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花果
科屬:桑科Moraceae榕屬
別名:映日果、奶漿果、蜜果、樹地瓜。
形態描述:落葉灌木或喬木,高達12m,有乳汁。幹皮灰褐色,平滑或不規則縱裂。小枝粗壯,托葉包被幼芽,托葉脫落後在枝上留有極為明顯的環狀托葉痕。單葉互生,厚膜質,寬卵形或近球形,長10~20cm,3~5掌狀深裂,少有不裂,邊緣有波狀齒,上麵粗糙,下麵有短毛。肉持花序托有短梗,單生於葉腋;雄花生於癭花序托內麵的上半部,雄蕊3;雌花生於另一花序托內。聚花果梨形,熟時黑紫色;瘦果卵形,淡棕黃色。花期4~5月,果自6月中旬至10月均可成花結果。
產地分布:原產於歐洲地中海沿岸和中亞地區,西漢時引入中國,以長江流域和華北沿海地帶栽植較多,北京以南的內陸地區僅見有零星栽培。
生態習性:喜溫暖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喜光、喜肥,不耐寒,不抗澇,較耐幹旱。在華北內陸地區如遇~12℃低溫新梢即易發生凍害,~20℃時地上部分可能死亡,因而冬季防寒極為重要。
園林用途:葉片寬大,果實奇特,夏秋果實累累,是優良的庭院綠化和經濟樹種,具有抗多種有毒氣體的特性,耐煙塵,少病蟲害,可用於廠礦綠化和家庭副業生產,葉、果、根可入藥。惟抗寒能力低,栽植宜選擇向陽背風溫暖之處。
繁育栽培:以扡插繁育為主,也可播種或壓條繁育。
簡介:無花果屬桑科榕屬(亦稱無花果屬)落葉喬木或灌木。它原產阿拉伯南部,後傳入敘利亞、土耳其等地,目前地中海沿岸諸國栽培最盛。無花果是人類最早栽培的果樹樹種之一,從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栽培曆史。古羅馬時代有一株神聖的無花果樹,因為它曾庇護過羅馬創立者羅募路斯王子,躲過了凶殘的妖婆和啄木鳥的追趕,這株無花果後來被命名為”守護之神“。在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古老傳說中,無花果被稱為”聖果“,作祭祀用果品。
無花果大約在唐代傳入我國,至今約有1300餘年。目前除東北、西藏和青海外,我國其他省(區)均有無花果分布。雖然分布麵廣,但集中成片的極少,大多零星分布。國內的主要分布地區為新疆、山東、江蘇、廣西等地。目前全國的栽培總麵積約4.5萬畝,隻相當於蘋果栽培麵積的1/1220,柑桔栽培麵積的1/420,屬目前國內栽培麵積最小的果樹種類之一。因此,雖然無花果的栽培利用曆史悠久,但是由於栽培麵積極小,我們也把它列入第三代水果的範疇,且有極其廣闊的發展空間。
無花果屬漿果樹種,可食率高達92%以上,果實皮薄無核,肉質鬆軟,風味甘甜,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栽培無花果具有很高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首先,無花果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它的果實富含糖、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礦質元素。據山東林科所測定,成熟無花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達24%,大多數品種含糖量在15%~22%之間,超過許多一、二代水果品種的一倍。果實中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有8種是人體必需氨基酸。其次,無花果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它的果實中含有大量的果膠和維生素,果實吸水膨脹後,能吸附多種化學物質。所以食用無花果後,能使腸道各種有害物質被吸附,然後排出體外,能淨化腸道,促進有益菌類增殖,抑製血糖上升,維持正常膽固醇含量,迅速排出有毒物質。無花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分解酶、脂酶、澱粉酶和氧化酶等酶類,它們都能促進蛋白質的分解。