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佛教在朝鮮
1.佛教在朝鮮的初傳
朝鮮佛教(Korean Buddhism)北傳佛教之一。4世紀後期由中國傳入。其傳播和發展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三國時期最初傳入佛教的是三國鼎立時代的高句麗(朝鮮北部)。據《海東高僧傳》卷一載,高句麗小獸林王(高邱夫)二年(372),中國前秦荷堅遣使者及僧順道送去佛像和佛經。兩年後,又有東晉僧阿道赴高句麗。五年(375),小獸林王為阿道建伊弗蘭寺,又立省門寺供順道居住,是為佛教輸入朝鮮之始。百濟(朝鮮西南部)在枕流王元年(384)開始迎接來自中國的東晉梵僧摩羅難陀,翌年於漢山州創建佛寺,並使平民10人從他為僧。新羅(朝鮮東南部)的佛教是在納祗王時(417~457)由高句麗傳人的,起初受到抵製,到法興王十五年(528)才正式流傳。
迨6世紀,佛教已廣為流傳。中國隋唐時期大小乘各宗教理幾乎全部輸入,其中影響較大的宗派是三論宗和律宗等。當時,由於三國封建政權都積極扶持佛教,派很多僧人到中國求法,知名的有高句麗僧朗大師、義淵、實法師、印法師等,百濟僧謙益、慧慈等;新羅僧無相、圓光、慈藏、圓勝、惠通、勝詮等。其中有許多人還赴印度求法。百濟僧謙益由中國到中印度專攻梵語和律部,回國時帶回許多梵本加以翻譯和研究,促使律宗在三國迅速傳播,新羅僧惠超,曾踏遍五天竺,著《往五天竺國傳》,介紹了印度及其周邊諸國的地理、交通、文化和風俗,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
朝鮮三國時期的佛教對中國佛教傳入日本起了橋梁作用。6世紀中葉,百濟的聖明王將金銅釋迦佛像和經論幡蓋等贈給日本,為中國佛教傳人日本的開始。其後慧慈自高句麗渡日,為日本聖德太子所師事。高句麗僧慧灌赴日後成為日本三論宗開祖,新羅僧審詳赴日,始傳華嚴宗。
三國時期,佛教的流傳雖然較為廣泛,但還處在傳播和解釋教義的階段。
新羅王朝時期新羅王朝統一三國後,為朝鮮佛教隆盛時代。出現元曉、憬興、義湘、圓測、太賢、義寂、宣證、勝莊等著名佛數理論家及其著作,其中對朝鮮佛教的發展,影響最深的是元曉,義湘和圓測。元曉的《十門和諍論》、義湘的《華嚴一乘法界圖》和圓測的《解深密經疏》等著作,為創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朝鮮華嚴宗和唯識宗奠定了理論基?U飧鍪逼謨興母鮒饕諗?1、涅盤宗。高句麗僧普德於景福寺所創。普德有11個高足,其中著名的有無上、寂滅等,建有八大伽藍。2、律宗。新羅僧慈藏入唐回國於通度寺所創。3、華嚴宗(一名圓融宗)。有二派,一為元曉在新羅慶州芬皇寺所創,稱為海東宗,二為入唐的義湘從智儼傳承的中國華嚴宗,設祖庭於浮石寺,故亦名浮石宗。4、法相宗。真表律師在金山寺所創,宣傳瑜伽唯識,其弟子有永深、寶宗等。此外密教係統有神印宗和總持宗(或稱真言宗)。神印宗創始人是明朗,他於善德王四年(635)受帛屍梨蜜多羅所譯神印秘法,其密教被稱為神印宗(亦稱文豆婁宗),在密教史上屬善無畏、金剛智以前的雜密。總持宗創始人是惠通,他入唐受善無畏印訣,為善無畏一派密教。新羅僧惠日受青龍寺惠果密法,帶回《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等,在新羅大弘密教。