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蓴菜:蓴菜是一種珍貴的水生食物,杭州西湖種植蓴菜有悠久的曆史,明代《西湖遊覽誌》即有記載。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每到杭州必以蓴菜調羹進餐。
西湖南麵有座石龍山,山下有個銅鑒湖,銅鑒湖裏有隻金牛。自從有了這隻金牛,這裏年年風調雨順,即使大旱年間,湖水照樣不幹,遇到漲大水,銅鑒湖也不會滿。
村裏有個財主起了貪心,一心想把金牛占為己有。一天,他叫家丁們架起十部水車,車了七七四十九天,把湖水車幹了。湖底果然蹲著一隻金牛,家丁們下到湖底,用盡力氣,就是抬不動。眼看天要下雨了,財主連忙親自下到湖裏一起去抬。突然,金牛一個噴嚏,猶如晴天霹靂,霎時大雨傾盆,湖水猛漲,財主和他的家丁們全部淹死了。
從此以後,金牛再也沒有出現過,湖中卻長出了一種水草,藤像老薑,葉像鴨蛋,渾身溜滑。這種水草一到秋天,開出金黃色的小花,密密麻麻鋪滿水麵。老百姓用它的莖葉燒湯吃,味道特別鮮美。有人說,這水草是金牛吐出來的,那滑溜溜的東西是金牛的奶汁,是金牛留給人們的一件寶。
那年五月,皇上頒下聖旨,要民間進貢。聖旨傳下來,老百姓左想右想,也想不出一件貢品來。眼看期限要到,老百姓實在沒有辦法,就把這種水草采了滿滿的兩桶給皇上送去,把吃法詳詳細細寫了個奏折。
水草送到皇宮,皇帝叫禦廚房燒了一嚐,味道比雞湯還鮮,喝了個精光。他問這菜叫啥名,大臣和太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個個目瞪口呆講不出來。有位大臣一看奏折,是錢塘縣仁橋百姓送的水草。他想,人吃水草多難聽,應該叫菜。叫什麼菜呢?對!仁橋產的菜,就叫“仁菜”吧。皇上傳下聖旨,把仁菜定為貢品。但皇帝在下筆時,把“仁”字寫成了“蓴”字。從此,這種水草就叫做“蓴菜”。
到了明朝,銅鑒湖的蓴菜移栽到了西湖裏,蓴菜就成了西湖的特產。
應誌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