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源黃芪以野生為主,家種為輔。野生為家種提供籽源,家種為野生繁殖助力,二者互促互進,循環往複,使渾源黃芪始終保持著野生的習性和地道的品質。
所謂家種就是人工輔助種植,即把黃芪籽以科學的方法播撒在山坡上,數年後莢果成熟,或破裂落地自生自長,或采回芪籽人工種植。為確保渾源黃芪的地道品質,芪農們在人工輔助種植時,以勝於經營“口糧田”的精力經營黃芪坡;以超越培育商品菜的細心培育黃芪籽;以賽過嗬護孩子的熱情嗬護黃芪苗,以確保野生黃芪的形成和擴展。故被上級有關部門認定,渾源黃芪種植操作程序是一個執行SOP的光輝範例。
總結他們輔助種植之道,主要有7大要領:
1.選地須慎重。芪農們在種植之前特別注意選擇那些遠離公路、醫院、村莊等無汙染,且符合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中二級標準的地塊種植。由於黃芪屬深根類植物,芪農們還注意選擇那些土質疏鬆、沙層較厚、沙壤質具塊狀結構的緩坡地種植,以便於紮根。不論那類地塊,首選荒地,避開重茬地。因為荒地重金屬含量不超標,酸度較適宜,符合《土壤環境質量》的風沙土、淡棕黏土、灰黏土的土壤質量標準。
2.整地要蓄墒。整地作畦或打壟時根據土壤質地,排灌情況及氣候條件和耕作習慣不同而定。如對透性好的沙質地,一般深翻土地60厘米左右,清除雜草,石礫等;翻後碎土耙平,後分成幾大塊做畦或打壟,這樣會使春風呼嘯時土壤水分蒸發慢,跑墒少。
3.繁殖要可靠。黃芪主要靠種子繁殖,而種子外皮堅實硬厚,並有膠質層,透性不良,不易發芽,因此芪農們播種前很注重對種子的技術處理。一般用動力碾米機處理一次,然後用50攝氏度的溫水浸泡4—6小時,這樣種子的發芽率便得到提高。
4.播種重科學。一是直播法,即用畜力犁地,按行距45厘米左右開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考慮到種子子葉頂土力弱的情況,開溝的深度根據土質的不同而定。如屬沙質土,開溝深度為2.5厘米;如屬黏土,開溝深度為1.5—2厘米。種子撒入溝後立即覆土,稍加鎮壓即可。播種量每畝為1.5—2公斤,一般選擇在最適宜的春夏之交的4—5月播撒。二是育苗移栽法。育苗移栽就是先播種,待芪苗出土後再移栽。育苗的播種事項和要求與直播法大體相同。當芪苗出土一年後開始移栽。移栽時間選在春季4月上旬至5月上旬之間。移栽時按行距45厘米開深10—15厘米的溝,再按15厘米的株距將苗根斜放入溝內,然後覆土7—10厘米,種植密度為每1平方米15—22株。有時用畜力犁開溝,辦法是隔一犁移植一行,將苗根按行距擺放。移植時如土壤水分等條件良好,便覆土7—10厘米即可。
5.田管須精細。當地的芪農們對田間管理十分精細。當黃芪苗進入三葉期時,先疏苗一次。苗高10—15厘米時進行中耕除草。從第二年起生長迅速,雜草難與其競爭,一般除草2—3次即可。第三年根係發達,生長力增強,枝繁葉茂,很快封壟,這時隻拔掉田間大草就行了。
6.病蟲須防治。渾源黃芪不論是野生還是人工種植,都存在著病蟲害的防治問題。其主要危害有兩種:一是病害,二是蟲害。
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枯萎病、鏽病等。
根腐病:其症狀是主要危害黃芪根、根尖或側根。這些部位先發病,後向內蔓延至主根,植株葉片變黃枯萎,病株極易自土中輕而易舉地拔起。其發病規律和原因是病菌可在土壤中長期營腐生活,隨時引起危害;病菌靠水流、土壤耕作傳播,通過根部傷口侵入;地下害蟲、線蟲踐踏造成的傷口有利於病菌侵入。4月中旬開始發生,6—7月連陰雨後轉晴氣溫上升時發病嚴重,常造成植株成片枯死。防治措施:芪農們一般加強田間管理,播種時每平方米用木黴製劑10克拌適量細土溝施;合理密植,注意株距間通風透光;在發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莖基部,或用100倍液石灰水灌根即可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