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著名的私家園林(3 / 3)

積玉水廊、積玉峰

積玉水廊倚豫園東圍牆,臨曲池,積玉峰立於廊間。積玉峰玲瓏剔透,原在也是園內,1956年移到豫園。池西及玉華堂前後,流水瀠洄,山石嵯峨,花木扶疏,植白玉蘭、白皮鬆、翠竹,幽雅恬靜。

會景樓、九獅軒

會景樓位於豫園中央,登樓可觀全園景物,故名“會景樓”。九獅軒在會景樓西北,1959年重修豫園時,拆去民宅,鑿池壘石,池北築軒,名“九獅軒”。軒前置月台,可憑欄觀賞池中荷花。

中部景區

得月樓、綺藻堂

得月樓位於玉華堂、玉玲瓏西,兩麵臨水。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後,光緒十八年(1890年)重建,取“近水樓台先得月”之義而名。得月樓為二層樓房,建築精致,畫梁彩棟,修廊曲欄,華麗幽靜。樓前有“皓月千裏”匾額,皓月當空時,俯視湖心亭、九曲橋上月光,別有情趣。清代上海人王萃龠禾一副描寫得月樓的聯語“本地風光,舊時月色”,耐人尋味。綺藻堂位於得月樓下,以“水波如綺,藻彩紛披”而名。堂內裝潢美觀,別具一格。堂簷下有100個不同字體的木雕“壽”字,稱為“百壽圖”,富有民族特色。堂前一天井,猶如方茶壺,內有匾額:“人境壺天”。左側圍牆上有清代“廣寒宮”磚刻。

織亭

位於綺藻堂和荷花樓之間的西廊中間,麵對湖心亭、九曲橋,背向五老峰、月府磚刻。光緒二十年(1894年),布業公所為紀念古代紡織家黃道婆而建。亭以扇與廊相隔,扇裙板上刻有“耕織圖”。

浣雲假山

位於得月樓北,1986年重修豫園時以太湖石堆砌。山有臨流石徑,依山脈迂回曲折而上。山洞內有清泉,登得月樓隱約可聞泉水聲。陳從周題識“浣雲”。

藏書樓又名書畫樓,位於得月樓對麵,清光緒年間建,清末曾是有名的書畫市。宣統元年(1909年)在此設豫園書畫善會,上海知名書畫家常來雅集。現樓上辟為海派書畫陳列室。

內園景區

豫園環龍橋向南,是“神祠北際名園辟,寢廟東偏別殿開”的內園。1956年修複豫園時,內園成園中之園。內園麵積僅2畝餘,但十分精致,亭台樓閣、泥塑磚雕、名樹古木、石峰小橋,一應俱全,布局緊湊而曲折幽深。

靜觀大廳

亦稱“晴雪堂”,是內園主要廳堂,造得雕棟畫梁,軒昂高敞。堂麵闊5間,進深3間,廳前有兩尊石獅,廳內有“靜觀”和“靈沼峙”兩塊貼金匾額。靜觀之名,取古語“靜觀萬物皆自得”,“動觀流水靜觀山”之意。大廳對麵奇峰林立,堆疊多姿,或如三官獻壽,或如白鹿望月,或如蝙蝠飛舞,或如九獅盤球。據說靜靜觀之,能辨出100多種動物形象。石峰間有許多百年古樹。靜觀東麵一小院落,中有池水一泓,兩側曲廊回繞,樹蔭蔽日,修竹瀟灑挺拔,環境幽深。

觀濤樓

位於靜觀大廳西南側,又稱“小靈台”,三層全木結構,高10餘丈,清時為城東最高建築物。昔年在此登高可觀賞“滬城八景”之一“黃浦秋濤”。

還雲樓、延清樓麵對靜觀大廳,東西相連,為串樓形,並可通向觀濤樓和船廳,還雲樓內橫匾“還雲”,為清末上海名紳姚文題識。還雲樓原為上海錢業公所產業,豫園、內園屢遭戰火破壞,而此樓卻免遭劫,大有“手揮絲桐,目送還雲,西山爽氣,在我袖中”之感。