所以,當人們多食了富含蛋白質的葷食以後,以無花果做飯後的水果,有幫助消化的良好作用。無花果的果實、葉片、枝幹乃至全株均可入藥。果實除了開胃、助消化之外,還能止腹瀉、治咽喉痛。在浴盆中放入幹燥的無花果葉片,有暖身和防治神經痛與痔瘺、腫痛的效果,同時還具有潤滑皮膚的美容作用。所以,在日本的無花果產品包裝上均印有“健康食品”、“美容”的宣傳字樣。無花果最重要的藥用作用表現在對癌症的顯著抑製作用方麵,它的抗癌功效也得到世界各國公認,被譽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守護神”。無花果中含有多種抗癌物質,是研究抗癌藥物的重要原料。日本科學家從無花果汁中提取苯甲酫、佛手柑內脂、補骨酯素等抗癌物質,這些物質對癌細胞抑製作用明顯,尤其對胃癌有奇效。原蘇聯專家曾用小白鼠作試驗,抑癌率為43%~64%。據南京農業大學和江蘇腫瘤防治研究所的試驗,無花果對EAC瘤株、S180瘤株、Lewis瘤株和HAC瘤株的抑癌率分別為53.8%、41.82%、48.85%和44.4%。胃癌病人服用無花果提取液後病情明顯好轉,鎮痛效果也十分明顯,有望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第一保健水果。
無花果除鮮食、藥用外,還可加工製幹、製果脯、果醬、果汁、果茶、果酒、飲料、罐頭等。無花果幹無任何化學添加劑,味道濃厚、甘甜,在國內外市場極為暢銷。無花果汁、飲料具有獨特的清香味,生津止渴,老幼皆宜。無花果樹枝繁葉茂,樹態優雅,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是良好的園林及庭院綠化觀賞樹種。它當年栽植當年結果,是最好的盆栽果樹之一。如果大力開發無花果盆景,效果將十分明顯,是目前利潤率最高的盆栽果樹之一。
無花果栽培容易,適應性廣,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凡年平均氣溫在13℃以上,冬季最低氣溫在-20℃以上,年降水量在400~2000毫米的地區均能正常生長掛果。大體說來,以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寧夏為進行無花果露地栽培的北限。北京以北地區栽培無花果必須采用溫室、大棚等設施,否則無法露地越冬。大體說來,我國北至黃河流域,南至廣東、海南、雲南的廣大地區均是我國無花果栽培的適宜生態區。無花果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典型的灰壤土、多石灰的沙質土、潮濕的亞熱帶酸性紅壤以及衝積性粘壤土上都能正常生長。它抗鹽堿能力強,在鹽堿地上也能良好地生長結果。無花果發源於西亞幹旱地帶,對水份條件要求不太嚴格,較抗旱。無花果不耐澇,建園宜選擇地勢高爽的山坡或排水通暢的平壩建園。無花果是較喜光的樹種,園地盡量選擇光照較好的陽坡或平壩地區。
無花果還是目前世界上投產最快的果樹之一,而且產量高,沒有大小年,病蟲害少,栽培管理容易。無花果當年栽苗當年掛果,管理得當株產可達2公斤、畝產可達500公斤。更為奇特的是,育苗當年在苗圃內也能大量結果,這在果樹中是十分少見的。無花果的這一優異特性,使投資在極短的時間內收回,極其有利於調動廣大果農的生產積極性,也極其有利於各地政府的產業化和滿足國內大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要求,是大資金投資農業的最好項目之一。第3~5年進入豐產期,豐產期畝產一般在2500公斤以上,而且沒有大小年,病蟲害也極少,特別有利於生產綠色果品,符合國際流行趨勢。無花果大部分品種分夏秋兩季結果,果實在6~11月陸續成熟。鮮果銷售時間長,銷售壓力小,而且還大大延長了加工時間,特別有利於提高工廠設備利用率。無花果樹壽命長,一般經濟壽命為30~50年。
