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病逝上海(2 / 3)

市黨部方主任委員暨全體委員,頃電唁覃副院長家屬,原電雲:司法院覃副院長理嗚先生家屬體鑒,理老功在黨國,海內同欽,噩耗傳來,曷勝痛悼,謹電唁馳,務祈節哀順便為禱,上海特別市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方治、暨全體執行委員同叩。4月22日《申報》:

覃副院長昨大殮

靈柩將葬嶽麓山

覃副院長遺體,昨日下午四時在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大殮,黨國要人、各界名流,前往吊唁者達三百餘人,素車白馬,備極哀榮。靈堂四周,挽幛挽聯羅列,滿輟花圈,靈台正中懸覃氏遺容,鑲以花圈,旁插小型黨國旗,前置各色供品,素燭高懸,香煙繚繞,景象肅穆。大殮儀式在哀樂聲中進行,由吳稚暉主祭,孫科、孔祥熙、周震鱗、王寵惠、李石曾、陳果夫、方治、章嘉、劉峙、朱家驊、褚輔成、劉維熾、狄膺、趙丕廉、董紹駭,程中行、杜口①、吳開先、王小籟、傅汝霖、馮有真等陪祭,全體向遺體行三鞠躬禮後,上香、獻花、瞻仰遺容,旋即蓋棺,覆以國旗,奏樂禮成。據悉,覃氏靈柩暫厝萬國殯儀館,俟夫人自桃源原籍來滬後,即移運湖南嶽麓山安葬。又覃氏好友,擬於短期內舉行追悼會,以誌哀思。②

宋之昭得到覃振病逝的消息,立即從長沙趕赴上海主持喪事。國民政府為覃振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儀式,並將其靈柩運到長沙,安葬在嶽麓山。覃振生前好友,多作詩文挽聯,寄托哀思。其中,柳亞子詩曰:平生切齒西山盜,何意傾談在桂林。魯史陽秋原曲筆,義爻迷複證初心。渝州音訊成睽隔,歇浦膏肓奈淺深。地下倘逢楊伯子,哀時涕淚忍重尋。①田漢詩日:英年慷慨走東鄰,九死如飴不帝秦。傷逝淚揮雲麓畔,憂時舉旗海珠濱。信陵畏禍親醇酒,公瑾多情顧降唇。革命未成天未曙,落花如雨吊斯人。章士釗詩曰:豪氣平生壓輩流,病猶吐論強扶頭。未甘示弱心愈細,無意淩人理卻遒。求友每於朋黨外,持躬羞與孔方謀。卅年湖海收身去,肝膽看同日月浮。好我真如古急難,偶間浮譽為心寬。照人不掩胸前月,接席頻翻舌本瀾。君子有文占豹變,粗宮無地作鯢桓。相知直欲同丁翼,敝帚從今灑淚看。宿諾猶存歇馬場①,眼看吾友去堂堂②。交情之自無言慣,文字都緣老病荒。山1、寢門餘一發,八年曩口與揩藏③。可憐病骨支離盡,畢竟登山勝在床。④

1948年5月19日,國民黨政府通過六先烈國葬案。六先烈即:陳其美、張繼、郝夢麟、李家鈺、覃振、柏文蔚。同日,政府發布褒揚令。褒揚覃振的文字為:

司法院副院長覃振,誌行清端,器識明毅。早歲致身革命,功在黨國。比年翊讚中樞,中經國難,匡維黨國,卓著勳猷。茲聞溘逝,軫惜良深。著派居正、孔祥熙、鄒魯、周震鱗、狄膺、謝冠生、茅祖權、夏勤、張知本、王東原為治喪委員會,料理喪事。生平事跡,宣付國史館,用示政府篤念勳賢之至。

