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著名的私家園林(1 / 3)

1.蘇州拙政園

中國古代江南名園,名冠江南,勝甲東吳,是中國的四大名園之一,蘇州園林中的經典作品。

拙政園位於蘇州古城區東北婁門內的東北街。園林占地麵積約4.1公頃(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約0.67公頃)。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禦史王獻臣始建。在以後的四百餘年間,滄桑變遷,屢易其主,幾度興廢,原來渾然一體的園林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座園林。

曆史沿革

1509年(明正德四年),由王獻臣所建,取名“拙政”是因晉朝《閑居賦》的一段話:“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有樸實之人在自家花園為政的巧意。史籍上記載王獻臣曾委讬畫家文征明做最早的設計,有“池廣林茂”之野趣。並存文氏之“圖”“記”“詠”傳世。

1631年(崇禎四年),王心一接手此園東部,將拙政改名為「歸園田居」,取意陶淵明的詩。此時拙政園已破落近三十年,由王心一重新修複。

清順治十年,陳之遴購得此園。

1662年,拙政園充公。

康熙年初,曾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其後還予陳之遴子,再賣給王永寧。

康熙十八年,為蘇鬆常道署。

1738年(乾隆三年),蔣棨接手此園,並將園中規模略做更改,東邊的庭院切分為中、西兩部份。

1860年(太平天國),李秀成以此園當做蘇州的重要基地,改之為忠王府。

1877年(光緒三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改名為“補園”。當時拙政園的腹地縮小到1.2頃,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園今日之基礎。

最初設計

根據明朝畫家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園記」中的描述,一開始建造此園時,他就發覺這塊地並不太適合蓋相當多建築,地質鬆軟,而且濕氣很重。因此文征明以水為主體,輔以植栽,因地製宜設計出了31個景點。並將詩畫中的隱喻套進視覺層次中。園中至今仍留有許多文征明的對聯與詩。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最能帶出此園的意境。此外,園中所栽種的紫藤,相傳是文征明親手種植。由此可看出文征明相當喜愛植物,有學者分析在31個景點中,超過一半的景,都與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關。

東園

重要的景點有秫香館、鬆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東園的規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設計的“歸園田居”為主。拙政園的紀念品店也設在此處。

中園

中園的主體建築為“遠香堂”,此也為拙政園之主建築,園林中各種各樣的景觀都是圍繞這個建築而展開的。“遠香堂”是一座四麵廳,建於原“若墅堂”的舊址上,為清乾隆時所建,青石屋基是當時的原物。它麵水而築,麵闊三間,結構精巧,周圍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從裏麵看到周圍景色,堂裏麵的陳設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間有一塊匾額,上麵寫著“遠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寫。堂的南麵有小池和假山,還有一片竹林。堂的北麵是寬闊的平台,平台連接著荷花池。每逢夏天來臨的時候,池塘裏荷花盛開,當微風吹拂,就有陣陣清香飄來。堂的北麵也是拙政園的主景所在,池中有東西兩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雲蔚”亭,亭子正對“遠香堂”的兩根柱子上掛有文征明手書“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亭的中央是元代倪雲林(倪瓚,字元鎮,號雲林子,元末無錫人。工詩,善山水,為元代四大畫家之一)所書“山花野鳥之間”的題額。東山上有“待霜亭”。兩座山之間以“溪橋”相連接。山上到處都是花草樹木,岸邊則有眾多的灌木,使得這裏到處是一片生機。“遠香堂”的東麵,有一座小山,小山上有“綠綺亭”,這裏還有“批杷園”、“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梧竹幽居”等眾多景點。從“梧竹幽居”向西遠望,還能看到聳立雲霄之中的“北寺塔”。水池的中央還建有“荷風四麵亭”,亭的西麵有一座曲橋通向“柳蔭路曲”。在這裏轉向北方可以見到“山樓”。亭子的南部有一座小橋連接著“倚玉軒”,從這裏向西走就到了“小飛虹”,這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橋的南麵有“小滄浪水閣”,橋的北麵是“香洲”。