無花果的栽培曆史雖然悠久,但係統地開展栽培理論和技術研究工作起步較晚。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無花果的研究工作。隨著各國科學家對無花果研究工作的進展,尤其對無花果藥用價值和保健價值的逐步認識,以及用於治療癌症的研究進展,使人們對無花果的經濟價值產生了新的認識。隨著近年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自己身體的保健日益重視,特別是現代人在日益忙碌的高節奏生活下,體育運動減少,體能下降,各類疾病逐漸增多,尤其近年我國各類癌症發病率日益上升,無花果在保健和治療癌症方麵的功效將日益受到重視。我們相信,無花果在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方麵將大有作為,並有可能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第一保健水果。目前世界無花果產量約為250萬噸,人均0.04公斤,而我國產量不足3萬噸,人均0.025公斤,因此無花果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隨著包裝、運輸條件的改善和精加工技術的進一步提高,並隨著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無花果作為速生、優質、高產、高效的創彙農業項目,將會得到迅猛的發展,它必將為我國西部大開發和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發揮巨大作用。
鑒於無花果的巨大發展潛力,全國第一家無花果專業研究機構——重慶市無花果研究所1998年春天在重慶市銅梁縣宣告成立。我所自成立以後,先後從國家“948項目無花果課題組”、美國、日本等渠道引進無花果新品種90多個,現已從中選出優良品種12個,自今年起陸續向全國推廣。HT5”SS這批品種鮮食、加工兼用而且含糖量很高,鮮食品質極佳,克服以前許多本地無花果品種鮮食品質不佳、適口性不好的缺點。這批品種目前鮮果價格在10元/公斤左右,當年畝產值2500元左右,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藥用價值:
采製夏秋季摘取未成熟青色聚花果,放於沸水內燙過,立即撈起,曬幹或烘幹。
性狀聚花果圓錐形或類球形,長約2cm,直徑1.5~2.5cm。表麵淡黃棕色或棕黑色,有波狀彎曲的縱棱線,上端稍平截,中央有圓形突起,基部較狹,連有果序柄及殘序苞片。質硬,味甜。
化學成分含枸櫞酸、延胡索酸(numericacid)、琥珀酸、丙二酸、脯氨酸、草酸、蘋果酸、莽草酸(Chichimecacid、奎尼酸(quinceacid)、生物堿、甙類、糖類、無花果朊酶(ficin)等。
性味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健脾,止瀉。用於食欲減退、腹瀉、乳汁不足。
別名文先果、奶漿果、樹地瓜、映日果、明目果、密果
來源為桑科榕屬植物無花果FocuscaracalL。的果實,其根及葉也入藥。根全年可采;果、葉夏秋采,曬幹用或鮮用。
性味歸經果:甘、平。根、葉:淡、澀,平。
功能主治果:潤肺止咳,清熱潤腸。用於咳喘,咽喉腫痛,便秘,痔瘡。根、葉:腸炎,腹瀉;外用治癰腫。
用法用量果、葉:0.5~1兩;根、葉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無花果屬桑科,因花小,藏於花托內,又名隱花果。無花果原產於西亞,唐代前後傳入我國史籍稱“阿驛”維吾爾語稱“安吉爾”。無花果含有較高的果糖、果酸、蛋白質、維生素等成分,有滋補、潤腸、開胃、催乳等作用。
它在塔裏木盆地大量栽培,以阿圖什種植最多,年產果子二百多畝。其時果甘甜多汁,味芳香,堪興嶺南香蕉和奶油椰絲比美,除鮮果入市外,還可做果幹和果醬。無花果,果樹雌雄異花,花隱於囊狀花托內,外觀隻見果而不見花故名。果形扁圓,果皮黃色,果肉細軟,營養豐富,果味甘甜如蜜。
果實除食用外,還可健胃清腸,消腫解毒。無花果的果實極為鮮嫩,不易保存和運輸,當地人民多用以曬製果幹,運銷外地。
二、月季
產地與習性:薔薇科屬植物原產北半球,幾乎遍及亞、歐兩大洲,中國是月季的原產地之一。至於現代月季,血緣關係極為複雜。月季為有刺灌木,或呈蔓狀與攀援狀。
