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間運動概述(1 / 3)

1.傳統運動的起源

運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內容之一,它同其他文化活動一樣,起源於原始人的生產勞動和其他社會實踐,並伴隨著社會的進化不斷地發展完善。

運動的產生與發展決定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首先決定於經濟生產的發展,由於生產資料異常貧乏,生產力極為低下,所以原始運動形態對於經濟的依賴性表現得更為突出和直接,其活動領域不僅與生產活動緊密相聯係,而且在原始社會人們的物質生產、生活的原始性的製約下,相應地表現得很狹窄。所以隻能從生產活動及其他社會活動中間看到某些運動因素。

隨著原始公社製的發展,人類從生產勞動實踐中所得來的認識、思想、感情等日益複雜,原始運動形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才逐漸豐富和多樣化起來。並在人們對其逐步認識過程中,逐漸從生產勞動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中萌發出來。

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生存,除製造和使工具從事勞動外,還必須依靠自身徒手的技能與大自然鬥爭,如奔跑、攀援、跳躍、搏擊等技能最初是出自人類的本能活動,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這些技能也逐漸成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我國北京人居住過的洞穴遺址中,有數千計的鹿和馬以及其他獸類遺骨。可雙以推測北京人在用其製造的原始粗造的木石工具進行狩獵的同時,也具有一定奔跑追逐的能力。從曆史記載和近代一些原始部落的狩獵活動中也可以看出這種奔跑的萌芽。

原始人采集、狩獵及居住活動等都離不開攀援。清代雲南一些少數民族仍有巢居的遺俗。采集果實需要爬樹,棲息在樹上同樣需要爬樹,這就逐漸有了攀援的技能。北京人遺址中除大量的動物遺骸外,還有相當數量的被燃燒過的樹籽。樸樹籽是小球似的果實,食之有香味,是北京人通過攀援采集的主要果實之一。又如,台灣土番人當時處於“射飛逐走,殪獐殺鹿為事”的原始部落生活階段,可見“攀藤援木”是基本活動技能。

至今在一些少數民族中常見一種藤秋千,它是利用樹上垂下的藤來擺蕩而發展來的。這種藤秋千很可能就是從人類采集果實抓住垂藤擺蕩而發展來的。

我國手搏技能的產生也與原始人徒手搏獸的生產技能有關。滄源崖畫第七地點五區的畫麵上,就有兩人與獸搏打的場麵。二人均兩臂展開,有一臂與獸搏鬥,旁邊有一人兩手各持短棒,似赴援者。

我國羌族有一種古老的傳統風俗舞,叫“跳盔甲”,又名“大葬舞”。舞者人數不定,數人,十多人不等。舞時身穿生牛 皮製作的鎧甲,頭戴插著野雞翎和麥稈的皮盔,手執兵器。開始時先跳圈,然後形成兩排對陳,長弩飛舞,肩上掛的銅鈴作響,吼聲震天。這種舞蹈既是祭祀舞又是訓練戰伐之用的舞蹈。

傣族至今流傳有單刀舞、棍舞,也可以兩人對舞,近似耍槍棒或器械操,不過帶些舞蹈的藝術動作和美觀步伐罷了。這種舞蹈都可能是原始武舞的遺俗。 其他如布郎族的“刀舞”,景頗族的“盾牌舞”以及描寫血親複仇的“以灣灣”等舞蹈,都類似古代的武舞。可見武舞是原始部落進行軍事訓練,為戰爭準備的主要內容。

總之,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從原始部落形成的各種生產技能、生活技能和軍事技能形成了傳統運動的起源。最初的運動內容是通過從事生產勞動的形式體現出來的,生產勞動場所往往是學習運動活動的內容。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些運動內容開始在生產活動之外進行了,它是有意識地通過某些身體鍛煉手段來培養人們的體魄,這意味著“運動”做為身體練習手段開始萌發了。

2.傳統運動的發展

在生產技能和軍事技能的基礎上,運動作為一種有意識的身體練習手段逐漸完善起來,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傳統運動內容,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曆史上大放異彩,據史料記載,傳統運動早在夏商時代已具雛形,某些傳統運動的內容在從其他社會活動中分離轉化的過程中,逐步豐富和多樣化起來,具有了明顯的運動特性。經過春秋戰國、漢、唐、宋、元、明、清等曆史朝代的錘煉和加工。特征鮮明的傳統運動已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根基,為提高國人的身體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簡單地說,傳統運動的發展主要經曆了下列幾個發展階段:

(1)夏商周的傳統運動雛形

夏、商、西周的運動是我國奴隸製建立及發展基礎上形成的運動形態。其內容已與生產勞動分野,而進一步與軍事、教育、禮儀等社會活動結合在一起。並在其中向著多樣化和複雜化的方向發展。這個時期,戰爭發展了,軍事鬥爭成了推動運動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因此軍事運動活動的內容較為豐富。在學校教育方麵,奴隸主階級“文武兼備”特點的教育奠定我國學校運動教育的雛形。其他如醫學知識和積累,養生思想的反映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為運動的繼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這一時期,—些有關運動的概念及理論也在逐步地形成和發展,如射、禦、舞、拳、搏、壽等。這方麵的內容與後世傳統運動的概念和理論有區別,又有聯係。它在某種程度上為後世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例如,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田獵活動,對傳統運動的奔跑、狩獵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田獵源於原始時期的狩獵生產,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其性質有了較大的變化,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麵:

首先,田獵是一項軍事性的運動活動。從夏朝開始,奴隸主貴族就把圍獵活動作為一種練兵的手段。到了西周,田獵形成製度,一年四季都有大規模的田獵活動作為校閱軍隊的手段。據《左傳》載:“春菟、夏苗、秋、冬狩,皆於農隙以講武事也。”作為軍事性的田獵活動,—般都行陳整齊,且聲勢浩大。《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言‘趙寇至,且入界’。魏王釋博,欲召大臣謀。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複博如故。”通過這個故事,說明趙王田獵時,規模龐大,軍陣威嚴,因而使魏兵產生了誤會。

其次,有些諸侯國君,常常通過田獵以挑選武土。如春秋時期的楚莊王就是這樣的國君,他曾(獵將以求土),即通過田獵發現武勇人才予雙重用。

再次,將田獵作為娛樂休閑活動,田獵是一種戶外活動,無論是春秋或者冬夏,從事田獵都是一種愜意的事,特別是對那些深居王宮的國君、百官及他們的家屬,來到郊野,自然心曠神怡。自夏朝開始,曆代統治者以田獵取樂的大有人在、直至明清,許多帝王將相都樂此不疲,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清代建立的“木蘭圍場”,便是最好的明證。

(2)春秋戰國傳統運動的興盛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製向封建製劇烈轉變的時代,由於奴隸製的崩潰,奴隸主階級壟斷運動的局麵被打破了,民間運動活動蓬勃發展起來。這時剛登上舞台的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改革舊製並付之實踐,使很多運動內容在相當程度上得到了發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