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寺觀園林概述(2 / 2)

寺觀園林的範圍可小可大,伸縮的彈性極大,寺觀園林小者往往處於深山老林一隅的咫尺小園,取其自然環境的幽靜深邃,以利於實現“遠者塵世,念經靜修”的宗教功能。大者構成縈繞寺院內外的大片園林,甚至可以結合周圍山水風景,形成大麵積的園林環境,形成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在眾多的寺觀園林中,後者所占的比例不算小。因而,寺觀園林的空間容量遠比私家園林要大得多,往往具有浩大的空間容量,如泰山、武當山、普陀山、五台山、九華山等宗教聖地,空間容量大,視野廣闊,具備了深遠、豐富的景觀和空間層次,以致近能觀咫尺於目下,遠借百裏於眼前,形成了遠近、大小、高低、動靜、明暗等強烈對比的主體化的環境空間,往往能容納大量的香客和遊客。

寓園林於自然

由於寺觀園林主要依賴自然景貌構景,在造園上積累了極其豐富的處理建築與自然環境關係的設計手法。傳統的寺觀園林特別擅長於把握建築的“人工”與自然的“天趣”的融合。為了滿足香客和遊客的遊覽需要,在寺觀周圍的自然環境中,以園林構景手段,改變自然環境空間的散亂無章狀態,加工剪輯自然景觀,使環境空間上升為園林空間。例如善於順應地形立基架屋;善於因山就勢重疊構築;善於控製建築尺度,掌握合宜體量;善於運用質樸的材料、素淨的色彩,造就素雅的建築格調;善於運用園林建築小品,對景象進行組織剪輯,深化景觀意蘊,等等。

4.寺觀園林的特有布局

宗教部分

宗教活動部分由供奉偶像、舉行宗教儀禮的殿堂、塔、閣組成。通常多占據寺觀的顯要部位,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對稱規整、封閉靜態的空間,表現宗教的神聖氣氛。布局上大多與寺觀的園林部分隔離,有時也采用空廊、漏花牆,讓園林景色滲透進來。在地段緊迫、地形陡變處,往往突破庭院式格局,隨山勢散點布置,融入自然環境。這樣,宗教建築自身也成了景觀建築,與園林遊覽部分融成一體。

生活部分

生活供應部分,除方丈、僧房、齋堂、廚房等外,還設有供香客、遊人住宿的客房。大型寺觀的生活用房有的達到千間以上。這些方丈、客房,大多隱於僻靜的部位,帶有尺度宜人的小院,院內開鑿小池,放置山石、盆景,構成與寺外園林異趣的庭園小天地。

前導部分

前導香道既是寺觀的主要交通路線,也是寺觀園林遊覽的序幕景觀。長長的香道,在宗教意義上成了從“塵世”通向“淨土”“仙界”的情緒醞釀階梯,常常結合叢林、溪流、山道的自然特色,精心選定路線,點綴山門、山亭、牌坊、小橋、放生池、摩崖造象、摩崖題刻等,起著鋪墊、渲染宗教氣氛,激發、增強遊人興致,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和景觀佳境的過渡作用,四川樂山大佛寺的香道就是一個典型。

遊覽部分

園林遊覽部分隨寺觀所處地段呈現不同的布局。位處城鎮的寺觀祠廟,如蘇州的寒山寺、戒幢寺(西園),成都的武侯祠等,多是圈圍在院牆內部、模仿自然的山水園,布局的方式和手法類同私家園林。位處山林環境的寺觀,如杭州的靈隱寺,樂山的淩雲寺,福州鼓山的湧泉寺,灌縣青城山的天師洞,峨眉山的清音閣等,則突破模仿自然的山水園的格局,而著力於寺院內外天然景觀的開發,通過少量景觀建築、宗教景物的穿插、點綴和遊覽路線的剪輯、連接,構成環繞寺院周圍、貫連寺院內外的風景園式的格局。由於寺觀多位處山林,因此這類格局是寺觀園林布局的主流。

5.寺觀園林的分類

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它們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補充。道教文化強調天人同化,認為人來自於自然又複歸於自然,隻要物我兩忘,無為而有為,自在得逍遙。儒家文化強調天人感應,自我道德完善,在把握人之道的同時能夠感應天之道進而把握天之道。佛家文化的本源來自印度,傳到中國後吸收了儒、道兩家文化而演變為中國佛教的禪宗文化,以佛為天。道、儒、佛三家文化都注重自然和人為的統一,隻是統一的方式不盡相同,道家文化追求逍遙神遊,儒家文化追求道德感應,佛家文化追求淨根頓悟。因此,四周院牆、中軸對稱、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建築組群及其審美觀賞,更多地與儒家文化聯係在一起,在園林風格上,主要體現為皇家園林與文人園林;而風景名勝追求自然天成及其審美欣賞,更多的與道教文化聯係在一起,在園林風格上體現於道教園林與自然園林;佛教梵宇卻對上述兩者兼收並蓄,建築組群顯然與儒家文化相聯係,園林部分恰好與道教文化相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