成實學派、俱舍學派也在弘傳。9世紀初,中國禪宗開始傳入朝鮮。新羅宣德王五年(784),道義入唐從虔州西堂智藏參學心法,受其法脈。822年回國後傳達摩禪,始傳南宗禪,不很興盛,但它成為後來的禪門九山之一的迦智山派。興德王三年(828),洪陟入唐從智藏受法,回國後在實相寺宣揚禪法,開禪門九山的另一派--實相山派,禪宗始興。新羅末期的道詵把佛教的善根功德思想同道教的陰陽五行及地理風水說相結合,開創具有特色的“祈福佛教”,使佛教更加神秘化。此時,教禪,分庭抗禮,互相競爭,佛教勢力漸衰。
高麗王朝時期高麗統一全國後,由於太祖王建深信佛教,造塔建寺,佛教又漸轉盛。文宗出家的第四王子義天,被封為佑世僧統,世稱義天僧統。他於高麗宣宗二年(1084)入宋,曆訪高僧大德,學習華嚴、天台教義以及戒法和禪法,回國後慨歎天台一宗,海東未興,遂於肅宗二年(1096)創立了高麗的天台宗。高麗王朝初期,華嚴學者均如,為華嚴宗北嶽(希朗)法孫,融合南嶽(觀惠)北嶽兩家分歧,與仁裕首座共倡歸一之旨,蔚然成風。光宗王特於鬆嶽下建歸法寺,詔均如主持,備極崇信。中期,禪門漸見衰落。時有知訥結定慧社,闡揚修禪宗風,於是禪師迭出,曹溪禪風,再次中興。知訥成為曹溪山修禪社開祖。他對華嚴亦有研究。所著《圓頓成佛論》,為曹溪宗的宗典。其後有太古普愚,曾入元從屋清珙受法,回國後統—禪門九山為一宗,稱曹溪宗(亦稱禪寂宗)。時天台宗亦視為禪宗—派,故禪有曹溪、天台兩家。教的五宗亦各改稱;圓融宗改稱華嚴宗,法相宗改稱慈恩宗,法性宗改稱中道宗,戒律宗改稱南山宗,涅盤宗改稱始興宗。後稱“五教二宗”。這一時期的佛教最顯著的事業是大藏經的出版。高麗顯宗二年(1010),在所謂“丹冠祈禳”的口號下,開始雕刻大藏經(共6000餘卷),作為全國性事業,曆經70餘年,終於在1087年宣宗王時完成,藏之八公山符仁寺。高宗十九年(1232)為蒙古兵所毀。二十四年(1237)發願重立都監,曆時16年,刻成經版8萬餘塊,約完成6780卷的《高麗藏》,今存南朝鮮的迦耶山海印寺。其次,義天為完成刻經事業入宋遊曆14個月,搜集佛教經典,歸國後,設置教藏都監,刻印大藏經,稱之為義天的《續藏經》。據《新編諸宗教藏目錄》(刊行預定目錄)載稱,《續藏經》收錄內外佛典1000餘部,4000餘卷。但大部失傳,現在殘存20部。
李朝時期14世紀末,太祖李成桂統一朝鮮半島,國號朝鮮,亦稱李朝。他尊儒排佛,在即位時,放逐了禁中的僧侶。世祖(太宗)六年,將曹溪、天台、慈南三宗合為禪宗,將華嚴、慈恩、中神(中道宗及神印宗)、始興南山四宗合為教宗。合並後的教、禪二宗,各保留一定數量的寺院。到明宗(1545—1566)時,由於文定皇後的庇護與普雨禪師的努力,佛教禪宗稍見複蘇,但不久即衰。成宗時更禁止供養僧侶,並毀佛像造兵器。出家為僧被視為違犯國禁。直至“壬辰之亂”(1592),日本豐臣秀吉率大軍侵入朝鮮,宣祖出奔義州,時有禪僧清虛休靜率門徒並募僧兵5000入,與明軍一起作戰,克複京城,趕走日軍;宣祖還都後,賜號國一都大禪師。後還妙香山,有弟子千餘人。著有《清虛堂集》8卷等。至此,佛教禪宗稍有恢複。
