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著名的名勝園林(1 / 3)

1.杭州西湖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遊,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杭州市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0度16分、東經120度12分。杭州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夏季平均氣溫28.6℃,冬季平均氣溫3.8℃。無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6%。

西湖位於杭州市中心,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湖麵南北長3.3公裏,東西寬2.8公裏,水麵原麵積5.66平方公裏,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裏,湖岸周長15公裏。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左右,最濘處有5米多,最淺處不到1米。如今伴隨著“西湖西進”擴大為6.5平方公裏,基本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麵積。蘇堤和白堤將湖麵分成裏湖、外湖、嶽湖、西裏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後,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立方米,西湖水由原來的一年一換變成每月一換,透明度由原來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中國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個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單稱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個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古跡遍布,山水秀麗,景色宜人。

西湖處處有勝景,曆史上除有“錢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評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園林風景區內,分布著主在風景名勝40多處,重點文物古跡30多處。概括起來西湖風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園、七洞、八墓、九溪、十景為勝。1982年西湖被確定為國家風景名勝區,1985年被評為“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西湖之名的由來

杭州西湖,最早據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誌》記載:“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處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裏”。一般認為,武林山即今靈隱、天竺一帶群山的總稱,而發源於這一帶的南澗,北澗等山澗彙合為金沙澗,東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見於記載的西湖的名字。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縣南江側,有明聖湖,父老傳言,湖有金牛,古見之,神化不測,湖取名焉”。此時衍生出西湖較早的另外兩個古稱:明聖湖和金牛湖。

約東漢時,一名叫華信的地方官,在西湖以東地帶築塘抵捍錢塘江鹹潮而得名錢塘湖。這是唐唐以前西湖通用的名稱。白居易詩文中每每提及錢塘湖,如《答客問杭州》中“山名天竺堆青黛,湖號錢塘瀉綠油”。詩人張祜也有詩作題為《早春錢塘湖晚》。

出現“西”湖之稱,是由於早前的錢塘縣城,隋以後從位處西湖之西,遷建到西湖之東,也就是原來在城東的錢塘湖,現在位於城西了。湖居城西,故名西湖,這和全國其他地方同名西湖者是一樣的。至遲在唐代,“西湖”這個稱呼已經被頻繁使用,同樣是白居易詩文,就經常用“西湖”一詞,如其詩題有《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西湖別》等等。

北宋詩人蘇軾(東坡)在他的名篇《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中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絕唱後,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西子即春秋時越國的絕代佳人西施。比較天下數十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也惟有杭州西湖當得起如此盛譽。南宋時,西湖出現了畸形的繁華豔麗,偏安江南的統治集團不思恢複故土,卻沉湎於湖光山色,奢靡享樂之中,一擲萬金,花天酒地,西湖於是又被人稱為“銷金鍋”,非常恰當,也非常辛辣。

除上文提及的名稱外,西湖尚有眾多別名,如:龍川、錢源、石函湖、放生池、上湖、高士湖、明月湖、美人湖等等。每個別名,各有來曆。石函湖是因唐長慶年間白居易築石函以蓄泄湖水而來;上湖是相對於其北地勢較低的下湖而言;放生池是由於北宋天禧年間杭州郡守王欽若奏請以西湖為放生池而得;賢者湖係南宋文人樓鑰以西湖有賢者之風而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西湖擁有這麼多的芳名雅號,正好從一個側麵展示了她悠久的曆史,秀麗的風貌,豐富的文化意蘊和迷人的魅力。

西湖名景演變

自從南宋的遷都,給西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華,出現了名傳千載的“西湖十景”,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鍾、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

元人效仿宋代設了六橋煙柳、九裏雲鬆、靈石樵歌、孤山霽雪、北關夜市、葛嶺朝暾、浙江秋濤、冷泉猿嘯、兩峰白雲和西湖夜月的這個元十景。

清代添設的湖山春社、功德崇坊、海霞西爽、梅林歸鶴、魚沼秋蓉、蓮池鬆舍、寶石鳳亭、亭灣騎射、蕉石鳴琴、玉泉魚躍、鳳嶺鬆濤、湖心平眺、吳山大觀、天竺香市、雲棲梵徑、韜光觀海及西溪探梅十八景。

直到現代的西湖新十景,雲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雲和寶石流霞都無不流露出人們對西湖的喜歡之情。

2.濟南大明湖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是繁華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也是泉城重要風景名勝和開放窗口。它位於市中心偏東北處、舊城區北部。大明湖是一個由城內眾泉彙流而成的天然湖泊,麵積甚大,幾乎占了舊城的四分之一。市區諸泉在此彙聚後,經北水門流入小清河。現今湖麵46公頃(690畝),公園麵積86公頃(1290畝),湖麵約占百分之五十三,平均水深2米左右,最深處約4米。蛇不見,蛙不鳴;淫雨不漲,久旱不涸是大明湖兩大獨特之處。

