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著名的寺觀園林(1 / 3)

1.北京白雲觀

白雲觀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廟宇。位於宣武區廣安門外濱河路,是全真派的著名道觀,也是北京現存規模最大的道觀建築,為中國道教協會所在地,在全國享有盛譽。其創建於唐代開元二十七年(739),距今已有1200多年悠久曆史。現存建築主要是清代修建的。號稱全真天下第一叢林。也是“龍門派祖庭”。《天咫偶聞》雲:白雲觀之長春宮也,昔在城中,今則為城外巨刹,猶可冠京師”。

白雲觀前身為唐代天長觀,金代十方天長觀和元代的長春宮。天長觀,創建於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後幾經廢興,至金大定十四年(1174)重修,命名十方大天長觀。泰和二年(1202)毀於火,次年重建,改名太極宮。元太祖十九年(1224),邱處機西遊返京後居此,改名長春宮。二十二年,邱處機逝世,其弟子買長春宮東下院,以葬邱處機,從此稱此下院為白雲觀。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和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國性道教組織、院校和研究機構先後設在這裏。白雲觀也是“文革”中北京很少沒被破壞的寺觀之一。白雲觀從一九八七年起,每年舉辦一次“春節民俗廟會”又恢複了騎小毛驢的活動,盡管從胡同西口到觀前,隻能騎行三、四百米,騎的人依然很踴躍。

白雲觀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打倒“四人幫”後,遷走了住戶和工廠,政府撥專款進行了全麵修繕,煥然一新。現在是中國道教協所在地,恢複了宗教活動,也對外開放接待遊人來此觀光旅遊。

白雲觀規模宏大,殿堂巍峨,座北朝南,臨街為一座四柱七樓金碧輝煌的大牌樓。牌樓之南,隔街為一座高大的一字照壁,照壁上鑲嵌著“萬古長春”四個用綠琉璃燒製的大字,傳說這四個字出自長春真人之手,字體渾厚,頗有功力。牌樓之北是石拱雕花的山門,牌樓與山門之間是一個小廣場,兩側有配房。山門裏是一座漢白玉石拱橋,俗稱“窩風橋”。道觀由層層遞進的四合院組成,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參觀白雲觀可分中、東、西三路進行,主要殿堂均在南北中軸線上。從軸線南起有琉璃照壁、七彩牌坊、山門等。山門裏有一漢白玉石浮雕小石猴,十分生動,逗人喜摸,以求去病納福。山門後有一座單孔石橋--寓風橋,橋洞口懸有直徑一米的金漆大“銅錢”,錢孔中掛一銅鈴,遊人至此喜用硬幣投向錢孔,以望心想事成、財運亨通,十分有趣。往北行為靈官殿,內供靈官護法門神及關羽、趙公明等四神像。殿後的鍾鼓樓,按東鼓西鍾之製設置,區別於佛教等寺觀。

中軸線上由南往北依次有五層殿。第一層殿為“靈官殿”,供道教的護法神王靈官王善。第二層殿為“玉曆長春殿”,但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第三層殿為“老律堂”,供全真道七位真人丘處機,馬鈺、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郝大用、孫不二。第四層殿是“丘祖殿”,供長春真人丘處機,丘的塑相白麵無須,因其自宮故不生須。據傳丘死後,遺駭即葬在此殿的塑像下。第五層殿為二層樓建築,上層曰“三清閣”,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並藏有明正統年間刊印的一部《道藏》共五千三百五十卷,是研究道教的珍貴文獻。下層曰“四禦殿”,供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官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中軸線上各殿內的塑像,均為舊塑,還是傳統技法,有較高的水平。各層正殿兩側均有配殿。

四禦殿之後是後花園,名曰“雲集園”。花園入口處的門楣上懸掛“小蓬萊”匾一方。園中主要建築有雲集山房、戒台、退居樓、雲華仙館等,園中堆砌假山三座,山上建友鶴”、“妙香”二亭。樓館之間有遊廊連接,曲折幽深。樹木蔥鬱,花草繁茂,頗有江南園林風光。白雲觀的這座後花園,是慈禧太後的副總管太監劉誠印捐白銀二萬兩修建的。