在李朝統治的500年間,總的是采取尊儒排佛政策,然由新羅、高麗時代長期流傳下來的佛教仍隱存於一般民眾之間。從1910年至1945年朝鮮為日本軍國主義並吞的35年間,朝鮮佛教僧人也有公然娶妻食肉的,因此教團分有獨身僧與有妻僧兩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佛教仍在朝鮮半島繼續流傳。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曾於平壤建立佛教總務院,後改為佛教徒中央委員會。50年代初期,寺院大多毀於侵略者的戰火。現南朝鮮的佛教較前略有發展。
2.新羅統一王朝佛教
新羅統一全朝鮮後在各方麵部受到中國唐朝的影響,在佛教領域,前期盛行華嚴宗和法相宗,後來又從唐朝傳入密宗和禪宗,淨土宗也日漸流行。由於新羅曆代國王都崇信佛教,造寺度僧數量日增,勞動力和兵源減少,給國家財政經濟帶來極大負擔。這是新羅後期佛教衰落的原因之
1.元曉、義湘和朝鮮華嚴宗
元曉(617~?)的神異傳說很多。據《宋高僧傳》卷4、《三國遺事》卷4及朝鮮《高仙寺誓幢和上塔碑》等碑刻資料,俗姓薛,幼名誓幢,新羅湘州人,29歲於皇龍寺出家,隨師學佛法,後慕唐朝玄奘、窺基之名,與義湘結伴入唐,半路遇雨宿於墓地之中,悟“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龕墳不二”,“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法,胡用別求”,決定攜行李回國。此後言行狂悖,或入酒肆娟家,或持金刀鐵錫,或為《華嚴經》製疏以宣講,或遊山水坐禪。國王請為《金剛三昧經》作疏,疏成開講,“王臣道俗,雲擁法堂”。由此名聞當世。這裏所說的《金剛三昧經》當是唐初的偽經,其中引有菩提達摩所說“二入四行”的內容。元曉著《大乘起信論疏》2卷,也稱“海東疏”,唐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多引用之。
其他著作很多,重要的有《華嚴經疏》10卷、《涅梁經宗要》1卷、《十門和淨論》2卷、《金剛三昧經論》3卷、《無量壽經宗要》1卷等。元曉的華嚴宗也稱海東宗、法性宗、芬皇宗,以主張融會、“和諍”為基本宗旨。
對朝鮮華嚴宗建立影響最大的是義湘。義湘(625~702),俗姓樸(或雲姓金),出家後與元曉同行入唐求法,元曉中途折回,義湘渡海經登州(今山東蓬萊)到長安終南山師事智儼(602~668),與後來創立中國華嚴宗的法藏同學,研習《華嚴經》。唐儀風元年(677)回國,在太伯山奉敕建浮石寺,後在此聚徒講《華嚴經》,講解時也介紹唐智儼的見解。著有《華嚴十門看法觀》、《一乘法界圖》、《入法界品鈔記》、《阿彌陀經義記》篕。其中《華嚴一乘法界圖》最為重要,此書吸收智儼的思想,據《華嚴經》和《十地經論》論述華嚴宗的基本教義。唐代法藏托新羅的勝詮給義湘書信及著作多種。信中對義湘歸國宣傳華嚴教義表示讚賞,說:“仰承上人歸鄉之後,開演華嚴,宣揚法界,無礙緣起,重重帝綱,新新佛國,利益弘廣,喜躍增深”。所贈的書有《華嚴經探玄記》、《一乘教分記》、《起信論義記》、《十二門論疏》等。義湘將《華嚴經探玄記》等傳送十寺講授。義湘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悟真、智通、表訓、真定、真藏、道融、良圓、相源、能仁、義寂。義湘在後世被尊為海東華嚴宗的初祖。
2.圓測、太賢和新羅法相宗
