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著名的名勝園林(3 / 3)

4.九江廬山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東瀕鄱陽湖,北臨長江,是以平地撥起的地壘式斷塊山為主體的山嶽風景名勝區。主峰大漢陽峰海撥1474米。廬山風景具有雄、奇、險、秀的特色。自古有“匡廬瀑布譽滿天下”的盛名。位於五老峰東的三疊泉,水分三級掛落於鐵壁峰前,落差120米。山上有仙人洞,三寶樹、龍首岩、含鄱口等景點,山下有晉代東林寺,宋代的觀音橋和白鹿洞書院等名勝古跡。

西漢曆史學家司馬遷南登廬山,將廬山之名載入《史記》。東晉高僧慧遠建造的東林寺,是中國最早的寺觀園林。慧遠在廬山活動了36年,創建淨土法門,使廬山成為中國南方的佛教中心。到宋代,廬山的寺觀多達361座。曆史上先後有1500位名人登遊廬山,為廬山留下了4000餘首詩詞、900餘處摩崖石刻和浩如煙海的著作、畫卷及書法作品。

廬山是中外聞名的避暑勝地,現有英、美、德、法等18個國家建築風格的別墅600餘棟。美廬別墅、原歇爾曼別墅、原威廉斯別墅等已成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在中國的名山中,唯有廬山有這樣大規模的“世界村”。

5.泰安泰山

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是古老的片麻岩構成的斷塊山地,崛起於華北大平原東緣的齊魯丘陵之上,主峰海撥1,546米,山勢磅礴,雄偉壯麗,常被喻為中華民族偉大崇高的象征。泰山為五嶽之首,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直至明清,曆代帝王封禪祭祀,文人墨客吟詠題刻,留下豐富的文物古跡,被譽為露天的曆史、藝術博物館。

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曆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岩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穀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泰山道教早在戰國時就有方士隱居岱陰岩洞;秦漢後祠廟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鬥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建於公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

6.紹興蘭亭

蘭亭位於紹興市西南十四公裏處的蘭渚山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寄居處,這一帶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山陰路上的風景佳麗之處。相傳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現址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l548年)郡守沈啟重建,幾經反複,於1980年全麵修複如初。

蘭亭布局以曲水流觴為中心,四周環繞著鵝池、鵝池亭、流觴亭、小蘭亭、玉碑亭、墨華亭、右軍祠等。鵝池用地規劃優美而富變化,四周綠意盎然,池內常見鵝隻成群,悠遊自在。鵝池亭為一三角亭,內有一石碑,上刻“鵝池”二字,“鵝”字鐵劃銀鉤,傳為王羲之親書;“池”字則是其子王獻之補寫。一碑二字,父子合璧,鄉人傳為美談。流觴亭就是王羲之與友人吟詠作詩,完成《蘭亭集序》的地方。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統、孫綽、謝安、支遁等41人,為過“修禊日”宴集於此,列坐於曲水兩側,將酒觴置於清流之上,飄流至誰的前麵,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三觴。這次聚會有26人作詩37首。王羲之為之作了一篇324字的序文,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王羲之書法代表作《蘭亭集序》。蘭亭也因此成為曆代書法家的朝聖之地和江南著名園林。

小蘭亭為一四角碑亭,內有康熙帝禦筆“蘭亭”二大字的石碑。流觴亭北方有可視為蘭亭中心之幽美的八角形“禦碑亭”,建於高一層的石台上,亭內禦碑高3丈、寬1丈,正麵刻有康熙臨摹的《蘭亭集序》全文,背麵刻有乾隆帝親筆詩文:《蘭亭即事》七律詩。亭後有稍微高起的山岡,借景十分優美。

園內東北有安置王羲之像之祠堂“右軍祠”,內有一幅王羲之愛鵝構想圖,其南有以回廊圍繞的方形“墨華池”與墨華亭,周圍回廊牆上鑲有唐宋以來曆代書法名家所書《蘭亭集序》之石刻。

在古蘭亭的茂林修竹中,建有“蘭亭書法博物館”。該館占地十餘畝,其建築風格和色彩,能與蘭亭古建築容為一體。館內除收藏和展出古今書法精品外,還設有書藝交流廳,並定期每年在清明節舉辦書法大會,仿效古人曲水流觴雅事。

7.南京莫愁湖

莫愁湖位於南京市水西門外,總麵積47公頃,周長5公裏。清朝時曾被譽為“金陵第一名勝”,是景色秀美的園林。

六朝時這裏還是長江的一部分,唐時叫橫塘,後來由於長江和秦淮河的河道變遷而逐漸形成了湖泊,北宋樂史著的《太平寰宇記》中最早開始有“莫愁湖”之名。莫愁湖之名,一傳是南齊時洛陽少女盧莫愁遠嫁江東,居於湖濱而得名,就像梁武帝《河中之水歌》中所描述的:“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還有一說是盧莫愁是南齊時的名歌妓,善於歌唱《石城樂》(又名《莫愁樂》)。《太平寰宇記》:“莫愁湖在三山門外,昔有妓盧莫愁家此,故名。”