後花園還有一景叫“小靈山”。白雲觀曆年打碎的瓷器都不扔掉,道士在外雲遊,看到名貴瓷器的殘片也帶回觀中,以示道家愛惜萬物之心。觀中把這些碎瓷片,堆砌成一座高約一米多,長約兩三米的一座假山,名曰“小靈山”,俗稱“瓷兒山”。《京華春夢錄》也說:“小靈山者,在觀東,以碎瓷砌成”。在堆砌時,凡帶年款的器物,所有的年款都朝外,以便參觀欣賞。盡管都是碎瓷片,但因其中不乏曆代名窯中的珍品,也十分難得。小靈山不僅吸引了瓷器愛好者前來觀賞研究,也是一些善男信女朝拜的對象,到“山”前磕頭燒香者也大有人在。小靈山在十年浩劫中被拆毀,因無材料無法恢複。

此外,東西兩路還有八仙殿、呂祖殿、碧霞元君殿、元辰殿、鬥姆殿、南極殿、火神殿、葛仙殿、羅公殿等殿堂,供奉著眾多的神仙,白雲觀內是神仙大聚會。另有供道士居住生活的房舍,及放生圈,菜園子等。

白雲觀正月開廟的主要活動是“會神仙”,其次是“順星”,“打金錢眼”、“摸石猴”等等。傳說正月十九日丘處機要降臨人間超度有緣者。

2.北京大覺寺

大覺寺位於海澱區西北暘台山麓,始建於遼鹹雍四年(1068年),為契丹人所建,坐西朝東的寺院,體現了契丹人尊日東向的習俗。因寺內有清泉流入,故又名清水院。金代稱靈泉寺,是金章宗時著名的西山八院之一,被稱為“西山三百寺中之巨刹”。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後改稱大覺寺。

大覺寺以清泉,古樹,玉蘭花和環境的清幽而著稱。寺內建築依山勢層疊而上,自東向西由四進院落組成。山門、碑亭、鍾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無量壽佛(動靜等觀)殿、大悲壇、舍利塔等組成,還有四宜堂,憩雲軒,領要亭,龍王堂等建築,多是清代重建而成。殿宇雄偉古樸,布局深廣嚴謹。寺內後山是一處別致的園林,麓林曲徑,疊石流泉,情趣非凡。大覺寺環境優雅,群山環抱,寺前平疇沃野,景界開闊;寺後層巒疊嶂,林莽蒼鬱。山上的清泉從寺後石隙注入,淙淙而下,沿著南北兩路院落中的水漕流向前院的水池,泉水清澈,四時不竭。院內有一棵乾隆年間從四川移來的玉蘭樹,花繁瓣大,色潔香濃,樹齡300年上下,堪為京城玉蘭之最。還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銀杏樹,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圍,濃蔭可蔽半個院落,據說已傲立千年之久。迦陵佛塔為清代主持僧迦陵的舍利塔,其狀猶如北海公園裏的白塔,塔旁鬆柏參天,風景秀麗。

著名的大覺寺八景為:遼代古碑山門口的藤李寄柏(老藤寄柏)、功德池裏的石刻水獸(鼠李寄柏)、四宜堂和北玉蘭院裏的明、清兩代的玉蘭(古寺蘭香)、無量壽佛殿前的千年銀杏(銀杏樹王)、環繞全寺的兩道泉水(靈泉泉水)、龍潭東側的遼代古碑、北玉蘭院裏的碧韻清石(碧韻清池)和位於寺院最高處的迦陵佛塔(鬆柏抱塔)。

大覺寺是一座擁有豐富曆史遺存的著名古刹,《陽台山清水院創造藏經紀》石碑尤其珍貴,為建寺初年所立,碑文記載了建寺刻經的過程,是研究遼代北京的重要史料。殿堂內的佛像雕刻精美,形像生動,保存完好。在“最上法門”處陳列“大覺寺曆史沿革展覽”,用大量的圖片和實物介紹了大覺寺的曆史興衰。

大覺寺

大覺寺坐落在海澱區北安河鄉的台山麓,坐西朝東,背依山峰,隨山勢起伏而建殿宇。中軸線長約400米,從山門前影壁到寺的最後建築藏經樓,依次升高,整座廟宇由低而高,仰視閣宇雄偉壯觀。

1.寺史簡介

該寺始建於遼代鹹雍四年(1068),初名清水院。金代為章宗完顏瞡駐蹕之所,為西山八院之一,後稱靈泉寺。明代宣德三年(1428),出內帑擴建重修,改為今名。正統十一年(1446)和成化十三年(1476)又進行了兩次大規模重修。明末時期,寺內建築被毀。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雍NFDBE王對大覺寺進行了修建,並增建了許多建築,形成了現在之格局。乾隆十二年(1747)又重修主要殿宇,在大悲壇後為該寺主持迦陵和尚建舍利塔。