圓測(613~696),出身新羅王族,名文雅,是唐玄奘得力的弟子之一。據《金石萃編》卷146《圓測法師佛舍利塔銘》及《宋高僧傳》卷4《圓測傳》載,圓測8歲出家,15歲遊學中國長安,從法常、僧辯學佛教經論,住元法寺學《毗曇》、《成實》、《俱舍》等論書。後從玄奘學《瑜伽師地論》及《成唯識論》等。被召為西明寺大德,撰《成唯識論疏》、《解深密經疏》、《仁王經疏》等,在唐高宗後期和武則天掌政時期被選入譯經館,助天竺地婆訶羅譯《大乘密嚴經》、《大乘顯識經》等。其間新羅神文王曾召請圓測歸國,但遭到武則天的拒絕。圓測於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以84的高齡死於洛陽佛授記寺。據《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及《東域傳燈目錄》等載,圓測的著作達18種之多,其中關於法相唯識教義的除前述者外,還有《成唯識倫別章》、《二十唯識疏》、《百法論疏》、《觀所緣緣論疏》等多種。他的著作大都遺失,現存有《解深密經疏》以及《般若心經讚》、《仁王經疏》等。
圓測《解深密經疏》原本10卷,第9卷後遺失,1971年南京金陵刻經處據新羅道倫的《瑜伽倫記》補成第10卷,此後日本稻葉正就又從《西藏大藏經》所收法成的譯本中把第十卷譯出還原。近年中國釋現空亦據藏文本還原全部遺缺部分(即40卷本中的後6卷)。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多處引用真諦的譯文,形成了與窺基所傳十分不同的唯識學說。
圓測雖沒有歸國,但他的學說對新羅有很大影響。繼承圓測法係的新羅學僧有道證、勝莊等。道證,武周長壽二年(693)由唐歸國,著有《成唯識論要集》、《辯中邊論疏》、《因明理門論疏》、《因明入正理論疏》等,均佚。勝莊著有《成唯識論訣》、《雜集論疏》、《梵文戒本述記》等。
道證是維護圓測思想的主力,他的嫡傳弟子則是太賢。太賢的生平不詳。《三國遺事》卷4說他是新羅瑜伽之祖,自號“青丘沙門”,曾應請為景德王講《金光明最勝王經》,以南山茸長寺為中心修行與講授唯識教義,為時人所重。據日本學者考察,太賢著書50餘部100多卷,現僅存5部,其中有《成唯識論學記》8卷、《起信論內義略探記》1卷以及《梵網經古跡記》等。
新羅的法相唯識學者還有道倫。他是窺基的弟子,所著《瑜伽倫記》(對《瑜伽師地論》的注釋)今存。此外,曾師事玄類,留中國未歸國的還有法海寺沙門神昉,著有《成唯識論要集》等。
當時,玄奘聲譽朝鮮半島,研習法相者遍及各種學僧。有新羅順憬者,標榜”法相大乘了義教”,抨擊《華嚴經》關於“發心便成佛”之說。又據因明批評玄奘的“真唯識量”,而立“決定相違不定量”,於唐高宗乾封年(666~668)中,因使臣入唐附至長安。他主張:“真故極成色定離眼識(宗);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因):猶如眼根(喻)。”這個比量的作法,受到窺基的批評,但其敢於向權威挑戰的精神,則得到好評。順憬在本國的一些著述,也有流傳到中國來的。
3.新羅禪宗和禪門九山
最早傳到朝鮮的禪宗是開創期道信(580~651)的禪係。新羅法朗入唐從黃梅的道信受禪法,歸國後傳神行。神行入唐,從北宗普寂(651~739)弟子誌空學禪法,歸國傳北宗禪,但影響不大。最流行的是南宗馬祖道一係統的禪法。由於不同時期許多僧人分別到唐朝參學禪法,回國後各在一方以某一寺院為中心傳禪說法,到新羅亡(935年)前形成8個支派,到王氏高麗(918~1392)初發展為9個支派,稱“禪門九山”。其中除一派傳北宗禪,一派傳南宗石頭門下曹洞禪之外,其他七派皆傳馬祖禪法。分述如下:
