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月,北軍進攻荊襄,石、黎二將不敵,向湖南請援。10日,譚浩明、程潛、趙恒惕進軍嶽州,其後占領嶽州。15日,湘西諸將也按孫中山的部署①進軍湖北,以分北軍之勢。27日,譚浩明等占領嶽州。孫中山一再督促陸榮廷、譚浩明趁機擴大戰果,奪取武漢,與北軍逐鹿中原。陸榮廷、譚浩明對孫中山的命令虛與委蛇,譚浩明為了排擠程潛,令其仍稱護法軍湘南總司令,促其離開省城,率領部隊開赴前線。對於其他各路湘軍,譚浩明不僅不肯協助擴大戰果,反而下令不準越界進攻湖北,且將接應部隊撤退,致使護法軍坐失先機。
湘西援助荊襄的部隊,最初打了勝仗,但因譚浩明按兵不動,湘西諸將指揮不統一等原因,被北軍各個擊破。張學濟退回辰州,田應詔、周則範撤回常德②。
這一時期,覃振奔波於湖南與上海之間,按孫中山的部署,穩定湘西諸將,使之繼續“傾向”廣州政府。3月2日,孫中山打電報給覃振,布置工作並征求意見,電報稱:“常德探送覃理鳴先生鑒:乾。瀛田、正已兩議員請任命吳景鴻為湘西各軍聯絡使,兄及田議員助之,並發給債券若幹,籌款接濟各軍,使傾向軍府。李茂吾兄亦讚同此意,是否可行?盼速以尊意見告。文。冬。”③
同年3月,北軍反守為攻,進軍湖南,3月18日克複嶽州。23日,段祺瑞出任總理,第三次組閣。25日,北軍進逼長沙,譚浩明通電棄城,退至衡陽。長嶽衡寶諸地相繼失守,常德突出在前方,十分孤立。覃振多次打電報給滇督唐繼堯、黔督劉顯世,催促他們派兵救援。此時,田應詔、周則範思想產生了動搖,秘密派人到長沙與北京政府委派的督軍張敬堯通款。覃振及時將田、周的思想動態報告孫中山。請孫中山分別任命二人為第一軍、第二軍司令,進行羈縻。
孫中山為穩定田、周,特地致電唐繼堯,請其任命田、周為總司令。電報4月12日發出,電文內容為:“畢節唐元帥鑒:申密。據覃君理民電稱:湘西各軍已改靖國軍,與滇、黔、川一致行動。暫守常德,乘勝進攻;並請任田應詔為第一軍總司令,周則範為第二軍總司令。特此電商,如尊意讚同,即請尊處通電發布,任命狀由軍政府給發。盼複。孫文。侵。印。”①
覃振為配合孫中山的部署,穩定局勢,采取果斷行動,粉碎了田、周通款北軍的企圖。 4月中旬,北軍代表、張敬堯新委的湘西招撫使楊嶽等人抵達常德,與田應詔、周則範接洽,運動田、周二人取消獨立。覃振得知,立即周密部署,聯合廖湘芸、楊思義和田部下的一個團長,在軍事會議上用手槍逼走北軍代表,破壞了田、周通款北軍的談判。隨後,覃振等又迫使田、周將北軍的談判代表驅逐出境,並下令向北軍陳複初部發動進攻②。
4月下旬,湘粵桂聯軍在湖南戰場連連失利,譚浩明由衡陽退至永州,困守湘南。趙恒惕、劉建藩部雖然曾一度收複醴陵等地,因缺乏後援,屢遭北軍截擊。5月初,劉建藩遭北軍截擊,在邾州渡河,失足落水,不幸身亡。湘西諸軍失去接應,處境更加不利。 此前,北軍十六旅旅長馮玉祥給胡瑛一封密信,信中大意是:他是奉北洋政府命令來攻湘西的,但他自己一貫主和。希望胡瑛勸說湘西各軍停止進攻,讓出常、桃給他,作為緩衝③。
田、周兩人見信十分高興,力主答應馮玉祥的要求。覃振考慮田、周二人早無鬥誌,留一緩衝地帶,以維持湘西局麵,似無不可。經過協商,議定南軍撤到桃源張家灣以上,張家灣以下由馮旅接防,中間地帶作為雙方緩衝,由胡瑛帶領他的部隊五六百人駐紮。5月中旬,田、周兩軍開始撤退,5月14日馮玉祥進駐常德。
田、周兩軍撤離常德後,周則範同駐漵浦、洪江,田應詔同辰州與張學濟、胡瑛、謝重光、林德軒等共同駐防。
