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栽培管理精天下(2 / 3)

白粉病:其症狀是危害黃芪葉片。初期葉兩麵生白色粉狀斑,嚴重時整個葉片被一層白粉所覆蓋,葉柄和莖部也有白粉。患該病的植株往往早期落葉,其莢果和莖稈也會受害。其發病規律是從苗期到成株均可發病。一般多在7—8月間。病原菌在寄生的發病部位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空氣而傳播。高濕高溫的氣候條件有利於孢子萌發和侵染,而氣候幹燥時又有利於分生孢子傳播擴散。防治措施:芪農們根據經驗,選擇新茬地種植,盡量不連作,合理密植,保持透光通風,實行輪作倒茬,尤其避免與豆科植物和易感染此病的作物連作。在生長期發病,芪農們一般使用藥劑防治。

一是用25%粉鏽寧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260倍液噴霧;二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1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噴霧;三是用50%硫黃懸浮劑2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四是用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加15%粉繡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以上幾種殺菌劑芪農或選取其中一種,或交替使用。噴霧時每隔7—10小時1次,連續噴霧2—3次,防治效果特別顯著。

枯萎病:其症狀是被害黃芪枝葉發黃,植株萎蔫枯死;主根頂端或側根首先罹病,然後漸漸向上蔓延;受害根部表麵粗糙,呈水漬狀腐爛,其肉質部呈紅褐色。嚴重時,整個根係發黑潰爛,極易從土中拔起;土壤濕度較大時,在根部產生一層白毛。其發病規律和原因是:病害常於5月下旬至6月初開始發病,7月以後病情加重,常導致植株成片枯死;地下害蟲活動頻繁,地勢低窪,都有利於病害的發生或加劇。防治措施:芪農們在整地時就注意土壤消毒。對帶病種苗進行消毒後再播。所使用的藥劑與防治白粉病的藥劑相似。

鏽病:其症狀是被害葉片背麵生有大量鏽菌孢子堆。鏽菌孢子堆周圍紅褐色至暗褐色。葉麵有黃色的病斑,後期布滿全葉,最後葉片枯死。其發病規律一般在4月下旬發生,7—8月嚴重。原因是田間種植密度過大。防治措施:芪農們一般采取輪作,合植密植;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及時噴灑硫製劑或20%粉鏽寧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生長期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控製病菌繁殖;選擇排水良好、向陽、土層深厚的沙壤土種植;發病初期噴80%代森猛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敵鏽納防治。

危害渾源黃芪的害蟲主要是蚜蟲類。

蚜蟲是槐蚜和無網長管蚜的混合群體。其中以槐蚜為主,多集中於黃芪的幼嫩部分和花穗上進行作害,一般在6—8月發生。植株危害率高達80%—90%,可使植株生長不良,造成落花,空莢等後果,嚴重影響種子和芪根的產量。對此,芪農們一般通過羊群滅蟲,即把羊群趕進芪坡踩踏半小時,蚜蟲一經羊糞便被熏死。

7.采刨規程嚴。采刨是渾源黃芪管理中極其重要的一環。黃芪入藥是靠根入藥,黃芪名貴就貴在根部。因此,在采刨過程中如何將根部整體完好而不受損傷地挖出,則是確保黃芪質量的關鍵。如果采刨深度不夠,或采刨方法不當,傷其皮,折其枝,撅其棒等,都會使渾源黃芪整體藥用價值及藥理活性招致破壞,最終使栽培管理功虧一簣。

對此,芪農們深諳其理。首先他們在采刨年限上不急功近利,盡量做到不提前采刨。屬於移栽的至少2年後采刨;屬於種子繁殖的至少5年後采刨,有時等到七八年後才采刨。芪農們的原則是:“寧久勿短,刨大留小。”因為年代越久,芪根越粗,粉性越足,藥效越強。其次,在采刨方法和程序上,一般選擇秋季的晴天,先將地麵的黃芪蘆頭用鐮刀割掉,再用钁頭掘開一方坑露出芪根來,人蹲入坑裏,用特製的鐵爐錐順著根部小心翼翼地挖取沙土。根有多深挖多深。為避免擦皮,對特大黃芪還邊挖邊用白布纏好,雖費工費力,但芪農們都在所不惜。新中國成立前官兒村一劉姓農民半天時間未刨起一株黃芪,空手而歸。管家責問為何?他說:“碰見一株十幾年的大黃芪,根子太深,沒刨起來,準備下午接著刨。”管家聽後大為高興,連加稱讚。黑石村一李姓農民,三天時間隻刨回一株黃芪,留下的土坑足可容納七八個人。該芪又粗又長又苗條,沒有半點損傷,東家十分感激。除照付三天的工錢外,還另發給賞錢。新中國成立後的1958年9月,官兒鄉土嶺村的農民王元林,在采刨一株約有5尺長的黃芪時,沒小心截成兩截,一下癱軟在地上。他深知“戳下了鬼”(闖禍的意思)。該怎麼辦?思忖再三,沒舍得扔掉,交貨時偷偷地裹入黃芪捆的中間,以蒙混過關。但沒想到,還是被驗貨的負責人、時任公社書記郭維素發現。郭維素雷霆大發,抽出這半截黃芪指著王元林的鼻尖痛罵了半天,讓其當眾深刻檢查。最後還送進社辦“躍進隊”打掃了半天衛生,以儆效尤。從此,芪農們在采刨中倍加謹慎,再不敢疏忽大意了。改革開放後,隨著黃芪坡承包到戶政策的落實,山區芪農們更是視芪如命,愛惜有加。碾子溝村農民張慶在采刨一株多年的黃芪時,從早到晚,整整用了一天時間還是沒有刨起來。他怕人偷走,索性取來棉衣、幹糧,在芪坑裏蹲守了一夜,第二天接著刨,終於將一株粗壯的黃芪完好地刨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