聳翠亭聳立於觀濤樓東麵假山上,雙層亭閣,底層置石桌、石凳,周圍林木青翠。亭內一匾“靈木披芳”。

可以觀

位於靜觀大廳東,小型方廳,精致幽靜,炎夏時分外涼爽。廳前有磚雕《郭子儀上壽圖》,旁有泥塑龍牆,北接“洞天福地”鳳凰亭,南連“別有天”,牆上有《重修內園記》等石碑,記載內園曆史。

船廳

出聳翠亭而上是船廳,雖築於假山上,但周圍用瓦片小磚鋪地,成波浪狀,仿佛舫於濤中行,其構造為園林建築所罕見。

九龍池

位於內園靜觀大廳東南,池內砌湖石,東西兩壁隙間中藏4個石雕龍頭,水中倒影亦為4個龍頭,加上池狀若龍身,故稱九龍池。

古戲台

位於內園之南,建於清末,原在閘北上海北錢業公所內,1974年移建於此,經過修繕和增建於1988年9月對外開放。戲台正麵獅子、鳳凰、雙龍戲珠、戲文人物等木雕圖案,造型優美,栩栩如生。頂部藻井呈穹窿狀,上有22層圈和20道弧線相交,四周28隻金鳥展翅欲飛,中間是一麵圓形明鏡。藻井不僅裝飾華麗,而且符合聲學原理,即使沒有擴音設備,也能取得良好音響效果。戲台兩側石柱上鐫有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雲想衣裳花想容”,書法挺秀遒勁,為昆曲藝術大師俞振飛手筆。戲台對麵設貴賓嘉座,均為清代太師椅和茶幾;兩邊有雙層看廊,安放著仿古紅木靠椅和條桌,共有200個座位。環境典雅,古趣盎然。

15.揚州何園

何園坐落於江蘇省揚州市的徐凝門街。何園又名“寄嘯山莊”,是清乾隆年間雙槐園的舊址。清同治年間,道台何藏舠在雙槐園的舊址上改建成寄嘯山莊,占地14000餘平方米。園名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之意,辟為何宅的後花園,故而又稱“何園”。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園主歸隱揚州後,購得吳氏片石山房舊址,擴入園林。

全園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以兩層串樓和複廊與前麵的住宅連成一體。東園的主要建築是四麵廳,為一船廳,單簷歇山式,帶回廊,麵闊15.65米,進深9.50米。以此建築為主景,南向的明間廊柱上,懸有木刻聯句“月做主人梅做客,花為四壁船為家”;廳北有假山貼牆而築,參差蜿蜒,妙趣橫生;東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牆;西有石階婉轉通往樓廊;南邊建有五間廳堂,三麵有廊。複道廊中的半月台,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

西園空間開闊,中央有一個大水池,樓廳廊房環池而建。池的北樓寬七楹,屋頂高低錯落;中樓的三間稍突,兩側的兩間稍斂,屋角微翹,形若蝴蝶,故而俗稱“蝴蝶廳”。樓旁與複道廊相連,並與假山貫串分隔,廊壁間有漏窗可互見兩麵的景色。池東有石橋,與水心亭貫通,亭南曲橋撫波,與平台相連,是納涼之所。池西一組假山逶迤向南,峰巒疊嶂,後有掛花廳三楹,有黃石假山夾道,古木掩映,野趣橫生。

池西的複廊南有一幢三開間的兩層小樓,獨占小院的一角,樓前山石峻峨,清靜幽雅。由此再往南即為住宅區。

何園雖是平地起築,但卻獨具特色。通過嶙峋的山石、磅礴連綿的貼壁假山,把建築群置於山麓池邊,並因地勢高低而點綴廳樓、山亭,錯落有致,蜿蜒逶迤,山水建築渾然一體,有城市山林之譽,是揚州住宅園林的典型。園中的植物配置也獨具匠心。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鬆,北山麓的牡丹、芍藥,南山的紅楓,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築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早晚的變化,極盡人工雕琢之美。