新中國成立初期寺院已荒蕪,尤其南北兩路殿堂毀壞較嚴重。後來北京林業學院占用該寺,出資修繕。1979年大覺寺被列為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現寺院建築基本完好。

2.景觀介紹

坐西朝東的形式,是遼代契丹人喜東向陽"朝日"之俗。整座寺院分為三路

(1)殿宇綜述

中路為六進院落,主體建築保持了明代法式及風格,是寺中建築之精華,由低而高,即山門殿,碑亭、功德池、鍾鼓樓、彌勒殿、大雄寶殿、無量壽佛殿、大悲壇、舍利塔、龍潭、龍王堂等。

右路是僧房。左路有戒台、四宜堂、憩雲軒、領要亭等。寺觀後部是一座布局嚴謹而精巧,幽深又別致的寺觀園林。

(2)古樹奇觀

由於該寺曆史悠久,留下了許多名貴花木,成為旅遊區內之勝景

檜柏寄藤

彌勒殿院內的石橋東端,有一棵古老的檜柏,樹冠上生長著針葉和闊葉兩種葉子,令人稱奇。原來在檜柏的半空心部寄生著一棵老藤,數根藤條盤旋而上,形成奇觀。

鼠李寄柏

四宜堂院中也有一棵巨大的怪柏樹。自根向上一米處,分成兩大樹幹,而中間擠生著一棵李樹,因該樹學名叫小葉鼠李,故稱其為鼠李寄柏。遠遠望去,李柏難分,稱為一絕。

千年銀杏

在無量壽殿庭院內矗立著一株高數丈的銀杏樹,樹冠濃蔭遮蓋了大半個庭院。樹齡已逾千年,樹圍75米,需6人才能合抱,人稱白果王。乾隆皇帝曾為此樹題詩:"古柯不計數人圍,葉茂林枝景蔭肥……"。

古寺蘭香

四宜堂內有一株玉蘭樹,花繁瓣大,玉潔香濃。據說此花原生四川。乾隆年間,該寺主持僧迦陵在四川病故,留下遺囑,要將此花移置京師。隨靈樞來京後,植於此處。樹齡已300餘年,堪稱玉蘭之最。文人墨客稱"古寺蘭香"者即指此處。

(3)紅白蓮花

彌勒殿院內有一長方形水池,名功德池,四圍繞經花欄矮牆,池上建一石橋,將水池一分為二,南北兩側壁上各有龍頭吐水。池中兩池分植紅、白二色蓮花,爭奇鬥豔、蔚為壯觀。

4.鹹雍古碑

大悲壇北側有一座1米多高、螭首龜趺的遼代古碑,鐫刻著《台山清水院藏經記》1碑文。碑中記載著遼鹹雍四年(1068)善人鄧從貴舍資修廟。刻藏經的事跡。該碑對研究大覺寺史具有重要價值。日本侵略者曾將此碑打斷,現已對接並砌龕保護。

5.迦陵舍利塔

該塔是大覺寺主持迦陵和尚的舍利塔,建於乾隆十二年(1747),為全寺最高點。高十餘米,狀似北海白塔,下部是八角須彌座。圓形塔肚,細長相輪,頂上有寶蓋。這種塔形是由印度傳入的。塔旁鬆柏環抱,猶如巨大翠蓋為佛塔護蔭。

3.北京潭柘寺

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門41公裏。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狀環護,這九座山峰從東邊數起依次為回龍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雲峰、瓔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蓮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條巨龍拱衛著中間的寶珠峰,規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寶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擋住了從西北方襲來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處形成了一個溫暖、濕潤的小氣候,因而這裏植被繁茂,古樹名花數量眾多,自然環景極為優美。

潭柘寺規模宏大,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麵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裏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是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解放初期將部分年久失修的殿堂拆除,並新建了一些房舍,現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築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最大的一處寺觀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美學原則,以一條中軸線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稱,使整個建築群顯得規矩、嚴整、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其建築形式有殿、堂、閣、齋、軒、亭、樓、壇等,多種多樣。寺外有上下塔院、東西觀音洞、安樂延壽堂、龍潭等眾多的建築和景點,宛如捧月的眾星,散布其間,組成了一個方圓數裏,景點眾多,形式多樣,情趣各異的旅遊名勝景區。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觀豐富,而且自然景觀也十分優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異,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揚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