大明湖景色優美秀麗,湖上鳶飛魚躍,荷花滿塘,畫舫穿行,岸邊楊柳蔭濃,繁花似錦,遊人如織,其間又點綴著各色亭、台、樓、閣,遠山近水與晴空融為一色,猶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畫卷。大明湖一年四季美景紛呈,尤以天高氣爽的秋天最為宜人。春日,湖上暖風吹拂,柳絲輕搖,微波蕩漾;夏日,湖中荷浪迷人,蔥綠片片,嫣紅點點;秋日,湖中蘆花飛舞,水鳥翱翔;冬日,湖麵雖暫失碧波,但銀裝素裹,分外妖燒。

大明湖水色澄碧,堤柳夾岸,蓮荷疊翠,寧榭點綴其間,南麵千佛山倒映湖中,形成一幅天然畫卷,沿湖的亭台樓閣,水榭長廊參差有致,湖的南麵有清宣統年間仿江南園林建造的遐園。遐園內曲橋流水,幽徑回廊,假山亭台,十分雅致,被稱為“濟南第一庭園”湖邊假山上建有浩然亭,登臨其上,大明湖的景色一覽無餘。湖對麵北岸高台上有元代建的北格閣,依閣南望,遠山近水,樓台煙樹,皆成圖畫。清代書法家鐵保留下的“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繪聲繪色地道出了大明湖的佳絕之處。

大明湖名聞遐邇,遊客眾多,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約二百萬人次,在濟南諸公園中最多。大明湖曆史悠久,景色秀美,名勝古跡周匝其間,湖畔有曆下亭、鐵公祠、南豐祠、彙波樓、北極廟和遐園等多處名勝古跡,其中曆下亭、鐵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尤其大明湖乃繁華都市之中的天然湖泊,實屬難得。

大明湖的形成

作為一處天然湖泊,大明湖水來源於城內珍珠泉、濯纓泉、芙蓉泉、王府池等諸泉,有“眾泉彙流”之說,水質清冽,天光雲影,遊魚可見。大明湖水源充足,排水便利,故有“恒雨不漲,久旱不涸”的長處,經年水位恒定。水深平均兩米左右,最深處約四米,沿湖岸邊一米左右。“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風景的最好寫照。

大明湖曆史

大明湖曆史悠久,湖名見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早在北魏年間,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濟水注》中便有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麵則湖。”文中所指大明湖位置在今五龍潭一帶,而現今大明湖一帶水域則名“曆水陂”。另有史料記載,那時的大明湖稱曆下波或曆水波,南至濯纓湖,北至鵲山和華不注山,也就是說現在的大明湖、五龍潭和北園是相連的一個大湖,湖闊數十裏,平吞濟濼。六朝時,因湖內多生蓮荷,曾名“蓮子湖”,隋唐時它既名“蓮子湖”(見段成式《酉陽雜俎》)又名“曆水陂”。宋代時又有“西湖”之稱。

大明湖勝景自唐代起就名揚四海,宋時曾鞏曾有詩道:“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可知當時此處已是消暑遊憩之地。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曾鞏任齊州(即今濟南)知州時,為防禦水患,修建了北水門,引湖水入小清河,使得湖水經年水位恒定,並在沿湖修建亭、台、堤、橋,使之漸成遊覽景觀。古時湖麵甚闊,今五龍潭一帶也包括在內。後曆經變遷,至金代起,大明湖專指城內湖區。至金代,詩人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明代重修城牆,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經過曆代清淤整治,植荷栽柳,至清代已形成“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出色半城湖”的秀麗景色。

1958年市政府將大明湖一帶正式辟建為大明湖公園,並疏浚湖底,修砌湖岸,維修古建,廣植花木。經過疏浚清淤、修繕擴建,砌築了湖岸,美化了園容,恢複重建了名勝古跡,增添了茶社飯店、遊船和遊樂設施,使之舊貌變新顏,姿容勝往昔,成為濟南著名風景遊覽區之一。

大明湖全景

大明湖自然景色秀美,名勝古跡爭輝。沿湖八百餘株垂柳環繞,柔枝垂綠,婀娜點水。湖中現有四十餘畝荷池,碧葉田田,白荷紅蓮,交相輝映,爭奇鬥豔,荷香飄溢,沁人心脾。波光粼粼的湖麵上,時有魚兒跳波,偶見鳶鳥掠水。碧波之上,畫舫穿行,小舟蕩波。各處遊客雲集,指點觀賞,歡聲笑語,一派繁華景勝,儼若北國江南。若於湖之北岸遠眺,南山蒼翠,環列似屏,倒映入湖,畫圖難足。漫遊湖畔,處處花繁樹茂,點點亭台樓閣掩映綠蔭之間,曆下亭、鐵公祠、北極廟、彙波樓等二十多處名勝景點,令人應接不暇,可謂步移景換,遊趣無窮。濟南八景中的鵲華煙雨、彙波晚照、佛山倒影、明湖秋月均可在湖上觀賞。

