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梅杜薩之筏》看浪漫主義繪畫的美學特征(2 / 3)

二、浪漫主義選擇現實性的、悲劇的事件作為題材

籍裏柯的《梅杜薩之筏》取材自震驚法國乃至歐洲的海難事件。

1816年7月,貴族出生的船長肖馬雷對航海知識一竅不通,卻被法國政府指派駕駛“梅杜薩號”巡洋艦遠征非洲塞內加爾,在西非途中不幸擱淺沉沒。船長置全艦400餘人不顧,匆匆帶領一幫親信乘救生艇逃跑。剩餘的150多人隻能利用臨時搭建的一隻小木筏,漂泊在海上。十多天後,淡水食物全沒有了,狂風惡浪摧殘著人們脆弱的心靈,人們開始絕望瘋狂了,甚至互相殘殺,啃食死人肉。最後被人救起時,僅存15人,但很快又死去了5人,這次慘案共死亡140多人。如此悲劇,引起了路易十八政府的恐慌,想方設法遮掩真相,僅在報紙上發一條簡短的訊息,軍事法庭輕判船長降職和三年短刑。此事激起了幸存者的憤怒,他們不顧一切,將事實真相向世人公布,在全世界產生了激烈的反響。

義憤填膺的畫家籍裏柯以這一重大事件作為創作素材,再現了在筏上絕望的、瀕臨崩潰的人們發現天邊一線船影時而拚死呼救的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在畫中,畫家采用金字塔式構圖,船帆與木筏上坐著和躺著的人們形成了一個較為穩定的三角形,成為畫麵的中心,而一堆振臂呼喊的人們則衝破了這種穩定的三角形的架構,又構成了一個動蕩的富於激情的三角形。整個畫麵氣勢磅礴大氣,結構嚴謹有動態,向觀者展示了激動人心的戲劇性場麵。畫中沉鬱色調和光影的對比,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以及激動的情緒和悲壯美。畫麵上高舉紅巾者,代表著人民爭取自由鬥爭、對正義和幸福的向往。

這幅規格為寬716厘米,高491厘米的巨畫給人以動蕩不安、危機四伏之感,懾人心魄,無不為之震撼。很顯然,畫家在這一海難事件中,看到了與複辟年代法國革命所遭遇的相似景象。

《梅杜薩之筏》不是一幅單純的新聞畫,而是畫家對現實的影射。這種浪漫主義,正如當時英國浪漫派詩人拜倫在他的一首敘事長詩《唐璜》中所描寫的驚濤駭浪的險境一樣,可謂是先進思想的藝術反射。在美術史上,《梅杜薩之筏》無疑是籍裏柯用浪漫主義演奏的一首航海史上的悲曲。

三、浪漫主義強調藝術家個人的主觀創造性和情感釋放

古典主義認為共性、理性即真理、即美,提倡在統一的道德標準下冷靜地對待一切,抑製自己的感情和個性。浪漫主義則認為應該肯定人的感情和個性,強調“感情高於理智”“信仰高於理性”。浪漫主義的作品熱情澎湃,人物有著鮮明的個性。《梅杜薩之筏》就透露著畫家強烈的個人情感和內心世界,藝術家籍裏柯本人的個性和情感得到充分彰顯。在作品中充分體現他作為一個積極浪漫主義者對於遭受災難的人們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反抗和呐喊。

浪漫主義把“情感”從理性的“法則”中徹底解放出來,與“理”相對立,注重個人感情的表達,形式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

浪漫主義反對純理性和抽象表現,強調具體的、具有特征的描繪和情感的傳達;反對類型化和一般化,主張表現個性化,描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狀態;反對用古典藝術法則來束縛藝術創作,主張自由奔放熱情的主觀描繪,使藝術家的感情在創作中得到充分的傳達;反對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過分強調素描為主要表現手段,竭力強調光和色彩的強烈對比上的飽和色調,以動蕩的構圖、奔放而流暢的筆觸,有時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塑造藝術形象,借以抒發畫家的社會理想和美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