注意力,如此,對於原本的學業、工作就變得較容易集中精神去從事了。我們把這類方法稱做“助跑效果”,特別是在充滿幹勁,卻不知為何情緒始終無法平靜的時候最為有效。

暖身運動是產生助跑效果最為有效的方法。然而,在此有一點必須注意的就是不要選擇與本來的學業、工作相類似的東西做為你的暖身運動。

例如,在必須念曆史課本時,最好是避免念些雜誌之類作為一種暖身運動較好。

這是因為有為逃避“念”曆史課本而改“念”雜誌作為一代償行動之虞。表麵上,是為了能夠得到一時的滿足感,因而借著“念”這個類似的行動,一時的滿足來創造出的“航路”,然而卻是完全喪失了那股幹勁。

至少,那些作為暖身運動的項目,最好皆能和原來的工作本身性質有所差異。

從事工作之前,要抱有適合自己的作法

在開始著手於工作、學業之前,作些經常性的動作,也是一種為集中注意力的暖身運動之方法。而那些動作,無論是削鉛筆啦、整理書物啦、喝茶等等都沒關係。

總而言之,在此並非要你半途而廢,而是要清楚地確認時間被分成幾個段落。根據這個確認行為,拋棄雜念,而預先做好為集中精神的心理建設。

例如,幼小的稚童,在睡覺時,老是會抱著洋娃娃或是毛巾被之類的東西,而往往有了這些東西,他們也就能安心入眠。而這個就是經常性的動作形成的一種習慣,我們把它稱為“就眠儀式”。和此“就眠儀式”相同的道理,我們在從事某件事之前,先習慣一項儀式,使其成為一個分段點。

因此,我們所要說的就是在著手做某件工作之前,最好先選擇做些經常反複且已能適應的動作行為,至於不管什麼內容,都無所謂。

例如,以前在從事某工作之前喝了些茶,而使得該項工作處理得很好時,從下次起,你再著手某件事之前,也一定會選擇喝茶才對。也就是說,你已把喝茶這種習慣當作是一種做事前之儀式化了。若把它說成是一種儀式,總覺得有點裝模作樣且一本正經的感覺,然而不管怎麼說,這就是為了從某行動配合到下次行動的一種情緒轉換,使你能夠集中注意力到新的事物之過程罷了。

在開始學習插花、泡茶之前,一定要先學習如何擺設相關器具。在練習書法時,首要之務乃是學習磨墨,千萬不要用現成的墨汁等物。另外在開始學習柔道之前,首先要進行一分鍾的閉目深思,而這些都是為了下次行動——插花、泡茶、寫字、揮劍——所做的提升集中注意力的一種作法,亦即暖身運動。

如此一來,在從事工作之前,一定要曆經一種反複做過的“儀式”之過程,即使此過程與工作本身並無多大的意義。然而透過此等儀式,卻能消除情緒上之不安,進而能夠建設好配合下次行動之心理準備。

甚言之,如果有過自己的經常性動作,曾造就出更完美的結果做為其後盾的話,那麼這一類動作將會更有助於完成任務。

因為每當你做此類動作時,過去的結果將會浮現在腦海裏,而這一次你也必定會充滿自信地達到和上次相同的好結果。而我們就把這個稱為是一種“暗示自己的效果”。因為此種自信將會使你對任何事情抱持著一種積極性,進而提高注意力的一大要素。

首先徹底地做你想要做的事,如此一來,即使是令人厭惡的事也能集中精神去做

集中精神,並非光靠想就能辦得到的,一定要先從暫時做某件事,方可達到集中注意力的目標。然而,一般而言,跨出第一步總是最為困難的。

雖然有刻不容緩的事情要做,但往往會有雜念纏身,擔心事情無法做好,精神無法集中的情形產生。

在這個時候,暫時先放下那件事不做,而改做些自己想做的事,這樣也是一種集中精神的方法,像是看些自己所喜愛的課本啦,或是集中精神於自己的所好等等。總之,那時你可以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也就是說,不隻是要暖身運動而已,而是要徹底地去嚐試做那些能夠立刻集中精神的事情。