自約600年前的明代初年,莫愁湖逐漸發展成為著名的園林。當時,築樓於湖上,相傳明朝的開國元勳徐達在樓中與太祖下棋,徐達勝出,太祖因此把此湖賜給他作為私人園林,對弈之樓即稱為“勝棋樓”,憑欄遠眺,湖色在望,是全湖風景最佳之地。

清乾隆時期江寧知府李堯棟營建鬱金堂、湖心亭、賞荷亭等,道光年間又建六宜亭、長廊,配以曲榭,並廣植花柳和蓮荷,莫愁湖成為“金陵第一名勝”。鹹豐時曾被毀於戰事,同治年間又得以再建。辛亥革命後曾在湖畔建有“粵軍殉難烈士之墓”,墓前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成仁”碑。1929年此湖被辟為公園,1953年大加修葺,增建水榭、待渡亭等,並重雕莫愁女像。

8.嘉興煙雨樓

南湖位於浙江嘉興,為浙江四大名湖之一,以煙雨風光著稱於世。水麵開闊,波光粼粼,淡水碧林相映成畫,霪雨霏霏時,湖麵薄霧如紗,富有詩意。湖中有湖心島,上有以煙雨樓為主體的古園林建築群。煙雨樓重簷飛翼,典雅古樸。樓周圍亭閣、長廊、假山、花台,疏密相間,錯落有致。湖中有池,島中有堤,體現了中國造園藝術風格。

煙雨樓始建於五代後晉年間(公元936-947年),初位於南湖之濱,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8年),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遂成湖心島,次年移樓於島上,從此這裏被稱為“小瀛洲”。現樓為1918年重建,素以“微雨欲來,輕煙滿湖,登樓遠眺,蒼茫迷蒙”的景色著稱於世。取名於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樓四周短牆曲欄圍繞,四麵長堤回環,入口處為清暉堂,門外北側牆上嵌有“煙雨樓”石碑。堂後和煙雨樓正樓東南側各有一座乾隆帝題詩的“禦碑亭”。清暉堂兩側左為“菱香水榭”,右為“菰雲簃”。走廊右有寶梅亭,內有清代名將彭玉麟畫的梅花碑兩塊。煙雨樓正樓高約20米,麵積640平方米,重簷畫棟,朱柱明窗,氣勢非凡。樓前簷懸董必武所書“煙雨樓”匾額,樓下正廳楹聯:“煙雨樓台,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風雲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亦為董必武所書。樓中還有許多石刻,其中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的題刻,元代吳鎮竹畫刻石,近代吳昌碩所書的墓誌銘碑刻等較為著名。煙雨樓後,假山巧峙,花木扶疏。假山西北,亭閣錯落排列,回廊曲徑相連,玲瓏精致,各具情趣。

登煙雨樓望南湖景色,別有情趣。夏日倚欄遠眺,湖中接天蓮葉無窮碧;春天細雨霏霏,湖麵上下煙雨朦朧,景色全在煙霧之中。湖心島東南岸,停泊著一隻中型遊舫,按當年中共“一大”開會的遊舫重建。

9.揚州瘦西湖

瘦西湖位於江蘇省揚州市西北部,因湖麵瘦長,稱“瘦西湖”。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長堤春柳、四橋煙雨、徐園、小金山、吹台、五亭橋、白塔、二十四橋、玲瓏花界、熙春台、望春樓、吟月茶樓、湖濱長廊、石壁流淙、靜香書屋等兩岸景點,儼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國畫長卷。湖麵迂回曲折,迤邐伸展,仿佛神女的腰帶,媚態動人。清朝時,康熙、乾隆二帝曾數次南巡揚州,當地的豪紳爭相建園,遂得“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說。

瘦西湖全長4.3公裏,遊覽麵積30多公頃,有長堤、徐園、小金山、吹台、月觀、五亭橋、鳧莊、白塔等名勝。湖區利用橋、島、堤、岸的劃分,使狹長湖麵形成層次分明、曲折多變的山水園林景觀。

長堤在湖西岸,長數百米。堤邊一株楊柳一棵桃,相間得宜,是賞春的好地方。“長堤春柳”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沿長堤走到盡頭,便見一圓洞門,上書“徐園”二字。門內是一池清水,遍植荷花,池周點綴各種形態的山石,幾株翠柳迎風飄舞,景色宜人。園內正廳叫“聽鸝館”,構造精致,陳設古雅。正麵有紅木護牆板壁,屏風式樣,每屏有清代山水瓷畫5塊,外複玻璃,工藝精美。小金山是湖中一小島,原名長春嶺,建於清代中葉。當時揚州豪紳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開挖了蓮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小金山四周環水,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山頂有“風亭”一座,是全園最高點。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為一方亭,名“吹台”。相傳乾隆皇帝在這裏釣過魚,因而又叫釣魚台。釣魚台三麵臨水,各有圓門一孔。從釣魚台前右側看去,正中圓洞恰好收入“五亭橋”一景,左麵圓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儼然兩張獨幅畫麵,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欽佩。月觀是臨湖建築的廳堂,四麵皆為格扇,堂後是桂園。當8月桂花盛開之際,推窗賞月,清香四溢,天上水下兩月同收眼底,此情此景,甚為動人。

