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天府文明(1 / 2)

然而,“盆地”卻並不能說明巴蜀文化的全部內涵。巴蜀並不僅是盆地,巴蜀也並不僅有盆地文明的種種特征。巴蜀多山,山嶽雄奇壯麗,巴蜀多水,江水綽約多姿,巴蜀幅員廣大,其中囊括了平原、高原、丘陵、山地、草場等幾乎所有的地貌,既有南方的青翠秀美,又有近似於北方高原的闊大雄渾。多種地理條件又孕育著多種的資源,川西平原土地肥沃,為長江流域最重要的經濟區之一,川北盛產絲棉,川南礦產豐富,川東以橘、茶、煙、麻聞名全國。可以說,除海貨之外的絕大部分物產,在巴蜀都可以找到,這在其他省份是很難比擬的。我們常以中國“地大物博”自詡,其實,真正“地大物博”的區域是在巴蜀,巴蜀仿佛就是一個縮小了的精致的“中國”。

就這樣,巴蜀地區獲得了一個光榮的稱號“天府之國”。據史家考證,“天府之國”一說最早見於《戰國策》,指的是關中地區,到東晉《華陽國誌》已把天下首富之稱號移至蜀地,最後是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裏慷慨陳詞:“益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至此之後,“天府”便成了對巴蜀地區的專稱。

盆地的巴蜀是僻遠、封閉的,天府的巴蜀卻又“人富粟多,浮江而下,可濟中國。”天府的文明成果曆來滋養著中華。曆史上的四川常常成為“王業之基”,秦舉巴蜀,後並六國。劉邦任蕭何“留收巴蜀,東定三秦。”“隋人席巴蜀之資,為平陳之本。”唐、宋兩代都以巴蜀為基地分別抵禦過吐蕃、南詔及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到了現代,在八年抗戰之中,巴蜀又成了擊敗日本侵略軍的大後方,“天府之國”以其博大和富有收容並養育了中華現代文化的精華,它先後接收了西遷工礦企業611家,高等院校48所,派出應征壯丁302.5萬人,占全國應征總數1/5,民工四五百萬人次,糧食8443萬市石,占全國征糧總數1/3,負擔國家財政支出50%,難怪當時的國民政府也在其遷都令中舊話重提:“四川古稱天府,山川雄偉,民物豐殷。”一家很有影響的報紙在《社論》中說:“四川在中國,絕不是一隅之地,它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光榮的地位。”

“天府”對四川人和中國人的滋養當然不僅僅是在物質方麵。物產的富庶和山川的壯麗都讓出蜀的川人倍感自豪,讓入蜀的客人振奮不已,這更顯出了天府文明在精神層麵上的價值。河南人杜甫眼中的巴蜀是“川嶽儲精英,天府興寶藏,”成都的梅景讓浙江人陸遊陶醉了:“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川西平原的美景撫慰著現代作家葉聖陶的鄉愁:“錦城曉雨引新涼,聊作清新適莽蒼。溝澮貫貫懷蜀守,田疇平曠勝吾鄉。”抗戰時期的生活是困難的,但在剛剛入蜀的葉聖陶看來,也足以讓人滿意了:“此間生活便宜,肉二角一斤,條炭二元一擔,米七元餘一擔”,“昨與兩位書店朋友吃館子,宮保雞丁、塊魚、鴨掌鴨舌、雞湯豆腐,大曲半斤,飯三客,才一元八角,而味絕佳,在蘇州亦吃不到也。”“八九角可買一雞,五六角可買一鴨”,“大約每日買菜,七角錢已吃得很好。”當然,四川文人也就更容易生出對鄉土的固戀乃至矜誇之情了。蘇軾在陝西任職時回味過故鄉眉州的踏青盛況:“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得知唐玄宗亡蜀避亂的消息,李自大感自豪,揮筆寫下了《上皇西巡南京歌》,其二雲:“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一位天府中人的特有的自足心態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