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渾源縣誌》和《渾源藥材公司誌》記載:從1929年至1985年近60年間,芪農們先後采刨到4株實屬罕見的特大黃芪,當地人稱“黃芪王”。1929年龍山水圪坨村的雷珍刨出一株淨重6.5公斤的黃芪;飲牛溝村一張姓農民祖墳上一株黃芪多年無人敢刨,1951年起墳時出土重達5公斤,長5米;1982年秋沙圪坨鎮三條彥村一農民采刨到一株“黃芪王”,上部長102厘米,直徑9厘米,芪身下部有3根分支,直徑都在2厘米左右,芪身全長1.9米;1985年秋官兒鄉東沙溝村民劉明采刨到一株“黃芪王”,全長2.45米,平均直徑為3.2厘米,重達3.5公斤,且無空心,無糟爛。該芪王後經中國新聞社記者拍照電傳國外後,東南亞及歐美許多國家媒體紛紛刊登。
渾源黃芪不僅以條順粗壯聞名天下,更以質堅粉足著稱於世。渾源黃芪粉碎後大部分是粉末,小部分是植物纖維,說明粉性大,純度高;其他地區的黃芪粉碎後,大部分是植物纖維,小部分是粉末,說明粉性小,純度低;渾源黃芪切成小段任憑反複揉搓也不出現木質屑末,說明質堅柔韌,品位優良。其他地區的黃芪切成小段輕輕揉搓,木質碎末便紛紛落下;渾源黃芪用刀切開,橫斷麵呈放射形菊花狀,中心金黃外邊色白,經陽光照曬,雖黃心一時變白,但裝箱避光保存半月後很快恢複為金黃色,再不變白。而其他地區的黃芪切開經太陽一曬,其變白的黃心再不恢複,不論裝箱避光保存多久也永遠是白色。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的藥商把渾源黃芪的這種特有現象稱作“金心玉蘭菊花心”。他們就是用這個特征來識別和判斷是不是地道渾源黃芪的。渾源黃芪之所以在海內外長期吃香緊俏,其他地區黃芪被冷落一邊,其原因就在於此。
據權威機構——天津口岸評判:渾源黃芪無論是粗壯條順的外形,還是優良地道的品質;無論是廣泛的藥用價值,還是無窮的藥理作用,堪稱出類拔萃,天下稱甲。因此,渾源黃芪對外出口最多,銷售價位最高。其他任何地區的黃芪都是無法攀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