這樣一來,在徹底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之後,再回頭從事原來的工作的話,應該會有令人意外及驚喜的收獲。這就是你已經做了自己所想做的事,而使得那份焦慮減低的一大要因。然而,不僅僅是這樣,隻要徹底集中精神於某件事的話,當時那股注意力也會相對的移到其他事情上,而這種方法也是一種助跑效果。此法若進展得很順利的話,其效果將遠超過暖身運動。

例如,對於那些因為注意力無法集中,以導致成績不佳的孩子們,不要要求他們在同時要對所有的科目下功夫,而要先讓他徹底的集中精神於某一較拿手的科目上,使該科有優異的成績之後,成為一種“起爆劑”作用,以使其他較差勁科目的成績都能有所提升。還有一個例子就是讓小孩子積極參與社團活動,這樣一來,他在學科方麵,也可意外獲得好成績。

這些例子正告訴我們,任何人皆能易於集中精神於任何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同時皆可以把對於拿手且喜好的事,皆能有徹底幹到底的那股衝勁,並原封不動的轉移到其他事情上,而加以持續下去。

所以,雖是刻不容緩的事,但又始終無法踏出第一步時,暫時徹底做些自己想做而且拿手的事,然後再將做這些事所得到的心理準備、信心、態度,轉移到其他事情上的話,接下來所要做的事情,即使對自己而言,較不拿手,或不想做的,你也能集中精神幹到底。

不知如何同時處理眾多任務時,嚐試著全數一起做

刻不容緩的工作若隻是一件的話,還很容易集中精神去做。然而,若同時有二、三件事的話,你可能為了不知從那件事先著手而傷腦筋。同時也會擔心一個一個照著順序著手去做,其結果會不會比未做之前來得差,或者會有必須要先從那件事做起才好等不安的情緒產生,到頭來就變得無法集中精神。像這種情形,則是所有的任務本身,造成雜念的原因。

那個時候,經過訓練的人將會姑且采取同時進行全部任務的手段,不再這個那個地猶豫不決。總之,要嚐試同時著手所有的任務。或許有人會認為同時做所有的事,將無法使一個人的注意力集中,或者是無法很圓滿地完成全部任務,但我們認為那種虞慮是多餘的。

總之,下定決心同時進行所有任務,那麼,不管怎麼說,也能夠看透所有工作及學習之原委。這樣一來,便可了解怎麼做即可完成任務,而且此階段也可成為集中注意力的暖身運動。同時也能夠期待有更佳的助跑效果。到時候,你便不會憂慮當時著手以外的事情,而能夠集中精神於所有的任務。

更進一步地說,當你看清所從事的每一件任務後,將可更明了其難易及重要性之好處。若遲遲不下手去做,而隻是光用思考的話,則可能會認為每一件任務都很困難且很重要。然而,這樣的思考,卻可讓你明了其程度之差別為何。

這就是為使所有的任務,皆能有所進展,而創造出所有的構想圖,這樣的構想圖,若能進入腦海的話,就不會產生不必要的不安情緒了。

那麼一來,要先完成那件任務的話,則全憑自己的判斷,你可以先從簡單的任務著手,漸而轉向較為困難的任務。相反的,可以先把困難的工作,當作對手看待,之後,再回頭做簡單的事情。我一般應選擇先著手做需要集中精神去做的較困難之事,那是因為,如果考慮到把較為困難的任務擱到最後再做的話,則疲勞將更為加重,因而形成更大的負擔。

所有的工作使其持續的同時進行,待弄清其難易度後,再製定其優先順序。同時在眾多工作中,自己若能對當時感到不安的工作、困難的東西、重要的地方等,皆能掌握重點,而進展下去的話,那麼自己將會對做要緊之事的意識,更為明確。同時,也可提升對所有工作之注意力。

然而,在此最要緊的是,若已著手某件工作的話,在未看清其最低限度之前,千萬不要轉向去做其他重要的工作。因為在沒有完成的狀態下放棄不做的話,就會發生前麵所講過的“中斷行動的再生”現象,這樣反而會造成更多的不安。在每件工作的學習之中,若沒有好好的劃分段落,使之同時進行的話,將會失去意義。

