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18章(1 / 2)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寫完最後一個字我丟下筆,獨自躲到海邊沒人處哭了個痛快又笑了個痛快:我哭是為了釋放十八個月來自我虐待憋在心裏的委屈——這十八個月我確實太難為自己了!圖名嗎?“國際最高金獎”獎杯、“為人類傑出貢獻”勳章、“世界優秀專家證書”……早已擺在我家裏。許許多多“名典”、“辭典”、“大典”我也早已名列其中了;圖利嗎?那又何必放棄萬科公司的許多發財機會來寫這些勞什子小說!當今中國有幾個靠寫小說發財的?那麼,僅僅是為續圓當年的文學舊夢嗎?那又何必如此隻爭朝夕?十八個月裏,我嘔心瀝血,廢寢忘食,把自己禁閉在鬥室,麵壁苦熬,將親人、朋友通通淡忘在一邊……這樣給自己施加壓力誰能理解?所以,我委屈。我笑則是感念我能遇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劉煒、彭沁陽、高賢均、何啟治、聶震寧這些好人。我不是千裏馬,也沒見過伯樂,不想往這方麵附會。我隻想把自己比喻做一塊礦石,是這些文苑內的好心人開采了我,給了我破土而出的機會。這說明文苑內並非到處是冰封雪蓋的凋零之地,也有春溪在灌溉新綠,催發生機。這值得我感激、值得我放聲大笑。他們對我這滑稽可笑、自不量力、好大喜功兼動機可疑的國粹小說作者的無私支持,說明我的本次文學創作實踐是有價值、有誌同道合者的。

僅僅為了這一點,我就還得繼續寫下去。再用三個一年半,再把自己禁閉於鬥室,麵壁苦熬幾個春秋……

因為這值得。

小說之外,本不應再多饒舌。然而,由於其曲曲折折的創作過程及其中的酸甜苦辣,我不得不多說了幾句,都說出來後,心平氣和了,便打住。羅?萌

新世紀歲首書稿付梓之前

續斷“國粹”照眼新——“羅萌國粹係列長篇小說”編後瑣記

劉?煒

編輯渴望編發不同風格的佳作,正像演員希望扮演不**格的角色,視之為樂事並從中得到滿足,這大概就是追求吧!

前些年,港台小說紛至遝來,其中雖不乏佳品,但更多的是粗劣之作,眼看這股魚龍混雜的文化潮流充斥大陸文化市場,我心頗為焦急——大陸那麼多有思想、有藝術功力的作家,為什麼不寫些故事好看又有文化品位的小說奉獻給讀者呢?作為首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將軍吟》和《芙蓉鎮》的責編,我渴望在編發反映社會現實生活佳作的同時,也能編發些既有較強可讀性,又有豐富文化內涵、藝術品格、雅俗共賞的逸品、雅品。這種期盼是強烈的,甚至可以說是魂牽夢繞。

然而,這夢中的逸品、雅品卻遲遲不見到來。

一九九八年底,在十年的漫長等待之後,我和我丈夫終於獲得美國的綠卡。即將離開故土的前夕,我的心情是複雜矛盾、躁動不安的。為了能恢複內心的寧靜,我決計不再看稿,“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不料,偏偏在這個時候,天降大任於我,一本大部頭的書稿——《丹青風骨》擺在了我的案頭。朋友相托,盛情難卻。加之職業毛病,本性難移,於是軍心又動搖了,朋友前腳走,我後腳就翻看起來。這一看不要緊,眼睛驀然為之一亮!——幹了幾十年的編輯,眼睛已磨出了老繭,心也凝上了冷靜的外殼,不會輕易被吸引、被感動。故此,這“一亮”格外難得!——這不正是我期待已久的既有較強可讀性、又有豐富文化內涵與藝術品格的雅俗共賞之逸品、雅品嗎?!……

在讀這部書稿的過程中,我不時被吸引到蕩氣回腸的故事情境中,作品中巧妙設置的一係列撲朔迷離的懸念,使我情不自禁產生急於了解故事結局和人物命運歸宿的強烈欲望,便經常欲罷不能,以致廢寢忘餐。這種情形在我的編輯生涯中是不多見的。為什麼會這樣呢?仔細分析,這部書稿除了具備一般好小說的基本因素之外,突出的優點就是寫了非常好看的故事——它描繪了大陸某丹青世家三代人執著的事業追求和愛情糾葛,展現了中國畫家們的理想情操和生存境遇。內容是通過價值連城的古畫名作《雪血江山圖》辨析真偽的複雜過程來展現的,作者設計了多幅名畫贗品魚目混珠的係列情節,案中有案、懸念迭生、疑雲縈繞、氣氛神秘。雖沒有公安人員的出場,卻很有偵探小說動人心魄的懸疑氛圍和藝術效果——真畫到底在哪兒?人物的命運最終歸宿如何?這是給讀者以高度閱讀快感的重要前提。其次,是小說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它格調優雅,意蘊深沉,語言清新,文采緄峭,知識麵涉獵極廣(詞賦、畫論、書法乃至民間泥塑、文房四寶等),藝術地展示了中國畫獨有的美學理念和技法精要,以及文房四寶的鑒賞情趣,從而,巧妙地弘揚了我國民族文化寶庫這一國粹精華,大大豐富了小說的知識性、趣味性和文化含量,讀來醇香滿口,雅趣盎然,讓人怡情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