覃振在湘西為護法調停各部之時,廣州軍政府也出現危機。1918年春,陸榮廷、唐繼堯為與北軍議和,改組軍政府,排斥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廢除大元帥之職。5月20日,非常會議推舉孫中山、唐紹儀、唐繼堯、陸榮廷、伍廷芳、林葆懌、岑春煊(岑春煊後任主席總裁)七人為軍政府政務總裁。孫中山見軍政府實權為西南軍閥篡奪,憤而辭職,發辭職通電。翌日,孫中山離粵北上,經日本返回上海。
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
(五)湘西軍民兩政會議
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以後,孫中山離開廣州,覃振在湘西堅持護法並做了大量工作,建立起獨立的政權。
湘粵桂聯軍敗退湘南永州,與湘西革命力量失去聯係,而滇黔川靖國軍盧燾旅則開抵辰州。孫中山派往雲南聯絡的使者平剛①恰在辰州,覃振與平剛、田應詔、張學濟經過計議,達成共識:湘西應與滇黔川靖國軍建立密切聯係,部隊也有改變番號的必要。他們就近與盧燾商量,由盧燾電請唐繼堯任命張學濟等為軍長。唐繼堯回電委任田應詔為第一軍軍長,張學濟為第二軍軍長,胡瑛為第三軍軍長,謝重光為第四軍軍長,林德軒為第五軍軍長。
覃振等人又和議組織了“湘西軍民兩政會議處”,公推覃振、平剛、田應詔、張學濟、胡瑛、謝重光、林德軒、楊思義八人為評議員,處理湘西重要事宜。其下設軍政處,以田應詔為處長,處理軍政事宜;設民政處,以張學濟為處長,處理民政事宜。後來又增設一財政處,掌管財政兼管湘西銀行,以宋南山(覃振內弟)為處長兼行長。軍民兩政會議處成立後,又召集沅陵、辰貉、瀘溪、芷江、乾城、麻陽、晃縣、鳳凰、永順、保靖、龍山、桑植、古丈、永綏等十餘縣的縣議會各推選參事一二人,成立一個湘西參事會,作為民意谘詢機關。此外,還創辦《湘西日報》,作為言論機構。財政來源除了各縣田賦外,又由湘西銀行發行了百萬元的鈔票。多年以後,參與其事的楊思義回憶當時情況,稱:“這樣的規模,也儼然像個獨立政府了。”① 在湘粵桂聯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覃振等人能夠在辰州等地守住一塊地盤,且建立起湘西軍民兩政會議處,實屬不易。但是,湘西軍民兩政會議處隻能說是政權的雛形,它更多的是聯絡、協調內外關係,既未能形成統一的領導,也未能樹立起有權威的領導人。將領各自擁兵,互不統屬,不久,其內部出現了問題。
湘西靖國軍編為五軍,主力為張學濟第一軍、田應詔第二軍兩軍。張、田兩軍在援鄂失敗後,各剩三千餘枝槍。第三軍胡瑛有槍五六百枝,第四軍謝重光有槍千餘枝,第五軍林德軒則完全是個空架子,隻有人槍二百餘。但是,謝重光仍將空頭番號報到軍政處,號稱三千人。所以,靖國軍號稱五個軍,實際上總共有各種雜色槍八千餘枝,而子彈更缺,每槍平均隻有一二排。
後來,四、五兩軍爭編民團,發生械鬥,評議會不得已將兩軍番號撤銷。
周則範自撤離常德後,與湘西諸將分道揚鑣,是一不安定因素。其所部有六千多人,實力較強,從常德退回原防後,即因辰州諸將兵力較弱,不願與辰州諸將合作,未參加靖國軍。他駐守漵浦,防地雖然隻有漵浦、黔陽、會同、靖縣、通道等五縣,但有從貴州護送鴉片到武崗、寶慶一帶銷售的收入,軍餉充裕。如果與辰州諸將合作,他們會分沾他的利益,這也是他不參加靖國軍的重要原因。他和桂軍建立了聯係,自稱“護法軍湘西總司令”,試圖占據湘兩半壁。
