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出生於渾源黃芪之鄉的官兒鄉土嶺村,是靠“吃黃芪喝黃芪長大的”,與黃芪有著天然的情緣。參加工作後雖離開了家鄉,但父輩們種植采刨黃芪時那胼手胝足,汗流浹背的艱難情景不時浮在眼前,特別是黃芪散發出的陣陣豆味醇香記憶猶新。因此,總想為家鄉這一舉世聞名的藥材做點貢獻,以表寸草報暉之心。為此,我一直在尋找由頭,期待機會,沒想到機會接連二三地來了……
兩赴北京 情動編輯
終使“北芪菇”轟動全國
1991年,縣食品糕點加工廠為扭轉蕭條虧損的被動局麵,另辟蹊徑,用渾源黃芪做菌基,培養出一種名叫“北芪菇”的食用菌,經山西省農科院化驗鑒定認為,“內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糖等10多種對人體有益成分,其保健作用和藥用價值極高,屬國內首創”。當年被列為山西省“星火”項目加以扶持。“北芪菇”很快生產出來。但由於市場尚未認可,造成大量的積壓。為避免蟲蛀和腐爛,廠裏隻好忍痛免費送人。
沒想到就這一送,送出了奇跡:縣科委一位退休幹部的愛人用炒菜的方法食用了一個月“北芪菇”後,患有多年的“牛皮癬”銀屑悄然脫落,癢痛緩解;蔡村鎮蔡村一位姓王的村民食用一段時間後,兩條腿上的“牛皮癬”不知不覺好轉;下韓鄉石莊村一位姓劉的村民用後,手上、臉上、脖子上的“牛皮癬”病症明顯減輕。我獲得這些信息後興奮異常,這不正是宣傳渾源黃芪的好機會嗎?作為時任縣委通訊組組長的我立即找到這三位當事人調查了解。采訪後寫成一篇題為《渾源縣研製出科技新產品——北芪菇醫治牛皮癬藥到病除》的報道,分別發到原《雁北日報》和《山西日報》、《中國食品報》上。很快出現了本省以及外省前來購買“北芪菇”的患者。看到這種情況,時任縣委書記後任中共大同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的苑吉同誌約見我說:“你的新聞報道已對‘北芪菇’的促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還不夠,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爭取在更大的範圍內把牌子叫響。”老職工王乃榮拉著我的手說:“你如果能再給好好揚播一下,讓更多的患者知道‘北芪菇’,俺廠200多號人就不用為下崗發愁了,到時大夥不會忘記你的。”
領導的要求,工人弟兄們的企求,我感到既有壓力又有激情,決心把“北芪菇”推向全國。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我通過對中央幾家大報的比較和分析,最後決定衝擊《光明日報》。該報是黨中央重要的理論報紙,麵對科、教、文、理,權威性高,公信力強。“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全國大討論”就是由《光明日報》發起的。如能在該報發表,“北芪菇”必將在全國引起轟動。於是我於1992年10月10日奔赴北京,先找到《光明日報》理論部好友馬興宇。聽了我的介紹後馬興宇說:“這個產品倒是不錯,但不適合我這個版,要登隻能是不超百字的簡訊,且位置也不會顯著。”我說:“那不行,要登必須登標準消息才起作用。”馬興宇隻好找到總編室編輯王衍詩協商。王衍詩看完稿子拍手稱讚,認為是一個重要科技新聞,完全可以采用,並當即修改妥當後說:“你可以回去了,稿子在數日內見報。”
從北京回來後左等右盼,時間過去了50多天卻不見動靜。廠裏產品積壓的越來越多,企業負責人焦急的不斷電話詢問。我再也等不住了,於11月28日第二次來到北京。
飯桌上,王衍詩不無抱歉地說:“本來計劃如期見報,後經同事提醒,我產生了顧慮。其一,雖然我相信稿子反映的情況是真實的,但我畢竟沒有親自參與采訪,心裏總是不踏實;其二,‘北芪菇’雖然稱奇,但缺乏地市級以上醫院的臨床鑒定和衛生部的認可。鑒於這兩點就把稿子擱了下來。要不你再與其他報社聯係一下。”我一聽,大失所望,精神沮喪,隻好說:“我尊重你們的負責態度,不行那就算了,咱們交個朋友也好。”
就在我起身走到櫃台結賬時,從披在靠椅上我的衣兜裏掉出半盒1.5元的“官廳”煙來,馬興宇撿起來,瞅了瞅桌上給他們買的好煙好酒好菜,又小心地塞回兜裏。沒想到隨手勾出一個塑料袋,裏麵裝著我昨天晚上吃剩的半塊幹麵包和幾根榨菜。這一切都被王衍詩看在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