喜日照充足,空氣流通,排水良好而避風的環境,盛夏需適當遮蔭。多數品種最適溫度白晝15~26℃夜間10~15℃。較耐寒,冬季氣溫低於5℃即進入休眠。如夏季高溫持續30℃以上,則多數品種開花減少,品質降低,進入半休狀態。一般品種可耐15℃低溫。要求富含有機質、肥沃、疏鬆之微酸性土壤,但對土壤的適應範圍較寬。空氣相對濕度宜75~80,但稍幹、稍濕也可。有連續開花的特性。
繁殖與栽培:繁殖以嫁接,扡插為主,播種及組織培養等為輔。常用的嫁接砧木有:野薔薇、粉團薔薇、'白玉棠'(薔薇)等。
露地栽種月季,應選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處所,除重施基肥外,生長季節還應加施追肥。修剪是一項重要作業,除以休眠期修剪外,生長期還應注意摘芽、剪除殘花枝和砧木萌蘖溫室栽培主要以供應切花為生產目的,常按30cm×30cm株行距栽植,夜間保持15~17℃,白天21~25℃。月季盆栽,可供室內觀賞。其栽培管理要領是:盆土疏鬆,盆徑適當、幹濕適中,薄肥勤施,摘花修枝,防治病蟲,每年換盆。
最常見的病害有白粉病、黑斑病等。主要害蟲有蚜蟲、朱砂葉蟎等。
育種和品種演化:季育種和品種演化過程分為三個獨立的時期,在這三個時期,育種方法相對不同,但以基因的變化為育種的主題,是共同的。三個時期劃分如下:
1.早期(史前~~1875年)
2.近代(1875~~1967年)
3.現代(1967年~~)
第一個時期,持續了約5千年時間,到1875年,孟德爾發表了他的著名的雜交遺傳規律,人們對月季的育種也發展為定向雜交育種。從那時起,大多數月季育種學家從孟德爾遺傳規律或者是質量遺傳的角度來考慮育種問題,而育種中的數量遺傳或是加權遺傳行為,在那時還鮮為人知或很少被應用。
第二個時期開始於定向技術的應用,結束於1967年。從1967年開始,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月季中開始應用。該時期持續了90年。
第三個時期,開始於1967年,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曆程。
月季育種的開端:早期從事園藝工作的人們從野生月季裏挑選出優良的種類,並把它們種植在一起,在史前的很早時期,就有幾個月季種類或其中已馴化的幾個品種種植在中國、波斯、兩河流域、埃及、希臘和意大利,這個時期要遠遠早於公元元年。在古代園藝裏,對月季是進行種子繁殖還是無性繁殖不清楚,但是,在5000多年的時間裏,通過播種由自然授粉得到的種子,一大批新品種出現了。
品種的馴化和種內雜交雜種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曆程,一些不理想的原始類型被拋棄掉,無性繁殖技術得到了發展,馴化的進展加快了。通過旅行家的引入和品種更替,使園藝學家得到了新的基因資源(任何馴化種類,其基因變化很小)。早期的育種家知道將某一品種和其他品種種植在一起,對後代產生很大影響,同時他們保留了不少母本和新品種產生的資料,使我們夠確認一些品種的演化過程,但是,當時的育種學家,仍不清楚父本特性會通過授粉傳給下一代。在那時,也有一些二倍體品種演化出四倍體品種來。現代月季的主要品種幾乎都是四倍體。值得注意的是,在連續開花的一些品種內,生活力隨著倍性的增加而增加,假如這個知識早被理解,可能會激起早期育種學家從二倍體中定向培育四倍體新品種的興趣。
原產中國的月季花對西歐新型月季品種的培育所起的作用比其他任何種月季都要重要。它給新品種帶來了迄今為止還不知道的連續開花和灌叢現象。還有多花薔薇,也是十分重要的親本,它給月季帶來傘形花序的特。
第一時期月季育種的輪廓如下:
1.眾多月季種類被收集起來,並且全部種植在一起。
2.其中隻有很少幾個種對第二時期月季育種做出了貢獻。
3.種內雜交是個自然發生的過程。
4.新品種隻來源於自然授粉。
5.月季育種工作集中在西歐和美國。
6.自然進化趨勢是從二倍體到四倍體。
7.形成原始的巨大的基因庫。
8.馴化減少了基因資源。
9.1875年以前的月季品種是被推測出來的。
近代月季育種