湘西軍民兩政會議處擔心周則範妨害靖國軍,密令廖湘芸暗中監視。
孫中山對湘兩軍民兩政會議處的處境有所了解,命令廖湘芸除掉周則範。
1919年春天,覃振離開辰州,隨同孫中山在上海協助策劃討伐桂軍事宜。其間孫中山派遣周震鱗回長沙做譚延閩的工作,覃振與李執中、柏文蔚、張繼也奉命返回湖南,協助工作①。據記載林修梅通電討桂②,廖湘芸刺殺周則範都是覃振在此期間策劃的。《革命人物誌》稱:“民八年林修梅在慈利通電討桂,廖湘芸在洪江刺周則範,皆先生秉國父之命策動也。”③
廖湘芸刺殺周則範在1919年冬。廖湘芸的幕僚,親身參與其事的蕭石朋著《廖湘芸煙溪起事紀略》④,稱“一九一九年冬,廖湘芸奉中山先生命在安化煙溪起事,殺周則範於漵浦”,詳細記述其經過。
覃振在廖湘芸殺周則範一事的作用,也可從孫中山後來發給周震鱗的信函中看出。原函為:接手書,敬悉。近據湘西各同誌函電,皆謂周附和桂係,意圖犧牲國會,分贓乞和,且將不利於湘西,故其部下殺之有辭。
至廖湘芸個人,本為革命黨中之勇敢善戰者,含辛茹苦,其誌無他,可共信也。兄為西人,習知湘事,周之死是否應得,為另一問題,似不能與又香兄案⑤相提並論。尚望兄就近調查,與理鳴兄維持一切,俾湘芸得成勁旅,樹吾黨之聲援,未始非一舉兩全之計。孫文。11月30日。⑥
與此同時,孫中山還指示張學濟、田應詔等,令其彼此團結,建立具有權威的統一領導。榕川、丹鳳、香芸、德軒、培菱諸兄鑒:
前寄去各函並密電,想都收悉。周逆就戮,為從此發展進行大好之機。經覺生兄與此間湘中同誌切商,條陳因應方略數端,大要以為軍事進行,貴在單一,故彼此團結,合力共作,較之聲援相通,互相協濟者,其不可拔之基為益堅,而進取成功之效為尤偉。
此時首要為設立軍事上統一機關,公推軍政長為同誌各軍總領,使實力有所集中,精神十分團結。所有同誌所部軍隊,亦須為劃一之計,以實力額數多寡,改編為某師、某旅、某團;再由各師、各旅、各團派出曉暢軍事者,組織總參謀機關,為軍政總機關之輔,使各部全體情事,無所扡格,聲息易於相通,而軍事愈得指臂之效。
再宜有民政總機關,公推民政長總領之,於同誌實力所及區域,慎選縣長,專任吏事,即與軍隊同駐一地,而職權各宜分明。並恢複各縣會及自治機關,使人民得有法律上之自由,得調劑各地方一般之生計,此不僅足為軍民分治之基,尤便於統一,且條理之財政之計劃者也。文意亦非為切要而不可緩者。
茲以羅君邁、於君哲士赴湘之便,囑其袖函奉達,維兄等就近切實合商酌奪行之,此為成功之本,曷勝切盼。此後湘西重要情事,並望隨時詳告,當極力設法相助,共達救國之素誌。專此,即頌毅祉。、
從以上電報可以看出孫中山對於湘西軍政事務的構想。覃振等人軍民兩政會議處的運作和軍事部署,應該是按照孫中山的意圖行事的。
覃振在常德工作期間,還娶了他的第二位妻子——梅鶴修。
梅鶴修,漢壽人,四歲那年家鄉發二十年代梅鶴修攝於上海大水,父母雙雙亡故,成了孤兒。叔父將梅鶴修帶到了常德,賣給一陝西佬當童養媳。
1919年,覃振在常德一帶活動,在朋友楊某家結識了梅鶴修。覃振對梅鶴修一見鍾情,表示非娶不可。不久,覃振果然如願娶了她。這一年,覃振33歲,梅鶴修15歲。
不久,馮玉祥的隊伍進駐常德,覃振帶著新婚的梅鶴修乘船離開常德。
後來,梅鶴修跟隨覃振到廣州、上海,她除了在上海讀了一段時間小學之外,一直在家中操持家務,生兒育女,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