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路:東起浣紗路,南至平海路,北鄰慶春路,緊貼湖濱路。此地飯店、酒樓、快餐店林立。雖與鬧市為鄰,卻鬧中取靜。漫步其間,自有一份都市的寧謐。
杭州東坡路,在北宋初期是條無名小路,人家不多,店鋪稀少。路旁一間草屋裏,住著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媽媽,孤身一人,以賣涼茶為生。
有一天,一位書生模樣的人來到茶攤旁。老媽媽見他葛巾芒鞋,衣著簡樸,急忙移過一張方凳,說:“相公請坐。”書生落座後,側身指著桌上的涼茶問道:“老人家,這茶可是賣的?”老媽媽見問,便笑眯眯地答道:“可說是賣,也可說是送。”“此話怎講?”“若是挑腳行夫、傭工童仆,手頭如有不便,不付錢也無妨。像你這般斯文相公,那就要一個銅錢一碗囉。”
書生見老人快嘴快舌,言語樸實,點點頭,拿過桌上一碗涼茶。才呷一口,頓覺沁人心脾,精神為之一爽。喝完茶,他起身來伸手入袋,誰知今日出門,竟沒有帶著小錢,便取出一塊碎銀遞給老人。
老人見是銀兩,一時間兌換不開,就對書生說道:“相公既有不便,老身也不在意,就算是我請喝罷了。”書生感到過意不去,便說:“老人家,權作我賒一次賬吧!下次路過,定當奉還。”他向老媽媽拱手行禮,告辭而去。
過了一個多月,這位書生再次路過這裏,猛然記起上次未付的茶錢,一摸口袋卻又忘了帶零錢,心裏感到局促不安,急忙向老人道歉。老媽媽見這位書生對一文錢如此認真,心中十分敬重,又特意端上一碗涼茶,請他坐下休息。書生見老媽媽如此殷勤招待,就說:“老人家,我身邊不帶零碎小錢已成習慣,兩次賒賬實在不好意思,說不定下次再來又會忘記。我看就請你老人家備些紙筆,倘若我再忘記帶錢,就給你畫幅畫,算是茶錢吧!”老媽媽見書生言語實在,舉止落落大方,點頭答應了。
沒過多久,已到了六月炎夏,驕陽似火。書生記得上次的諾言,特地冒著酷暑趕到老媽媽這裏。一到門前,就彬彬有禮地問:“老人家,可備得紙筆?”老媽媽抬頭一看,就是上兩次來過的書生,樂嗬嗬地說道:“我知道你是正人君子,在你走的第二天就備下了紙墨。”書生一聽,滿臉笑容地對老媽媽說:“今日我是特地來為你作畫的。”說完,欣然提筆,畫了一幅潑墨山水,題上“東坡居士”的落款,笑著說:“不知此畫能否當得兩次茶錢?”
老媽媽雖已年邁,可也識得不少字,一見落款,才知眼前這位衣著簡樸的相公,竟是文才蓋世、大名鼎鼎的蘇學士,連忙躬身說道:“老身有眼無珠,大人的字畫堪稱墨寶,這是老身前世修來的福分。”
這件事傳開後,大家知道蘇東坡經常便服外出,而且身上不帶零錢。為了得到蘇東坡的字畫,不少人都來這裏擺上茶攤,有的甚至開起小酒店。就這樣,這條無名小路頓時變得熱鬧起來。蘇東坡調離杭州以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把這條路取名為“東坡路”。
陳友貴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