不管怎麼說,同時有兩個以上的任務時,若隻是一味的想要從那件事先著手的話,將隻會使你的那股不安和焦躁益發厲害罷了。

事先將前一天的作業留下一點,再從預留的部分開始

著手,則易集中注意力

一旦開始工作使用注意力,花了很多時間卻無法將注意力完全發揮的人,可將前一天的工作事先預備一些,第二天再從預留的部分開始做,或者將第二天應做的工作事先做一點,以再度啟動中斷作業的形式,是種很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念英文的時候,把英文翻譯成中文的問題,做一個段落的安排,第二天再從前一天做到一半的問題開始。如此,對難於集中注意的人,能使其意外的提早注意力的集中。

這就是在本小節開頭所述,應用“再行啟動中斷作業的傾向”。集中精神在做英文中譯的問題時,腦筋會處於一種緊張狀態。當然若將作業做完的話,此種緊張狀態將會解除;但若將作業隻做到一半,則會殘留此緊張狀態。也就是,仍處於對此事掛心的狀態。

翌日重新著手時,若殘存的問題置於眼前,心裏會感到很不自在,於是會馬上的動手解決。因為先將此中斷的問題處理,而產生了助跑效果,也就能很流暢的埋首研讀。

像這樣,中斷一項作業後重新再開始,則心境上將進入與前一天同樣的心理環境,也就能在同樣的行動上立刻著手,產生注意力。

又在完成一項作業移往新作業的場合,很難投注工作幹勁的這一類型人,與其無法集中注意力於新的工作,不如將先前所要做的工作中斷,保留一點緊張感;則再度動手時,新的注意力將在心裏產生。這樣的話,暫時停止工作會將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下一點功夫準備的精神集中術

將筆記做最低限度的摘要,以增加注意力的集中

聽別人說話時,不管是談話內容艱深,抑或是精神狀態不佳,都很難把話聽進去。

此時,最簡單也最自然的對策,是做筆記。開始做筆記時,自然地就會注意談話的內容,也能徹底了解對方所講的事。而且,由說話者至聽話者間的單向溝通,也因做筆記的往複作業,而使聽話者生成了積極的主動姿態,被動狀態也就消失。所以聽話者也就能集中注意力去了解所聽的內容。

也有的人都不記筆記,以專注聽對方說話的方法來集中注意力。這和從前為了要記英文單字,把頁數都背下來的方法相類似。即使是忘了,或是在沒有字典的狀態下,這不失為提高注意力的方法。

但是此法的使用範圍有限。在長時間的演講下,若不記筆記直接聽,想要回頭記起前麵所講的話,是很困難的。因此,仍舊要養成記筆記的習慣。不過,也不是將對方所說的逐一筆記下來,否則到時雖然記下了一大串筆記,整體的理解內容反倒給疏忽掉,這樣就失去記筆記的意義了。記筆記是要徹底地了解對方說話的內容,並做為提高注意力的補助手段。

因此,筆記隻記精髓部分。這樣的話,稍後做整理時,比較容易了解整體大意,由筆記的關鍵字,在記憶中喚起前後文。即一字一句的筆記方式,是無法提高聽話的注意力。

不隻是演講,在一對一的對話場合,因疲勞或某些方麵狀況不太好,無法專注聽話時,試著記下關鍵字。從所記下的關鍵字,想想在此次的談話內容所表示的意思,由此就能集中注意力在談話上。決定了最低限度的筆記方式,注意聽談話的重點所在,則在記筆記這事情本身,就產生了注意力。

在自己腦中忽隱忽現的印象,試著做連串記於筆記

在我們腦中,經常會考慮著種種的事,各式各樣的觀念、聯想、想像、印象等等,同時多重地一次接著一次的湧現、消失。做什麼作業也是一樣,所以很難讓自己一心不亂地埋首於一件事上。

總是無法集中注意力於事情上,在意的事多得沒辦法,跟必須做的作業無關的聯想或印象,也就是所謂的雜念妨礙集中力的原因。

因此,即使決意集中精神,若不去除妨礙集中力的這種雜念的種類、內容,或者它所顯現的根源,也就無能為力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用手頭上的紙,立刻把自己腦中湧現、消失等等的現象,記於備忘錄上。試著重讀自己所記的,就能清楚發現,自己總是被怎樣的事剝奪注意和自己的雜念是怎樣的類型等等。因此,就能漸漸明了,如何去除雜念,讓自己集中精神於一件事上。