五亭橋建造在瘦西湖上,好像湖的一根腰帶。橋上建有五座亭子,故名五亭橋。這座很具特色的美麗的橋,已經成為揚州風景線的一個標誌。五亭橋是清代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橋的造型典雅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杆,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具有南方建築的特色。而橋下則是具有北方建築特色的厚實橋墩,和諧地把南北方建築藝術,把園林設計和橋梁工程結合起來。五亭橋有15個橋洞,十五月圓之夜,每洞各銜一月,15個圓月倒懸水中,爭相輝映,泛舟穿插洞間,別具情趣。鳧莊在五亭橋東,是一深入湖中小島,島上有一臨水建築,遠遠看去,如浮在水上的鴨子。白塔距五亭橋不遠,為磚石結構,共分三層,上置青銅鎏金塔頂,中層為完室,均作圓形;下層為台基,作正方形。整個造型是模仿北京北海公園喇嘛塔的形式構築的。

在清秀婉曲的瘦西湖兩岸,綴以熔南秀北雄於一爐的揚州古典園林群,形成移步換景、相互因借的山水長軸;名寺古刹和古城牆垣綿延相屬,名勝古跡和曆史遺存散布其間。風韻獨具的自然風光和含蘊豐厚的人文景觀相映生輝,是鑲嵌在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10.滁州琅琊山

琅琊山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西,古稱摩陀嶺,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三古等四大景區,麵積115平方公裏。主要山峰有摩陀嶺、鳳凰山、大豐山、小豐山、琅琊山等,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為主要觀景特色。區內動植物種類繁多,喬木樹種有327種。山間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有始建於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遺址留下的大量古跡和文物,還有著名碑刻唐吳道子畫觀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處。唐宋著名文人雅士如韋應物、歐陽修、曾鞏、蘇軾、宋濂等趨之若鶩,均以詩文紀其勝。故琅琊山為我國24座文化名山之一,為皖東的遊覽勝地。

醉翁亭,位於琅琊山半山腰,為我國四大名亭之一。它和豐名亭都因鐫有歐陽修文、蘇東坡字而著名。醉翁亭初建於北宋仁宗慶曆年間,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曆史。它是當時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專門為歐陽修而建。當時,歐陽修因在朝得罪了左丞相等一夥奸黨,被貶至滁州任太守後,常在此飲酒賦文,智仙同情他特建造了這亭子。歐陽修自稱“醉翁”,便命亭為醉翁亭,並作了傳世不衰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記》。醉翁亭四周的台榭建築,獨具一格,意趣盎然。亭東有一巨石橫臥,上刻“醉翁亭”三字,亭西為寶宋齋,內藏高約2米、寬近1米、刻有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兩塊,為稀世珍寶。亭西側有古梅一株,傳為歐陽修手植,故稱“歐梅”。亭前的釀泉,旁有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見底。再往西行,可觀“九曲流觴”勝景。

琅琊寺是我國東南名刹,建於唐代大曆年間,唐代宗賜名“寶應寺”,宋代易名“開化禪寺”。後因山名相沿,習稱“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中,潺潺泉水繞寺而過,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正如宋人詩雲:“踏石披雲一徑通,翠微環合見禪宮。峰巒密鬱泉聲上,樓殿參差樹色中。”

大雄寶殿為寺內主要建築,雄偉壯觀,殿前院落中央有明月池,池上一拱橋曰明月橋,池北有一精舍為明月觀。大雄寶殿後有藏經樓,相傳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經回來,有一部經書藏在這裏。從樓右側下,可達抵園,園中翠微亭尤為別致。明月觀後有三友亭,因亭旁有鬆、梅、竹歲寒三友,得名。

由琅琊寺東南偏門出便見南天門與無梁殿。無梁殿建在山腰,背靠大山,而對南天門,它無一木梁,全係磚石結構,故以其獨特的建築樣式著稱。登上山頂南天門,這裏可遠眺長江和江南諸峰的雄姿,近瞰綠蔭如蓋,雲霧繚繞,溪水潺潺,清幽俊秀的琅琊山自然風光,令人陶醉。從此下山向北,是一片巨石林立的山坡,這裏有歸雲洞和石上鬆等景點。

琅琊山層巒疊嶂,曲徑幽泉,四季皆有好景。尤以夕陽晚照,雨後聽泉,別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