何園是清代後期揚州園林的代表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6.青浦曲水園

曲水園原為邑廟靈園,位於上海市郊青浦區青浦鎮,東臨盈江,西依城隍廟(今之青浦區博物館)。園建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為城隍廟的附屬園林。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拓地池築堤累石,增建樓台,前後曆四十餘年,建成二十四景,三十餘廟的園林。初名“靈園”,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江蘇劉雲房應青浦知縣楊東屏之邀,在園中吟詩宴飲,取王羲之《蘭亭集序》曲水流經之意改為現名。

曲水園起因於寺觀,所以在建築布局上較為規則,坐北朝南。全園景物以凝和堂為中心,有覺堂、花神堂左右並峙,橫向一軸三堂,是園林中少見的。三堂垣牆相隔,曲徑相連,景色誘人。縱向也以凝和堂為軸,前堂後房(前:凝和堂,後:清籟山房),中以一山架二池為體(山:大假山小飛來峰,二池:荷花池、睡蓮池)。園景的布局是以湖區為中心,環湖而增景,堂堂近水,亭亭靠池,山架二池水,遊園必繞池,故有“深深院落重重水,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感。

曲水園整體坐北朝南,南麵為各自成園的花神堂、凝和堂,北側為兒童遊樂區,西側為古建築群有覺堂、得月軒區,東麵則以綠化為主的植物景觀區。各個景區皆環湖而營,自然成趣,合理而具匠心。

曲水園以小巧玲瓏、典雅古樸著稱。園中銀杏參天,藤蘿繚繞,古木林立,四季花卉長新,園內建築以青瓦、白牆、青磚構成,樹木枝榮葉茂,花繁果碩,素有“春日櫻桃爭豔,夏天荷花出水,入秋金桂馥鬱,冬令臘梅璀璨”,真是:四季名花桂為冠,滿園金栗帶香歸。曲水園與上海市內的豫園、南翔古漪園、嘉定秋霞圃、鬆江醉白池齊名,是上海五大園林之一。曲水園距今已有230多年曆史,具有較高的江南園林建築藝術價值。

17.無錫“欽使第”花園

欽使第—薛福成故居始建於1890年,建成於1894年,是清末無錫籍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薛福成的宅第。故居中軸線前後共6進,由門廳、轎廳、正廳、房廳以及轉盤樓等組成,另有藏書樓、東花園、後花園、西花園等。占地總麵積21000平方米,現恢複12000平方米,修複建築麵積6000餘平方米。整組建築氣勢雄偉,規模恢宏,體現了清末西風東漸的時代特征,中西合壁的建築風格,填補了中國建築史上的空白。2000年起,無錫市政府斥巨資全麵修複故居。2003年1月1月,主體建築群、東花園、後花園修複開放。2001年,薛福成故居建築群被國務院頒布為第5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福成故居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崇安區健康路西側。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至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薛福成(公元1838——1894年),是中國近代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和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曾任駐英、法、意、比等國公使,寫出了“籌洋芻議”主張變法維新的論述。因其外交有功,賜其住宅為“欽使第”。

該故居占地約1.2公頃,建築麵積約10000平方米。宅第設三根軸線,中軸線由照壁、門廳、正廳、房廳、轉盤樓及後花園組成;東軸線為花廳、戲台、倉廳等;西軸線為偏廳、雜屋及藏書樓等。主要建築為木結構樓閣、廳堂。該故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雕刻精細、變化多端,既有清末時代特征,又有地方風格,是江蘇省現存最大的近現代官僚地主宅第之一。

該宅院為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期的江南大型欽賜府第。它以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呈現出適於社會交往的園林式開放格局,體現了清末西風東漸的時代特征,填補了我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空白。

18.浙江海鹽綺園

綺園位於浙江省海鹽縣武原鎮花園弄。綺園原為“馮氏花園”。清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園主馮纘齋於此建宅三進,次年馮纘齋在“馮三樂堂”後辟地修建園林,建成了現在的綺園。綺園占地一萬平方米,水麵約兩千平方米,樹木遮蓋麵積達七千平方米,整個園林幾乎為綠樹所覆蓋,園內樹木近千株。其中古樹名木四十餘株,均經數百年風雨。園林的建造,妙用了“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的疊山理水園論。其特點是以樹木山池為主,略點綴建築,與今日以風景為主的造園手法相近。園內有潭影九曲、蝶來滴翠、晨曦罨畫、海月小隱、古藤盤雲、幽穀聽琴、風荷夕照、美人照鏡、百鳥鳴春、泥香三樂等景點。其遊徑有山洞、岸道、飛梁、小船及低於地麵的隧道等組成,構成了複雜的迷境,為江南園林所僅見。