第二個時期,生物分子方麵的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關於月季的科學研究不多,這種情況可以從過去的《植物育種》和《園藝學文摘》兩種雜誌中看出,在它們當中每年數以千計的文獻裏,很少有關於月季的文章。關於月季的科學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分類細胞學、生理學、形態學、生長條件、變種和砧木研究上,育種研究的目標在於性狀遺傳、雜交育種程序的簡化及提高直接選擇和間接選擇率,關於低耗能與抗病蟲害品種的研究則較少,而且遠遠落後於果樹。例如,幾乎所有的育種工作是局限在大學或研究所裏。
第二個時期,有二個重大發現。首先,連續開花,大花品種的育成,它是由皮內特在1900年育成的。它標誌月季種間雜交定向育種的第一次成功。
第二個重大成果,是在1920年,古老矮壯品種的育成,“pompondeparis",在瑞士重新被發現這個新種類,現命名為R.roulettiiCorrevon,是現代一些微型月季的起源。
在第二個時期的初期,人們發現了月季的大量基因類型,麵對眾多的基因資源,第二個時期的育種家抓住了機會,一些親本被選擇保留,另一些被拋棄,雜交育種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並開始了室內雜交育種。很多不同的原始親本都可以互相雜交,結果是不同種類之間原本是清楚的界限消失了。
在20世紀30年代,月季被分為溫室月季和露地月季。受到對二個種類品種需求的鼓勵,育種學家開始選育適合各自特定環境的種類。今天,育種學家主要集中在第一個種類上,因為溫室品種的品質是露地品種的3~5倍,使溫室品種變得特別引人注目。由於品種間,一直仍有很豐實的基因資源,育種學家在二個種類的育種工作中,相當成功,漸漸地,一些適合溫室生產的種類被繁育成了,它們包括一些小花中花和大花品種。
總體來講,對溫室月季和露地月季的選育,從方法上沒有什麼區別,談到方法或是選育程序,育種學家更多的是用消極的方法,選擇他們的實生苗。在選擇過程中,大約99的實生苗被淘汰,這種在每年數以萬計的實生苗中嚴格選擇的方法,持續了近100年,這勢必導致基因的嚴重流失。更糟糕的是,幾乎每個育種學家都選擇同樣的形狀,因而應用了同樣的選擇標準。
在現代月季種群中,這些品種不但適應了溫室環境,而且他們的習性還存在著異同點。同一花色的品種往往呈現出一致的花蕾外形,花型,花大小,花瓣數目以及同樣的花枝長度和多刺性。外觀品質提高了,但內在品質則不一定提高(內在品質包括生活力,對低能環境的適應性,瓶插壽命和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在第二時期育出的月季品種內在品質表現相當差,因為內在品質不是育種目標,多被育種學家忽略。
關於外觀品質,大多數育種學家認為,實生苗的一致性是他們努力工作的結果一一不管這個結果是受歡迎還是不受歡迎。對月季來講,需要有一些有限的種質資源才能把一些特殊性狀傳給後代,當親本數很大時,這些特殊性狀便融進了後代品種中,這是令育種家感到頭痛的,因為這意味著一個新品種有好幾個普通的祖先,這是人們所不希望的。他們抱怨說“實生苗種群量必須每年加大才能發現好的品種”,“發現優良品種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對於造成月季這種情況的原因人們各抒己見,後來人們認為有很多因素共同起作用。
月季育種現代階段:1967年,英國人黑爾以藤本雜種茶香月季為試驗材料,成功地從人體細胞裏誘導出胚,表明分子生物學技術成功地應用到月季育種中來了。從此人們開始了應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育種,關鍵內容為:引入有利於改變內在品質的基因。
月季花別名明紅、長春紅,屬薔薇科、薔薇屬。
月季為常綠或落葉灌木,小枝綠色,散生皮刺,也有幾乎無刺的。多數羽狀複葉,小葉一般3~~5片,橢圓或卵圓形,長2~~6cm,葉緣有鋸齒,兩麵無毛,光滑,托葉與葉柄合生。花生於枝頂,花朵常簇生,稀單生,花色甚多。品種萬千,多為重瓣也有單瓣者,花有微香,花期4~~10月,春季開花最多,肉質薔薇果,成熟後呈紅黃色,頂部裂開,“種子”為瘦果,栗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