大明湖以它的秀美風姿贏得了古往今來眾多人士的詠讚篇章:“冬泛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蘆雪,春色楊煙,鼓枻其中,如遊香國”;“鷗鷺點乎清波,蕭鼓助其遠,固江北之獨勝也。”晚清大文學家劉鶚對“佛山倒影”的描寫,更是引人入勝:“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隻見對麵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鬆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裏麵,仿佛宋人趙千裏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裏長的屏風。正在歎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裏,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行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大明湖便隨著這佳句文章廣為流傳,聞名遐邇。加之解放後的多次修繕擴建,疏浚清淤,姿容更加秀麗,成為濟南著名風景遊覽區之一,吸引了大量海內外遊客,每年客流量約在二百萬人次左右,位居濟南眾公園之首。據有關資料統計,解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萬裏、徐特立、郭沫若、江澤民、李鵬等先後泛舟湖上,對大明湖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為了滿足不同層次的遊人的要求,自八十年代開始,公園在湖西岸建成了總麵積約9200平方米的遊樂場。場內設有海盜船、Disco健身車、電子遊戲、五爪章魚、摩天輪、碰碰車、直升飛機、電瓶車、天使轉椅、蹦蹦床等各種遊樂設施,驚險刺激,新穎有趣,既滿足成年人的需求,又令孩子們開心。

大明湖不僅是遊覽觀光的極好場所,湖內還盛產蓮藕湖魚。湖北岸還有數處茶社和明湖樓、荷香村兩處飯店,供遊客休息就餐。明湖樓建於1983年,是一座“外古內今”的中國傳統式仿古建築,樓高二層,總麵積約2735平方米。明湖樓的飯菜講究色、香、味、型和營養,以魯菜係中濟南菜的“曆下風味”為主,尤擅長魚的烹製,以湖中鮮魚、嫩藕、香蓮為料的全魚宴、冰糖蓮子、水晶藕、蒲菜水餃等具“曆下風味”的名吃製做的全魚宴令人叫絕。荷香村飯店位於鐵公祠院內,為一古典式二層樓建築。該店除烹製魯菜係中的“曆下風味”菜肴外,還擅長鍋貼製作。其配料和加工技術均引進濟南鍋貼老店便宜坊,所製鍋貼令遊客一飽口福。

公園內現還辟建有書畫展覽館、碑刻展等文化層次較高的觀賞點。整個公園已初步形成集遊覽觀賞、購物娛樂、文化欣賞、飲食服務於一體的多功能旅遊區。明湖風姿甲曆下,歡顏笑迎八方賓。

大明湖沿湖古建

大明湖一帶曆代建築甚多,素有“一閣、三園、三樓、四祠、六島、七橋、十亭”之說,所有建築均建造精美,各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有:

1.海右古亭-曆下亭

曆下亭位於明湖水麵諸島中最大的湖心小島上,因處曆山之下而得名。它四麵臨水,綠柳環繞,它挺拔端莊,古樸典雅,紅柱青瓦,八角重簷,朱梁畫棟,是一座軒昂古雅的木結構建築。曆下亭年代久遠,幾多變遷。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著名詩人杜甫曾與北海太守李邕飲宴於曆下亭,並寫下《陪李北海宴曆下亭》詩。詩中“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一句被人廣為傳誦,曆下亭也因此名揚天下。不過,當時的曆下亭在五龍潭一帶,唐朝末年就傾塌了。北宋以後,曆下亭移建於今大明湖南岸,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才在湖心島上重建。現在的曆下亭雖幾經整修,但基本上保持了清代原貌。亭中匾額“曆下亭”三字,為清乾隆皇帝手書。亭北名士軒中,牆上嵌有杜甫、李邕的石刻畫像及濟南曆代名人的畫像,門前抱柱上刻有郭沫若撰寫的對聯:“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渠秋月一片大明。”

2.道教廟宇-北極閣

北極閣坐落在大明湖北岸,又名北極廟、真武廟,是一座道教廟宇。北極閣建於元代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明代永樂年間重修。廟宇建在7米多高的石砌高台上,由前後殿、鍾鼓樓、東西配房組成。正殿內供奉北方水神真武帝君像,像旁有龜蛇二將、四天君塑像,均栩栩如生,口目傳神。正殿兩側壁上繪有關於真武修煉成仙的壁畫,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後殿名啟聖殿,供奉著真武父母的塑像。

3.彙波樓

彙波樓位於大明湖東北岸北水門之上。北水門為曾鞏任齊州知州時,於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所建,是濟南唯一的北城門,既可設閘泄水、防水,又可通舟楫。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修建新城牆時,在北水門上建了一座兩層高的城樓,因城內諸泉水彙流入大明湖,再經北水門流出城外,故命名為彙波樓。彙波樓建成後,成為人們登臨遊覽,集宴賦詩的好去處,曆代文人墨客多有題詠。解放前,彙波樓毀於戰火。1982年,市政府在原址重建。新樓基本保持原貌,為重簷兩層城樓式建築,氣勢宏偉。登彙波樓,北可眺望鵲、華兩山秀色,南可俯看明湖美景,夕陽西下時,更可領略到濟南八景之一彙波晚照的壯麗景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