19.揚州小盤穀

小盤穀位於揚州市丁家灣大樹巷內。小盤穀始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為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兩江總督周馥的私人宅院。因為園內假山峰危路險,蒼岩探水,溪穀幽深,石徑盤旋,故名小盤穀。

小盤穀在揚州園林中有獨到之處,與個園、何園相比,小盤穀占地很小,建築物和山石也不多,但妙在集中緊湊,以少勝多,即小見大。水池、山石和樓閣之間,或幽深,或開朗,或高峻,或低平,對比鮮明,節奏多變,在有限的空間裏,因地製宜,隨形造景,產生深山大澤的氣勢,咫尺天涯,耐人尋味,這是其他園子所不能相比的。

小盤穀總體分為三部分,西部為平房住宅區,中部為一大廳,大廳右為一火巷,巷東即花園。花園分東西兩部分,進園門,即為西園。園中有湖山頹石,舊名為“九獅圖山”,因其山石外形如群獅探魚而得名。山下有洞,洞出西口,有池水一泓,池上架石梁三折。池西一水閣涼廳,三麵臨水,山洞北口,臨水設“踏步”,石上嵌“水流雲在”。東西花園以走廊和花牆分隔,牆南一桃門,上題“叢翠”,進桃門為東園,園南有涼廳三間。整個園林是以小見大之手法中最傑出者。

小盤穀宜靜觀,或待清風於水閣,或數遊魚於檻前;或逍遙於山頂,或徜徉於回廊,或閑敲棋子,或倚樓納涼。如此,方能領略到小盤穀的佳妙之處。

20.江蘇同裏退思園

退思園位於江蘇省吳江市同裏鎮,距蘇州古城18公裏。占地0.65公頃。係清光緒安徽兵備道任蘭生被彈劾後回歸故裏於光緒11年至13年所建的宅園,園名“退思”,意取“補過”。全園占地9.8畝。為橫向建造即西宅東園,這在蘇州園林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退思園的主體建築分東西兩側,西側建有轎廳、茶廳、正廳三進,為婚喪嫁聚及迎送賓客之用。東側內宅,建有南北兩幢各五樓五底的“畹香樓”,樓與樓之間由雙重廊貫通,俗稱“走馬樓”。園景亦分東西兩側,西庭東園。庭中置旱航,坐春望月樓,歲寒居。園以水為中心,山、亭、堂、廊、軒、榭、舫皆緊貼水麵。北岸的退思草堂為全園主景,四周有琴房,三曲橋,眼雲亭、菰雨生凉軒、天橋、辛台、九曲回廊、鬧紅一舸舫、水香榭、覽勝閣以及假山、峰石、花木圍成一個開闊景區,構成一幅濃重的水墨山水畫長卷。

21.山東煙台牟氏莊園

牟氏莊園位於山東省棲霞市北,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特征的封建地主莊園。它由清代北方頭號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後世子孫不斷擴建,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形成現在的規模。整個莊園占地2萬多平方米,分三組、六院,共有廳堂480多間,均沿各自南北中軸線自前而後依次建造,前廳、主樓、小樓、北群房和東西廂房,構築起四到六進院落,四周以群廂或圍牆包圍起來。院內主體建築多是二層樓房,連同屏門和東西兩廂構成方正的四合院。房舍采用明柱花窗,構體多以油漆彩繪,浮雕圖案惟妙惟肖,脊拱神獸栩栩如生。它集中了建築史上中國北方民俗建築的優秀成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曆史文化內涵,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2.廣東佛山梁園