(1)迦智山派。創始者道義,俗姓王,宣德五年(784)入唐,巡禮五台山,在廣州寶壇寺受戒,到曹溪拜祖師堂,後到洪州開元寺從馬祖的弟子西堂智藏(735~814)受禪法,又投百丈懷海(720~814)門下參學,在唐37年回國。因當時華嚴、法相宗盛行,禪宗不受歡迎,道義隱於雪嶽山陳田寺,傳禪於廉居,居傳體澄。體澄居迦智山寶林寺舉揚道義的禪法。
(2)實相山派。創始人洪陟,入唐在馬祖門下智藏處學禪,歸國後住南嶽傳馬祖禪法,主張“無修無證”,受到興德王(826~835在位)和宣康太子的信奉,在智異山創實相寺。洪陟被尊為海東禪宗的初祖。弟子秀徹在密陽開創瑩原寺,國王歸依,影響較大。後來慧照(774~850)也入唐學禪,歸國後創玉泉寺,設六祖慧能影堂。
(3)曦陽山派。創始人智詵(824~882),俗姓金,原學華嚴宗,後師事傳北宗禪的慧隱。按禪宗傳法世係,此派是道信(東山法門)—法朝—神行—慧隱—智詵。智詵後應請到曦陽山建鳳岩寺傳禪,弟子有楊孚、性蠲等人。
(4)桐裏山派。惠哲,俗姓樸,曾到浮石寺學華嚴宗,憲德王六年(814)入唐師事西堂智藏,受傳心印。智藏死後,又西行到西州(當今新疆吐魯番)浮沙寺,留住3年讀《大藏經》。文聖王元年(839)歸國,在武州桐裏山的大安寺傳禪,受到國王尊信。這個禪係出了允多、道洗、慶甫等著名僧人。
(5)風林山派。玄昱(787~868),俗姓金,新羅貴族,興德王二年(828)入唐,投馬祖的法嗣懷暉之門,此後隨王子金義宗回國,住南嶽實相寺,受到閔哀、神武、文聖、憲安諸王的禮敬,以師待之。弟子審希(855~923)繼其禪法,在今慶尚南道的昌原郡建鳳林寺傳法。此後有璨幽等繼後。
(6)聖住山派。無染(800~888),武烈王八代孫,曾到浮台寺從釋澄學華嚴宗,公元821年隨王子金聽入唐,到長安終南山至相寺學華嚴宗義,後到洛陽從馬祖弟子如滿受禪法,又參蒲州的麻穀寶徹,受其印可。在唐20餘年回國,將熊州烏合寺重修,改名聖住寺,在此弘傳禪法。受曆朝王室禮遇,弟子達2000餘人,著名的有詢叉、圓藏、靈源、玄影等人。
(7)闍崛山派。創始人梵日(810~887)出身望族,興德王(826~835在位)時與王子金義琮結伴入唐,在馬祖弟子鹽官齊安的門下參禪得悟,並向石頭門下藥山惟儼問法。會昌滅佛(844年)隱於商山,後到曹溪參拜祖師塔。歸國後受到國王禮遇,被任為國師,以江陵五台山崛山寺為傳禪之地。弟子有開清、行寂,先後任國師。行寂曾入唐巡禮五台山,875年到成都淨眾寺拜無相(金和尚)的影堂,此後又從石霜慶諸受南宗青原一係的禪法。
(8)師子山派。道允(798~868)俗姓樸,入唐師事馬祖的弟子南泉普願,歸國後受到景文王的歸依。弟子折中(826~900)曾學華嚴宗,後應請住於師子山的興寧禪院,接化四方參學者。
(9)須彌山派。創始人利嚴(870~936),俗姓金,唐昭宗時(896年)入唐從洞山的弟子雲居道膺(?~902)受傳心印,歸國不久新羅滅亡。高麗王朝建立後,受到太祖的歸依,後住開京(今開城)西北的須彌山廣照寺。弟子有處光、道忍等。
此外,僧順之在公元858年入唐,在仰山慧寂門下學法,歸國傳溈仰宗。溈仰宗以圓相表悟的方法對朝鮮禪宗有很大影響。
密宗和淨土宗也傳入新羅。明朗最初從唐傳入密宗(屬雜密,嚴格講不是密宗),後世稱為神印宗。此後有惠通、明曉、不可思議、玄超等僧也從唐傳入密宗。至於淨土宗,主要是西方淨土信仰的傳播,許多僧人都提倡,慈藏《阿彌陀經義記》、義湘《阿彌陀經義記》、元曉《無量壽經宗要》、《阿彌陀經疏》等,對傳播淨土信仰有較大影響。