比如,做備忘錄的結果,若有關高爾夫這樣的印象很多的話,就要抽出形成此印象的根源,像是獎杯或高爾夫用具等等,總之把不醒目的地方整理出來。

或者相反地,把假日等做最大限度利用,改變經常實行一半的習慣,試著全程的實力而著手手上的工作。

任由漫不經心、雜念湧現或消失會如何呢?腦中這個那個無法製止的印象,雜亂地奔馳,像是弄倒玩具箱的情形一樣,再怎麼想要正襟危坐地坐在桌前做事,事情卻也總是進展不順利,終至無可收拾的狀態。

平常,做備忘筆記,被認為似乎是有用的方法,或記錄必須記憶的這樣的事。但是,它的效用不僅如此。還除了記錄下那一看之下似乎微不足道的雜念之外,更有為提高集中力這種意味存在。

思考的東西若能說出來較能集中注意力

在外國生活神經衰弱的人,基於無法說流利的外國話的那種自卑感,因此造成說話行為的減少。而形成會話的機會很少,本來會說卻因無法充分的發揮自己內心的表達,至功效不是很大。相反的,在很能適應外國生活的人們裏麵,回到住宿的地方,一個人的時候,也有著自言自語地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一如那種欲求不滿的人。

不一定在外國生活有此情形,我們也會在自己沒有察覺的時候,自言自語地說著什麼。有那樣情況,是因要用自言自語來消除焦躁的情緒。另外有種情況,就是用言語來表現,讓自己的意識集中於某事上的這樣的心情。

妨礙我們的集中力之一,在思考的時候,之後所衍生出來的種種聯想,若說是邪念也可以。為什麼可說是邪念的出現,是因為思考太過於有流動性。總之,也就是因為腦中思緒太過於自由吧。

然而,思考一用言語、文字,或者圖來表現,隻有形式的部分,因此流動性也減少了。根據聲音等,能給予無限且多方向擴散的思考有方向性,因而它的自由性或流動性便減低,多餘的思考漸消失得無蹤無影。

拳擊手穆罕默德·阿裏,一上拳擊場,不管對手想聽或不想聽而自言自語一番,如此做,無非是想使自己在比賽中,自己的思考有方向,有提高集中力意識的作用吧!

所以,為使思考集中,自言自語,或者會用文字地圖等等的方法來表現。平常,無意識所做的自言自語總被意識性的利用著。

偶爾站著做事也有助於集中注意力

適度的筋肉緊張,會助長精神緊張的提高。譬如,海明威站著寫小說,即使現代的流行作家,在做口述筆記的時候,有很多是在屋中邊走邊說話的。

的確,站著思考較能有好的思緒。相反地隨便的穿著,躺在柔軟的毛毯裏,即使要思考什麼,也會因為緊張的鬆馳,而致腦中思緒散漫。這是根據大腦生理學者的實驗證明,有此明顯的現象。

試著在書店站著念書、思考看看。站著讀的人,在短時間中就能看出書的內容的好壞、適合與否,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相當的高。即使不買,在書店所看的書的內容,後來也意外地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是因為如此。

再者,在小學生的情形,做錯事,無法集中精神念書的時候,老師罰他站著聽課,除了有體罰意味的存在之外,另外的一個作用,就是讓身體緊張,來提高上課的注意力。

再者,根據最近一連串的實驗顯示,坐於舒適椅子上用頭腦思考做事的人,和做同樣的事而坐在較硬的椅子的人比較起來,證明後者工作效率要多百分之百以上。所以,站著可刺激我們的精神,讓我們頭腦有清晰的功用,這是必然的了。

站著的姿勢,大體上讓筋肉的微妙緊張和馳緩的反複而支撐著。所以,經常站著做什麼事,或偶爾站著做事來改變情緒,思考難題。因此,試著用這個方法來提高精神的集中,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