梁園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鬆風路先鋒古道,是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道光(1820-1850年)年間,由清朝官吏梁靄如、九章、九華、九圖等叔侄四人,在佛山營建的大型庭園,曆時四十餘年陸續建成。梁園是佛山梁氏宅園的總稱,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廬”、“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模宏大,主體位於鬆風路先鋒古道。梁園是清代嶺南文人園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總體布局以住宅、祠堂、園林三者渾然一體;造園組景以大麵積湖池及水網池沼中造園,最具珠江三角洲水鄉園林特征,尤其是以奇峰異石作為重要造景手段,在嶺南園林中獨樹一幟。時至民初,一代名園已瀕於湮沒。1992年全麵修複,總麵積21260平方米。

23.江蘇常熟燕園

燕園位於江蘇省常熟城內辛峰巷,為江南名園之一。初名為“蔣園”,始建於清台灣知府蔣元樞。清末光緒年間,園歸教育家張鴻(隱南)所有。燕園占地4畝多,地形狹長,分為三區。入門為一區,利用直橫兩廊以及其後的山石,造成園景隱約幽深。東折小園一方,有荷花池,“七十二石猴”假山。從綠轉廊經小橋導入山南的童初仙隔。假山之東有高低錯落之磚梯與修竹構成“詩境”,由此北入賞詩閣,再進為臨水石船,名曰“天際歸舟”。五芝堂後為第三區,是生活居住之處,亦用假山相隔。園內有“五芝堂”、“賞詩閣”、“三嬋娟室”、“天際歸舟”、“童初仙館”、“詩境”、“燕穀”、“引勝岩”、“過雲橋”、“綠轉廊”、“佇秋”、“冬榮老屋”、“竹裏行廚”、“夢青蓮花庵”、“一希閣”、“十樓”,稱為十六景。諸景中尤以“燕穀”假山為最。

24.揚州片石山房

片石山房在揚州城南花園巷,又名雙槐園,園以湖石著稱。園內假山傳為石濤所疊,結構別具一格,采用下屋上峰的處理手法。主峰堆疊在兩間磚砌的“石屋”之上。有東西兩條道通向石屋,西道跨越溪流,東道穿過山洞進入石屋。山體環抱水池,主峰峻峭蒼勁,配峰在西南轉折處,兩峰之間連岡斷塹,似續不續,有奔騰跳躍的動勢,頗得“山欲動而勢長”的畫理,也符合畫山“左急右緩,切莫兩翼”的布局原則,顯出章法非凡的氣度。

片石山房後因年久荒廢,僅存假山主峰殘石依牆而立,現已全麵修複,使佳景勝境得以再現。門廳置滴泉,景名“注雨觀瀑”入園,水池前一廳為複建的水榭,欄楣、槅扇雕刻入微。廳中以石板進行空間分隔,其一為半壁書屋,又一為棋室,以雙槐園遺物老槐樹根製作棋台,造型古拙。中間則為湧的泉,伴以琴台,琴棋書畫,合為一體。水榭在池之南,與假山主峰遙遙相對,麵對崖壑流雲、茫茫煙水。水榭此景頗能體現石濤的詩意:“白雲迷古洞,流水心澹然;半壁好書屋,知是隱真仙”。園中原明代楠木廳尚存,經裝修出新,深厚端莊。又於楠木廳西牆接造一“不係舟”臨池而泊,似船非船,似塢非塢。楠木廳東院牆上嵌磚刻“片石山房”四字,為臨摹石濤手書放大的。疊石假山,西為主峰,東作陪襯,精妙古樸,片石崢嶸。現存的湖石假山基本保持原貌。山勢東起貼牆蜿蜒至西北角,突兀為主峰,下藏石室兩間,即所謂“片石山房”。出石室抬級蹬道而濟其巔,但見層巒疊嶂,峰回路轉,嵐影波光,遊魚倏忽,使人可得林泉之樂。在主峰之東,疊成水岫洞壑,以虛村實,以幽深烘托峻峭,相得益彰。假山之上,用連皮杉木新建半亭,名葫蘆亭,充滿野趣。假山丘壑中的“人工造月”堪稱一絕,光線透過留洞,映人水中,宛如明月倒影。全園水趣盎然,池水盈盈。園內新添碑刻,選用石濤等詩文9篇,置於西廊壁上。壁上還嵌置一塊碩大鏡麵,整個園景可通過不同角度映照其中。

片石山房占地不廣,卻丘壑宛然,典雅別致,在有限的天地中給人以無盡之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