傳說新羅入唐僧慧超(~780),曾從金剛智學密教;金剛智在長安薦福寺譯經時,他任過筆受,後為不空弟子,終於中國。但慧超之所以著名,是因為他繼玄奘、義淨之後成為東方最偉大的旅行僧。約8世紀初,他發自中國,曆經中印、南印、西印、北印而遠到波斯和土耳其斯坦,然後轉遊河間(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諸國,過帕米爾,於727年抵唐安西大都護府龜茲。所著《往五天竺國傳》記載了當時印度、中亞和西亞的地理風情、政治文化及宗教信仰等狀況,可與他的前人遊曆南亞和東南亞的記述相媲美。
據前所述,新羅佛教屬中國唐朝佛教的移植和向社會廣泛普及的階段。一些學僧入唐求法,帶回大量漢文佛經和著述。華嚴宗和法相宗在新羅最為盛行,注重教義理論的研究和講述,而在傳法世係和組織上並不嚴格。禪宗中以南宗馬祖禪法比較流行,由不同時期的僧人分別傳入,分散各地,互不相屬。佛教僧侶在傳教過程中得到以國王為首的統治階級的支持,佛教寺院遍於全國,義僧輩出,著作很多,隨著僧侶的增多,建立起相對獨立的僧官製度,這都為以後朝鮮佛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 佛教在東南亞
1.緬甸佛教
緬甸的佛教已流傳一千多年的時間,在緬甸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被尊崇為國教。它對緬甸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著重要影響。緬甸曾經是世界南傳上座部複興佛教的三大主力之一。本文擬對緬甸佛教的發展和傳播情況作一綜述。
一、蒲甘王朝以前(公元1044年前)的佛教
佛教傳入緬甸,是在印度阿育王時代。據《善見律毗婆沙》等經籍記載,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在華氏城結集後派出使團到各地弘法。在這些弘法使團中,高僧蘇那迦和鬱陀羅二位長老被派至金地傳教。緬甸和歐美一些學者根據卡裏亞尼等碑文記載,認為金地就是緬甸南部薩爾溫江口附近的直通。首先傳入的是大乘佛教。三至八世紀,斯裏蘭卡的一些比丘為逃避國內僧團之間激烈的派係鬥爭和外族迫害,來到下緬甸直通地區。五世紀中葉,佛育長老在斯裏蘭卡傳寫編纂三藏經典之後,從斯裏蘭卡帶巴利三藏全部經典來緬甸直通弘宣佛教,上座部佛教開始傳入直通地區。近代在上、下緬甸出土文物中,有梵文、巴利文佛經殘本和三世紀前後鑄造的佛像,也印證了五世紀以前佛教己傳入緬甸。小乘佛教傳入後,取代了流行的婆羅門教,並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而廣泛流傳。《新唐書。驃國傳》記載,公元七、八世紀時,其國城“有十二門,田隅作浮圖”,“明天文,喜佛法”。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記其國“極尊三寶。多有持戒之人”。可見唐代緬甸佛教已很興盛。八世紀時,密教經孟加拉傳入蒲甘地區,它同緬甸民間信仰結合成為阿利教,並盛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