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哂陀:梵語:Mahendra,巴利語:Mahinda,生卒年不詳,又譯作摩酰因陁羅、摩呻提,印度孔雀王朝時代人,將南傳佛教引入斯裏蘭卡,被認為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起源。
(三) 大乘佛教的興起——大乘道之輿,一切渡天人
1、大乘佛教簡介
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又稱部派佛教為“小乘”,或“二乘”。曆史上廣義的大乘佛教泛指當時的北傳佛教。現代狹義的大乘佛教一般專指漢傳佛教。以與南傳、藏傳(密乘)共同組成佛教三大語係。
2、大乘佛教的興盛
佛滅度之後,大乘的暗流雖在潛移默化,卻未能影響到它所處的時代思潮。直到西元紀元前後,大乘佛教依舊保持緘默的狀態。
早期的佛教重理論、重教誨,不拜偶像,釋迦摩尼隻是主教而非神。公元一世紀前後,大月氏在中亞地區建立了貴霜王國。此時受到婆羅門教的影響,從佛教中分化出一個派別來,這個派別宣揚神異、崇拜偶像,開始神化釋迦牟尼,稱其為“如來佛”。“如來佛”被當成大慈大悲、法力無邊的眾神之主。還宣揚佛有無數的化身,三世十方有無數佛,造出各種菩薩來。他們宣傳隻要積極虔誠信佛,眾生皆能成佛。
推動大乘興起的原始動力,算得上是般若思想,般若思想則又脫胎於大眾部的“現在有體”之因緣生法的基礎。在大眾部中即唱有“世出世法,悉為假名”的口號,據南傳的《論事》一九。二的記載:製多山部主張“空性含於行蘊”之說,此即是緣起空性的教理。
般若思想為大乘的先河,《般若經》出於南印案達羅地方,已為近世學者所公認。在現存的《小品般若經》卷四(《大正藏》八。五五五頁上)中也說:「般若波羅蜜,當流布南方,從南方流布西方,從西方流布北方。」這已暗示了大乘佛教發展的路向,由南而西而北,生於南印而成熟於北印,西北印本為婆羅門的教區,所以流行梵文;為投合梵文環境,傳來中國的大乘聖典,也均出於梵文本的翻譯。
因此,大乘佛教,既是小乘佛教(大眾部)的延伸,也是對於小乘佛教(特別是有部)的反抗,它使得被小乘佛教定型而幾乎僵化了的佛法,重行回轉到佛陀的本懷而複活起來。大乘佛教站在出類拔萃的立場,即以小乘(Hinaya-na)之名貶低部派佛教的地位。同樣的,部派佛教特別是有部的學者,站在自以為是正統的根本佛教的立場,對新興的大乘佛教,起而還擊,唱出大乘非佛說、大乘是魔說的口號。到了無著的《大乘莊嚴經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又竭力為「大乘是佛說」而辯護。若從實際上說,雙方均有理由,也可以說,雙方均有一點偏激,因為小乘既由原始佛教而開出,也是大乘佛教的源頭,未必全是自私自了的小乘;大乘既有原始教理的根據,縱非皆出於佛說,何至於即成為魔說!這一現象,若從其結果說,也都值得尊敬,倘不如此,新舊思想便分別不出,因其相反適相成。到了《法華經》中,大小三乘彙歸一乘,便調和了大小之諍。大乘佛教的圓熟,得助於有部的思想基礎者很多,有部對於唯識的成熟尤其有功。
大乘運動的骨幹,有兩種人:一種是聲聞僧團中的比丘們:大眾部的比丘們,從來便是進步自由的,大天是其典型的代表,也可說是大乘佛教的先知先覺者。後來由大眾部的案達羅派而影響到化地部、法藏部、經量部,終於開出大乘而化入於大乘之中。
另外一類就是自由思想的在家信徒們,向來的上座僧團中,在家眾依出家眾而修學佛法。此時出現的大乘聖典,卻多以在家菩薩為弘法的中心人物,例如《維摩經》、《勝 經》,不僅僧俗平等,男女平等;乃至《維摩經》要將舍利弗作為聲聞比丘的代表人物,大肆奚落,藉以嘲笑固執保守的比丘僧團。
這是說明思想的趨勢,卻不必即代表大乘佛教的全盤史實。大乘佛教固然摒斥小乘行者的保守風格,大乘佛教的圓成者及發揚者,從史實的考察而言,仍是出於比丘僧中的曆代大師。
大乘佛教的興起有幾個推動力。首先在佛教內部的相互激蕩,部派與部派之間,乃至在同一部派之內的學者,也相互發明,彼此批判,這是為了法義之爭,而構成的現象。舊思想在爭持不下之時,往往即有新生一代的思想繼之而起。
另外,在外部也有來自外教及外來思想的攻錯。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佛教的氣運壓抑了婆羅門教及其他外道學派之際,也正是他們企圖重整旗鼓之時。例如《大戰詩》的《薄伽梵歌》,此時已成立;數論及勝論等的外道哲學,此時已完成了體係;新的婆羅門教維修奴派及濕婆派,已趨於隆盛。他們對於佛教的攻擊是不容忽略的。佛教一旦遭受攻擊,就會發現自身在人為方麵的弱點,同時也發現了對方的優點,取長補短,或發揮所長、揚棄所短,乃是必然的結果。同時,我們已經說過,南印達羅維荼族的文化,北印來自希臘及波斯的文化,佛教也在容忍的精神下,在不違背佛陀本懷的原則下,容受了它們,融化了它們。經過數番的大開大合,大乘佛教便達於鼎盛。
龍樹菩薩:Nāgārjuna bodhisattva,又譯龍猛、龍勝,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大約活躍於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間,他首先開創空性的中觀學說,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