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兒巷:位於杭州城南,東起中山中路,西至武林路。宋代時稱“保和坊磚街巷”,因巷內多泥孩兒鋪,又名“泥孩兒巷”,元代改稱“孩兒巷”,清襲稱。現在的孩兒巷98號,是南宋詩人陸遊的舊居,他曾在此寫下膾炙人口的詩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有一年,杭州來了一位知府,名叫李鐵林。因為他生性剛直,執法如山,老百姓都叫他“李鐵頭”。這天,李鐵林帶了兩個衙役,走出知府衙門微服私訪。走著走著,突然聽到一條小巷深處傳來呼叫聲:“哎呀,不得了,三歲伢兒竟敢毆打親娘,這還了得!”他急匆匆地帶著衙役趕了過去。按照當時的刑律,兒打娘親,屬於大逆不道,按律當斬。
原來,小巷裏住著一個名叫王秀蘭的婦女。王秀蘭前年喪夫,身邊隻有一個三歲的兒子。這天早上,娘兒倆吃好飯,坐在家裏鬧著玩。玩著玩著,兒子用手拍打起娘的頭來了。王秀蘭見兒子這樣調皮,不覺喊出聲來,正好被李鐵林聽到。
李鐵林循聲走進王秀蘭家,見她的兒子用小手在娘的頭上拍打,就板著臉大喝一聲:“大膽!三歲伢兒竟敢毆打親娘,罪在不赦。”王秀蘭一見李鐵林進來,知道知府把戲言當真,急忙說道:“大人,這是我母子倆鬧著玩的。”李鐵林聽後,不由得火冒三丈:“這是本府親眼所見之事,你竟敢當麵狡辯。”這下子王秀蘭慌了,急忙跪在地上,連連叩頭,說:“三歲伢兒不懂人事,還望大人明察。”
李鐵林聽後沉思片刻,說道:“好吧,你說三歲頑兒不明事理,今日就當麵一試,便知分曉。”說完,令衙役上街買來白糖、食鹽各一小包,分別放在兩隻盤子裏,說道:“我讓孩子自己挑著吃,看他是否懂事。”一邊說一邊將盤子放在孩子麵前。隻見孩子二話沒說,兩隻小手立即伸向糖盤,抓起白糖往自己嘴裏塞。李鐵林見狀對王秀蘭說道:“你還有何話說!”王秀蘭急得渾身顫抖,冷汗淋漓,不知如何是好。
沒過幾天,知府的批文下來了,孩子被判了殺頭罪,因尚未成年,要等年滿十六歲後再處決。自此,王秀蘭日夜憂心忡忡。孩子長大後,知道自己已被判了殺頭罪,也憂鬱成疾,一病不起。
親娘一句戲言,害了親生兒子。人們為了記住這件事,就把這條巷叫做“害兒巷”。因為杭州人講話的口音“害兒”與“孩兒”差不多,再說“害兒”二字也不吉利,以後就改叫做“孩兒巷”,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