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
《蘭亭序》帖已不隻是書法領域的一篇傑作,而且已成為中國藝術的象征,成為中國文化的體現。啟功老師說,他“所見得到《蘭亭序》不下百數十種”,“世傳《蘭亭帖》摹本刻本,多如牛毛……”,董其昌更有“數百本”之說。論及《蘭亭序》的專著在宋有桑(世昌)、俞(鬆)之考,在清有翁(方綱)、吳(高增)之論。1965年又在全國開展了以郭沫若和高二適為代表的“蘭亭之辯”,從而使已經具有崇高地位的《蘭亭序》,又蒙上一層神秘的麵紗。千百年來,在《蘭亭序》的殿堂之下,濯出了無數的書法大師,臨寫聖手在唐有虞、歐、禇,元有趙孟頫、俞和,明有文徵明、董其昌,摹寫先師有馮承素、禇遂良,以及定武石刻,尚有《懷仁集王字蘭亭序》者。得教於蘭亭的人,何止千百數。在茫茫的蘭亭海洋裏遨遊的書家,雖然都有收益,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視角,人們從不同的側麵汲取著蘭亭的豐腴營養;更有甚者,人各有異,情自相別,領會蘭亭,各得其所,在下不以前賢為羈,不以後人為慮,寫出自己所得,求教於方家道友。
羲之雲:“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後”,其“意”所指者何?在下以為有二:一則指對“寫字”的用筆、結構上事前胸有成竹;二則是指事前應具有一定的審美修養。對《蘭亭序》的美學審視,要從王羲之的其他作品和其他人的書法中區別出來。《蘭亭序》是書聖在創作靈感達到巔峰時的作品,所以與其他作品不盡相同,其特征是雍容華貴、流暢明快、亮麗趣媚,即劉宋虞和所謂之“古質而今妍”中“妍”之所現。這當然與現代人的審美特征較為接近,但不盡相同,因為在東晉與現代之間尚有一個以雄強、豐腴為審美特征的盛唐時期。所以在引筆落字時,既要和《集王書聖教序》予以區別,也要與《祭侄文稿》、《蘭亭詩》(包括柳、陸之書)相區別。蘭亭字的結構除有“長脖子”的特征(這是王字常有的)外,大多數是勻稱,取形以方為主,橫、豎、平折常以“直”筆為特點,甚或有撇亦取“直”勢,這種用筆效果就表現出健美、明朗的性格。捺的特點是在捺的中部常向上彎,如“又、及、放、足”等,也就是說一波三折在捺筆上經常使用。
蘭亭全篇以露鋒用筆為主,極少藏鋒,最具代表的是“俯仰一世”、“悟言一室之內”的兩個“一”字,落筆以後邊走筆邊加重,露鋒盡現!其實,點、畫、撇、捺都有“直”、“率”的特點,如果和《祭侄文稿》、《感詔帖》相比,露鋒特點更為突出,這個特點是習寫蘭亭的重點之一,一定要掌握。
在章法方麵,應注重結構的韻律。蘭亭章法韻律極強,用筆輕重相間,張弛適度,急緩有節,視覺上感到一種節奏美,如“少長鹹集”一詞,“少”、“鹹”二字筆重,其中間的“長”字筆輕;“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一句,“相與”、“一世”二詞筆重,其間的“俯仰”一詞筆輕,都是節奏美的體現,也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麵。
筆畫之間或字與字之間的引帶、遊絲在蘭亭中較為常見,特別是《神龍蘭亭》,此乃《神龍本》與其他版本蘭亭的重要區別,正因為如此,《神龍本》的字顯得生氣蓬勃,常為臨習者所愛,臨習時要注意這種用筆。但有些臨習者強效西施,故作筆態,此大可不必,隻是在習字時注意這種特征即可。
用墨和用紙:寫蘭亭用墨太濃為一大忌,濃則滯,滯則澀,此與蘭亭相悖,應采用較稀的墨,掌握既黑又不澀的程度。王羲之寫蘭亭的墨是研的,現在人大部分用墨汁,多數墨汁較濃,應適度加水。水加多少為宜?要視所用紙的情況。因為即使同是生宣差別亦甚大,“單料棉料”和“雙料淨皮”用墨要求各有不同,隻有平日學會處理二者矛盾,才不致在眾目之下失度。
用筆:王羲之寫蘭亭用的是上等狼毫,這從字裏行間可以斷定。據考,東晉尚無羊毫,但王羲之乃是唯狼毫是用的,現在硬毫未必都是黃鼠狼的毛,但寫蘭亭不能湊合,而且不能用“將軍肚”的狼毫筆,應用從筆頭的根部到筆鋒逐漸均勻地減細、看去較為窈窕的那種筆頭。停筆時應加水養之。
此前曾在《書法導報》上發表過小文《談〈集王書聖教序〉的臨習》和一幅書作,《集王書聖教序》和《蘭亭序》雖然都是王羲之的作品,但二者有所不同,有所相同,盡在各自領悟之中。以上所述不知當否,願與道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