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士街:即現在的學士路,是湖濱附近的老街巷。學士路和東坡路交叉口的東北角,民國時即有一個很大的菜場——龍翔橋菜場, 20世紀末搬離,在原址上建起紅泥花園酒店,老杭州無人不知。與城內最大的服裝市場毗鄰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思鑫坊,石庫門式磚砌小樓,有著西式的窗戶和陽台,裏邊生活著樂天知命的杭州人。

杭州城裏有條學士街,據說是為了紀念蘇東坡取的名。這話又對又不對,說對,因為這街名的確和蘇東坡有關;說不對,因為北宋時它還不是街,隻不過有個“學字界”的名稱。

早先,這地方有一所蒙館,館裏有十七八個學生,其中少數幾個人仗著家裏有錢,不好好讀書,盛氣淩人;多數學生學習十分認真,但家境貧寒,連習字的紙也買不起。

有一天,蘇東坡便服出遊,經過這裏,聽到蒙館裏傳出讀書聲,心裏一動,不覺走了進去。隻見三個孩子在埋頭寫字,多數孩子在讀書。蒙館的老先生見有人進來,拱了拱手,道了聲:“請坐。”蘇東坡小時候也進過蒙館,知道規矩——讀書有讀書的課,寫字有寫字的課,現在怎麼一課分為兩種呢?他感到奇怪,便問:“老先生,現在上的什麼課?”“寫字課。”“為什麼這些學生不寫字呢?”“這些孩子家境貧寒,無錢買紙。”蘇東坡一看,不寫字的幾個學生果然衣衫破舊,顯然是窮人家的孩子。蘇東坡便伸手從袋裏掏錢,可轉念一想,不行,濟人不在錢財,立誌不在富貴,出錢買紙隻救得了一時。他便縮回手,對老先生說:“讓我來試試可好?”老先生見蘇東坡儒服方巾,氣宇軒昂,顯然是個有學問的人,就點點頭。

蘇東坡把手一招,幾個窮孩子跟著他走出館外,站在道地上。“你們喜歡寫字嗎?”“喜歡。”“為什麼不寫呢?”“買不起紙。”“如果你們有了紙呢?”“一定好好寫。”

地上畫了一條長線為界,規定線東踢球玩耍,線西就地習字,相互不得吵鬧。

從此,這些窮苦孩子在界西一側沙地上學字,進步很快。孩子們對於這條學字的界線十分愛護,白灰淡了,重新刷上,後來索性搬來磚頭和石塊,砌成了一條自自然然的界線。

不久,大家得知這個幫助他們學字的人就是太守蘇東坡時,對這條界線更加愛護了,並把它叫做“學字界”。

後來,宋朝南遷,杭州人口大增,這地方營造起房屋,但是將這條學字界還是留出了,久而久之,成了一條小街,不過“學字界”的名稱逐漸被人誤呼為“學士街”了,這也許是因為蘇東坡當過龍圖閣大學士的緣故吧?

徐清祥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