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裏柯在這個事件中似乎看到了與複辟年代中法國進步人士所經受的絕望,通過《梅杜薩之筏》表現了他對命運的關注和人道主義精神,暴露了無能的法國政府的弱點,從而使它帶有強烈的政治隱喻。《梅杜薩之筏》的出現使得被新古典主義束縛的法國藝術界耳目一新。
四、浪漫主義主張求新求奇的思想態度在古典主義者眼裏,繪畫的最高宗旨
是表達人類行為的高尚和尊嚴,因此往往表現光潔的人體、優美的田園、高雅的肖像等崇高、莊嚴、安寧的主題。而浪漫主義則大大拓寬了藝術作品的內容和題材,認為藝術不僅可以表現優雅和崇高,而且還可以表現醜陋、痛苦、扭曲、死亡等。在題材的選擇上,浪漫主義更願意選擇現實性的悲劇性的異常事件。
《梅杜薩之筏》畫麵中充斥的不僅有看見一線希望的求生亢奮,還有奄奄一息的死亡沉寂。這幅畫雖然遭到古典主義者的強烈抨擊,卻受到德拉克洛瓦等革新者的欣賞,他們認為這幅畫是“一種更深刻類型的政治寓言”。甚至有曆史學者寫到“法國本身,我們整個社會也都在筏上。”可見,浪漫主義這一求新求異的思想震撼了當時的藝術界,同時遠遠超出的藝術範疇。
浪漫主義認為官方的正統藝術和公認的傳統有著太多的虛偽和假象,認為一切能夠激發出藝術家熱情和想象的事物都成為他們創作的對象,這種求新求奇的思想態度也是19世紀浪漫主義繪畫的重要特征
。五、浪漫主義重對比、重形式,拓展了色彩的表現力
重對比、重形式是浪漫主義重要的美學原則。1823年雨果所寫的《克倫威爾》序言,被公認為是浪漫主義的綱領性文件。在序言中他猛烈地抨擊古典的悲劇法則,主張應像莎士比亞的戲劇那樣刻畫人物性格,爭取更大的自由和真實;宣稱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可成為藝術題材的對象;藝術的真實基於現實的真實。他提出了“對比的原則”,認為自然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兩種不同要素在對比中表現出來的,如雄偉與秀婉、高尚與卑下、至美與至醜、文明與野蠻、人性與獸性、光明與黑暗等。這個宣言標誌著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徹底決裂。
在《梅杜薩之筏》中,籍裏柯大膽的運用了色彩,整幅畫麵色調沉鬱,光影對比明顯,有被揮舞的鮮豔衣衫,有蒼茫的昏暗,有被海水泡過的蒼白臉頰,有棕色的船桅,有白色的船桅布,也有刺眼的金黃……。大量色彩的運用,不僅充分表現了災難發生時悲慘的境遇,而且在色彩的明暗對比下,有著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表達了一種撼動人心的悲壯美。
回顧浪漫主義繪畫史,無論法國的籍裏柯、德拉克洛瓦還是西班牙的戈雅等,他們藝術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和實際的曆史性。”總的說來,浪漫主義繪畫的曆史意義在於,它體現了與時代的解放運動相聯係的人民的願望和理想,它關注人民在曆史上的作用,但卻帶有一定的片麵性。在與古典主義的鬥爭中,它為人們開辟了一個情感洋溢、對理想熱烈渴望和創作幻想的新世界,並在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創作特色,對後來的各流派影響深遠,在世界畫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