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發展和監管探析
財政金融
作者:侯娉
摘要: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是境內非金融機構辦理的人民幣與外幣間的貨幣兌換業務,自2008年外彙管理局批準開展業務試點以來,特許業務得到了迅速發展,但與發展曆史悠久的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特許業務發展較為穩健,發展模式中也存在著一些特有的問題,本文從特許業務的發展現狀和現實意義說起,分析特許業務發展中存在的係列問題,對特許業務發展模式和監管方式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外彙管理 本外幣兌換 發展 探析
Abstract:Before,the exchange between RMB and foreign currency happens to exchange bank and bank’s authorized institution. In 2008,SAFE ratified a new institution,non-financial corporation,to do the exchange between RMB and foreign currency.The new institution has advantages of exchange time,currency types,efficiency and so on.But it also has many limitations of it’s development.This text describes the new money changer’s limitations in developing and offers some helpful proposals.
Keywords:exchange management foreign currency exchange Development Research
近年來,隨著國際間交往的日益頻繁,出入境人員越來越多,本外幣兌換需求明顯增強,銀行作為主要的個人本外幣兌換機構已不能滿足多元化的本外幣兌換需求,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就應運而生。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以下簡稱特許業務),是指境內非金融機構經國家外彙管理局及其分支機構(以下簡稱外彙局)批準,為境內外個人辦理的人民幣與外幣之間的貨幣兌換業務。2008年8月國家外彙管理局批複在北京市和上海市開展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試點。隨著試點業務的順利進展,國家外彙管理局推出進一步擴大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試點的通知,繼而印發了新的《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試點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試點辦法》)。三年來,特許業務試點機構(以下簡稱特許機構)在帶來兌換便利,打擊外彙黑市和黃牛方麵起到了有效作用,但其發展也受到了各種各樣的限製和困擾,因此探討如何進一步完善特許業務的發展模式和監管方式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特許業務發展概況及現實意義
目前,特許機構網點多設在機場、酒店、風景區等非居民集中的消費場所,以出入境旅客的消費兌換為主,隨著宣傳政策的進一步到位,特許業務整體發展規模不斷壯大,業務量逐漸提升。特許業務的迅速發展打破了外彙指定銀行辦理個人結售彙業務一統獨大的局麵,有效抑製了外彙黃牛的非正常貨幣兌換,推動了個人自主辦理外彙交易,促進了由“藏彙於國”向“藏彙於民”的轉變。
(一)彌補銀行服務缺陷,提升外彙業務服務水平
據調查,開辦結售彙業務的外彙指定銀行分支機構,絕大部分都可辦理個人結售彙業務,但是有兌換需求的個人仍反映其辦理本外幣兌換服務特別不方便。一方麵,銀行營業櫃台普遍實行綜合櫃員製,沒有設立專門的窗口辦理個人本外幣兌換服務,到銀行辦理兌換業務等待時間過長。另一方麵,銀行有非常固定的上下班作息時間,八小時之外的兌換需求無法滿足。第三,銀行可兌換幣種少。據調查,銀行及其分支機構一般可辦理 “五大幣種”中的一個或幾個幣種的兌換業務,類似泰銖、新加坡元等出入境旅遊者使用較多的小幣種卻有很少機構能夠兌換。特許機構的出現有效彌補了外彙指定銀行營業時間短、效率低、幣種單一的不足,能夠更好的服務於兌換業務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