西園

以池水為中心,重要的景點是「波形廊」與「鴛鴦亭」(又叫三十六鴛鴦館);還有和中園間區隔的「月洞門」。

主要概括

東區的麵積約31畝,現有的景物大多為新建。園的入口設在南端,經門廊、前院,過蘭雪堂,即進入園內。東側為麵積曠闊的草坪,草坪西麵堆土山,上有木構亭,四周縈繞流水,岸柳低垂,間以石磯、立峰,臨水建有水榭、曲橋。西北土阜上,密植黑鬆,楓楊成林,林西為秫香館(茶室)。再西有一道依牆的複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門數處與中區相通。

中區為全園精華之所在,麵積約為18.5畝,其中水麵占1/3.水麵有分有聚,臨水建有形體各不相同,位置參差錯落的樓台亭榭多處。主廳遠香堂為原園主宴飲賓客之所,四麵長窗通透,可還覽園中景色;廳北有臨池平台,隔水可欣賞島山和遠處亭榭;南側為小潭、曲橋和黃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滄浪廊橋和水院;東經圓洞門入枇杷園,園中以軒廊小院數區自成天地,外繞波形雲牆和複廊,內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建築處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

西區麵積約為12.5畝,有曲折水麵和中區大池相接。建築以南側的鴛鴦廳為最大,方形平麵帶四耳室,廳內以隔扇和掛落劃分為南北兩部,南部稱“十八曼佗羅花館”北部名“三十六鴛鴦館”,夏日用以觀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則可欣賞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麵亭——“與誰同坐軒”,造型小巧玲瓏。東北為倒影樓,同東南隅的宜兩亭互為對景。

早期王氏拙政園,有文征明的拙政園“圖”、“記”、“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劃出園林的麵貌和風格。當時,園廣袤約13.4公頃,規模比較大。園多隙地,中亙積水,浚沼成池。有繁花塢、倚玉軒、芙蓉隈及軒、檻、池、台、塢、澗之屬,共有三十一景。整個園林竹樹野鬱,山水彌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鬱的天然野趣。

經曆—百二十餘年後,明崇初四年(公元1631年)已蕩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並以陶潛“歸田園居”詩,命名此園。該園有放眼亭,夾耳崗,嘯月台,紫藤塢,杏花澗,竹香廊等諸勝。可分為四個景區。中為涵青池,池北為主要建築蘭雪堂,周圍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綴雲峰、聯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遊入洞,如漁郎入桃源,桑麻雞犬,別成世界。蘭雪堂之西,梧桐參差,茂林修竹,溪澗環繞,為流觴曲水之意。北部係紫羅山、漾蕩池。東甫為荷花池,麵積達四五畝,中有林香樓。家田種秫,皆在望中。

乾隆初年,拙政園東部園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兩個部分。

西部現有布局形成於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由張履謙修葺,改名“補園”。遂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景觀。又新建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裝修精致奢麗。

中部,係拙政園最精彩的部分。雖曆經變遷,與早期拙政園有較大變化和差異,但園林以水為主,池中堆山,環池布置堂、榭、亭、軒,基本上延續了明代的格局。從鹹豐年間《拙政園圖》、同治年間《拙政園圖》和光緒年間《八旗奉直會館圖》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塢、聽雨軒、玲戲館、批杷園和小飛虹、小滄浪、聽鬆風處、香洲、玉蘭堂等庭院景觀與現狀諸景毫無二致。因而拙政園中部風貌的形成,應在晚清鹹豐至光緒年間。

拙政園的不同曆史階段,園林布局有著一定區別,特別是早期拙政園與今日現狀並不完全一樣。正是這種差異,逐步形成了拙政園獨具個性的特點,主要有:

(1)因地製宜,以水見長。

據《王氏拙政園記》和《歸田園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亙其中,稍加浚治,環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於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拙政園中部現有水麵近六畝,約占園林麵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台榭,皆因水為麵勢”,用大麵積水麵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鬱,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築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築數量很少,大大低於今日園林中的建築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園林麵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築,景區顯得疏朗、雅致、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範。

(3)庭院錯落,曲折變化。

拙政園的園林建築。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遊廊畫舫等園林建築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築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築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征明拙政團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裏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誌清意遠、小滄浪、聽鬆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批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築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於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麵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麵積縮小有關。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1.2公頃園地。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占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範圍內,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合、虛實相間空間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先抑後揚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局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征。

