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返回飯桌前,隻見王衍詩眼圈發紅,一臉凝重,半晌不說話。驀地倒滿三杯酒,舉起其中一杯命令式地對我說:“老兄,知道你不喝酒,但這一杯必須幹,話全在酒中。稿子一周內絕對見報。就衝你的含辛茹苦勁,我豁出去了。”我感到驚訝,為什麼前後出現了180度的大轉彎?(那個細節事後我才知道的)我激動地說:“那就有勞王編輯了。”說著一口幹掉。這是我平時以來大口喝的第一杯酒。
1992年12月5日,《光明日報》以《百般求醫疾難去食菇三斤癬盡除》為題的報道赫然登在第二版顯著位置上。沒幾天,光明日報社出現了“災難”:9層大樓各個辦公室電話晝夜響個不停,一接就是詢問“北芪菇”的;來信來稿量增加了數百倍,一拆就是了解“北芪菇”的;接待室擠得人山人海,一問就是前來谘詢“北芪菇”的。光明日報隻好免費刊登了一條介紹“北芪菇”產地、價格、電話的公告。後來這條消息和公告被《北京晚報》、《今晚報》、《深圳商報》等25家媒體轉載後,轟動了全國。來自北京、天津等26個大中城市數以千計的求購者踏破了廠門;驟然猛增的信函、掛號、包裹讓縣郵政局應接不暇;縣裏40多個科局長們因無法滿足部門上級購買“北芪菇”需求而苦不堪言。
隨著“北芪菇”的名聲大振,該企業的經濟效益大幅攀升,銀行貸款徹底還清,拖欠的工資全部兌現。患者因買不到“北芪菇”而愁眉苦臉,職工因腰包不斷鼓起而笑容滿麵。
此情此景,我喜不自禁,不由地想起了毛主席那句詩詞:“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穿針引線 不遺餘力
成功引進麗珠集團
2005年9月,麗珠集團經過長時間的周折,終於落戶渾源,在公司揭牌儀式上嘉賓如雲,鞭炮齊鳴。知情者清楚,促成雙方的聯營合作,我在其中付出極大的心血和努力。
麗珠集團的全稱叫“珠海麗珠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雄踞南方,威震全國。其下屬的支柱企業“利民製藥廠”有員工506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77人,研究生以上學曆人員29人,研發人員80人。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創新型企業。該廠與中國藥科大學、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浸會大會等國內外十多家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科技合作關係,以渾源黃芪為主要原料,研製開發出“參芪扶正注射液”為國內首創,被列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並被批準為首個和目前唯一的中藥澄名大輸液。靠此藥品企業每年從中獲利超過億元。
正因為渾源黃芪成為“麗珠”興旺發達的重要源泉,因此該集團的利民製藥廠一心想在主產地渾源組建公司,發展基地,並通過他們信得過的關係戶、原官兒鄉黨委書記、縣外貿公司經理康堯與縣政府協調聯係。這本來是一件互利雙贏的大好事,應該輕而易舉地辦妥,但由於種種原因卻沒有成功。康堯找到我說明情況後讓我幫忙。我出於對老康的信賴便積極與縣政府一位與我有深交的領導聯係。起初領導說:“麗珠倒是有名氣,怕是打著麗珠旗號的皮包公司。”我說:“我已調查過,不是皮包公司,而是麗珠下屬的一個高科技製藥企業。他們之所以主動前來投資,是因為人家憑著火眼金睛,對咱縣黃芪的珍貴看得透徹,要不是八抬大轎也請不過來。”領導又說:“如此看來,應該聯營,怕是依靠康堯弄不成。”我說:“別看此人老實巴交,其貌不揚,以我的了解,他是渾源的真正‘黃芪王’。由於他經營黃芪的經驗豐富,加工的黃芪質量可靠,業務往來中人格的赤誠,當地芪農對他信任有加,北方黃芪商販視他為靠山,南方藥商對他頂禮膜拜,代表咱縣與麗珠合作,唯康堯莫屬。”領導說:“即如此,那就起草協議吧。”由我代筆的協議很快出來了。但審查部門看後認為不合適,理由是偏袒麗珠,渾源吃虧,提出重寫。我覺得並沒有偏袒,縣裏也絕不吃虧。麗珠在渾源辦公司無非是建設黃芪基地,規範種植管理,興辦加工場房而已,還能把黃芪坡背走?即便是他們利大,也屬正常,縣裏可以得到稅收,芪農可以學到種芪經驗,有什麼不好!何袒之有?我沒有重寫,而是準備直接麵交領導。沒想到領導去了廣州,我便飛赴廣州,領導又去了深圳,我便追到深圳,最後我們一起去了珠海麗珠集團總公司。親眼目睹了該集團經濟基礎的雄厚和科技實力的強大,領導的疑雲全部散去,在一片燈光閃爍之後,領導和麗珠的總裁愉快地簽下了協議。現在的麗珠因為有了合法地位,已在官兒鄉建起3000畝黃芪標準示範基地。該基地於2009年12月30日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第8號公告宣布為,“符合《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試行)的要求》”。可以相信,有麗珠這個高速列車的牽引,渾源黃芪一定會出現凶猛快速發展的好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