(4)園林景觀,花木為勝。

拙政園向以“林木絕勝”著稱。數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至今,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如遠香堂、荷風四麵亭的荷(“香遠益清”,“荷風來四麵”);倚玉軒、玲瓏館的竹(“倚楹碧玉萬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待霜亭的桔(“洞庭須待滿林霜”);聽雨軒的竹、荷、芭蕉(“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玉蘭堂的玉蘭(“此生當如玉蘭潔”);雪香雲蔚亭的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聽鬆風處的鬆(“風入寒鬆聲自古”),以及海棠春塢的海棠,柳陰路曲的柳,批把園、嘉實亭的批把,得真亭的鬆、竹、柏等等。

拙政園的園林藝術,在中國造園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園林一個曆史階段的特點和成就。

2.蘇州環秀山莊

環秀山莊位於蘇州景德路,宋時為景德寺,清乾隆時建為私家園林。此山為清乾隆時疊山名家戈裕良所建,以山為主,輔以池水,能逼真地模擬自然山水。在一畝左右的有限空間,山體僅占半畝,卻構出了穀溪、石梁、懸崖、絕壁、洞室、幽徑,建有補秋舫、問泉亭等園林建築。通過合理安排山石、樹木、水體,體現深遠與層次多變的畫意。山雖不高,卻如巨石磅礴。主山分前後兩部分,其間有幽穀,蔭山全用疊石構成,內構為洞,後山臨池水部分為湖石石壁,與前山之間構成洞穀。水上架曲橋飛梁,以為交通。北麵之補秋舫,前臨山池,後依小院,附近濃蔭蔽日,峰石嵯峨,是為園中幽靜所在。

環秀山莊鑿池引水,富有情趣,使得山有脈,水有源,山分水,又以水分山,水繞山轉,山因水活,咫尺園景富有生機。

3.蘇州留園

留園位在閶門外,占地約50畝,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原為明嘉靖時太仆寺少卿徐泰時的東園,清嘉慶時劉恕改建,稱寒碧山莊。經太平天國之役,蘇州諸園多毀於兵燹,而此園獨存。光緒初年易主,改名留園。現在的留園大致分為中部、東部、北部、西部四個部分。中部以山水為主,為原留園所在,是全園的精華。主要建築有涵碧山房、明瑟樓、綠蔭軒、遠翠閣、聞木樨香處、可亭、小蓬萊、濠濮亭、曲溪樓、清風池館等處。東部的中心是五峰仙館,四周環繞著還我讀書處、揖峰軒、汲古得綆處,以及林泉耆碩之館、冠雲沼、冠雲亭、冠雲樓等建築。北麵是著名的冠雲、岫雲和端雲三峰,為明代舊物,冠雲峰高約9米,玲瓏剔透,有“江南園林峰石之冠”的美譽。留園建築數量較多,其空間處理以布局嚴謹,結構精巧取長;其花窗設計也別出心裁,獨具匠心;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俞樾在《留園記》中譽之為“吳中名園之冠”。

4.蘇州聽楓園

聽楓園位於蘇州金太史巷旁的慶元坊,為清代蘇州知府吳雲的私家花園。建於清光緒年間,原為宋代詞人吳應之紅樓閣故址。吳雲築宅園於此後,因園中有古楓婆娑,取名“聽楓園”。占地1200平方米,主廳“聽楓仙館”居中心,南北各有庭院一區。南院花木茂盛,山石多姿,主要建築有味道居、紅葉亭(現名待霜亭)、適然亭等。北院有清池一弘,半亭林池花木映照。館東昔為吳雲書房“平齋”。其前疊山,循蹬道而上有“墨香閣”,齋、閣自成院落,為全園精華所在。書畫家吳昌碩早年與園主交誼甚厚,曾應聘住在園中教授童子,吳雲得以觀摩所藏書畫金石,藝事大進。吳雲卒後,園漸衰微。宣統二年(1910年),詞人朱祖謀曾寓居此園。1928年,園歸陳氏,曾獲修治。1983年,由市文化局動工整修。1985年春節,國畫院遷入。

5.蘇州曲園

曲園坐落於蘇州市馬醫科巷43號,始建於清同治十三年,是清末著名文學家、樸學大師俞樾的故居。俞樾是在友人資助下買下這塊廢地的,他親自設計,利用彎曲的地形鑿池疊石,栽花種竹,建屋30餘楹,取《老子》“曲則全”句意,俞樾將其命名為曲園,並自號為曲園老人。

走進曲園門樓,經過一個遍植修竹的天井,就是小竹裏館,屋內四角懸掛宮燈,中間是俞樾的油畫像,在左右牆上掛著多幅描繪俞樾生平故事的國畫。壁上還嵌著俞樾《曲園記》的磚刻。

經過一個廊屋,就可以看到一座軒敞明亮的廳堂春在堂。這是曲園主要建築之一。據說俞樾在北京保和殿參加翰林考試,試卷的詩題為“譫煙疏雨落花天”,俞樾依題作詩,首句為“花落春仍在”,由於蹊徑獨辟,深得閱卷官曾國藩的賞識,考試結果,名列前茅。因之俞樾以“春在”作堂名,並且把自己250卷著作稱為《春在堂全書》。堂內陳設簡樸,中間一具坑床,左邊置一書桌,上有文房四寶,現在還陳列著俞樾著作的書箱及木刻版片500餘片。這裏原是俞樾讀書著作的書齋,也是接待賓朋、談詩論文的所在。春在堂之東是樂知堂,是全園的正廳,取“樂天而知命”之意,堂中一副楹聯為俞樾所撰、當代書法家張辛稼書寫: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覺悟;四美之先標四美美名美壽美兒孫。這是俞樾人生觀的表露。

曲園是一座普通住宅與古典園林渾成一體的小園。春在堂西北乃是一個花園,西邊一條長廊,廊中有一曲水亭,廊下便是一泓清水,名曲水池。東麵一座假山傍池崛起,山上花木隱翳,山石崚嶒,山上築有回峰閣和在春軒,據說俞樾常在此間小坐玩月。下山則有達齋與認春軒南北相對而立。認春軒是因白居易“認得春風先到處”的詩句而得名的。這些景觀布置得自然天成,玲瓏剔透,令人賞心悅目。俞樾自己對曲園多有題詠。如在一首詩中寫道:“園中一曲柳千條,但覺扶疏綠蔭繞;為惜明月無可坐,故於水麵強為橋。平鋪石板儼成路,俯倚紅欄剛及腰;處置梯桄通小閣,差堪布席置茶銚。”由此也可窺見俞樾建造曲園的初衷和構想。

俞樾辭世後,曲園作為祖產傳給了曾孫俞平伯,早在1953年,俞平伯先生就專程從北京到蘇州,將曲園故宅捐贈給政府,經多次整修現已開放。

6.蘇州東山啟園

啟園位於太湖之濱的東山,俗稱席家花園,1933年席氏為紀念其祖上在此迎候康熙皇帝而興建,為江南少有的山嶽湖濱園林,集江南園林的小巧和湖光山色為一體。園內的主體建築四麵廳--“鏡湖廳”最為壯觀。此廳位於山層林之間,四麵二層,重簷翹角,端莊雅致。廳東築五老峰,上有真竹假筍,地麵用小石子鋪成圖案,周圍遍植牡丹、山茶、桂花、紅楓、臘梅、鐵牙鬆等花木。環繞鏡湖廳的水池名“鏡湖”,水中遊魚晃動。沿池四周堆疊假山,靈巧的太湖石形態各異。離鏡湖不遠,有一方形荷塘,荷花盛開,清香四溢。鏡湖外側,一條小河瀕臨太湖,河上有兩座古典式拱橋橫臥清波。園中的古楊梅樹、古柳毅井以及康熙到東山的禦碼頭,被稱為啟園三寶。

7.蘇州滄浪亭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滄浪亭街,是現存蘇州最古的園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原為五代吳越廣陵王的花園。宋朝詩人蘇舜欽在水旁築亭,取漁父“滄浪之水”詞,名滄浪亭。元代改為大雲庵,明時又複建,清又兩次重建。滄浪亭麵積約16.5畝,為蘇州大型園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園風格,是寫意山水園的範例。園內建築以假山為中心,山上古木參天,林中有滄浪亭,其他如麵水軒、觀魚處、明道堂、清香館、五百名賢祠等建在山的四周,高低起伏,頗有山林氣象。園以清幽古樸見長,富有山林野趣。池水縈回,古亭翼然,軒榭複廊,古樹名木,內外融為一體,在蘇州眾多園林中獨樹一幟。

8.蘇州獅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