覃振下葬後不久,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當時,覃振的墳墓因時間倉促,尚未修建。新中國建立之後,湖南省人民政府出資將嶽麓山覃振的墳墓修葺,並妥善管理。嶽麓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層巒疊翠,林木蔥鬱,流水潺潺,景色優美。覃振長眠在嶽麓山上,周圍有老友黃興、陳天華、姚宏業、劉道一、焦達峰、禹之謨等人的墓地。如若覃振地下有知,當不會寂寞。

(四)覃振的為人

覃振最大的特點是愛國,富於正義感。比他年輕的國民黨人周一誌稱:“他富於正義感,有愛國心,沒有虛假。”覃振15歲投身革命,就是因為列強瓜分中國,清政府腐敗懦弱,不能捍衛國家主權。他參加辛亥革命,其後推動中國政府改革司法,廢除領事裁判權,支持國共兩黨聯合抗日,這種愛國情懷,終其一生,始終不渝。

覃振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口才好。他有辯才,聲音洪亮能宣傳,“覃振的嘴”是民國初年湖南三寶之一。晚年,他更加風趣,善調侃,嬉笑怒罵,出口成趣。熟悉他的胡耐安在《歡樂歲月覃理鳴》中稱,他的風趣是“格釙可愛的風趣,率真而不矯矜的風趣”。他的第三個特點是熱情豪爽,講究交友之道,對同誌、同鄉、朋友,關切備至,急人所急,解衣推食,惟恐不及。

據稱,在中華革命黨時期,覃振就以喜放言高論而著稱。胡耐安文中這樣形容覃振:“先生早年致力革命,與其鄉人宋遁初(教仁)同馳聲譽,深得總理孫先生稱許;嚐任‘中華革命黨’湖南支部長。幾經艱難險阻,於窮苦流亡中,不變其革命初衷;喜放言高論,慣引俚俗語譬喻辨證,鞭辟入裏,俗不傷雅;凡有先生在座的聚會,必定談笑聲,四溢戶外。”

在北洋政府統治期間,覃振居住在上海,於窮困中仍然談笑風生。“民十五,北伐前,在北洋軍閥權力角逐下的革命低潮時期,滯留在上海的黨人,莫不窮窘萬狀,意誌不堅定的人,難免不窮極斯濫。先生時局促於法租界望誌路小樓一角間,瀟灑倜儻,依然故我。友好相過,必強留飯。當主客周旋之際,傭婦抱衣物由後門走向質肆去,備買菜沽酒的費用;先生還是在談笑風生,充滿人生樂觀的情趣。”

國民黨政府建立五院製以後,覃振備位中樞,仍然樂觀風趣。居正是司法院院長,覃振是副院長。覃振為此與居正開玩笑,稱:“閣下姓名好,應該做大太太,我是副室,是姨太太。”這種善意的調侃俗不傷雅,富於情趣。

覃振做官以後,對革命同誌,熱情不減當年。據稱:“平生既不善經濟之學,官俸是隨手花用;故舊過從,在留飯勸酒喊加菜的當兒,常常由廚子‘解囊’出資。”

晚年,覃振對青年人更為平易熱情。胡耐安當時年紀很輕,據他回憶:“至於接見後進晚輩,於親切寒暄中,脫略形跡之外,一無拘牽,全盤坦率,飲食男女,聲色貨利,盡可盡情談笑。覃理鳴這位革命前輩,在我的懷念中,他實是一個溫存親切,充滿熱情,超脫世俗,別具豐格……”④周一誌也稱:“覃雖然比我們大二十多歲,但同我們當時一批年輕人最合得攏,可謂忘年之交。…他最大的缺點是生活太沒有規律。同盟會時代的人十有八九如此。他同我們坐咖啡館,談國民黨逸事滔滔不絕。”②

覃振講究交友之道,對於早年的革命同誌,尤其感情深厚。

覃振與宋教仁、胡瑛是總角之交,早年並稱桃源三傑。其中,覃振於宋教仁的感情尤其深厚。宋教仁死後,覃振對宋教仁兒子“提攜護持,較自己的子女還要親切”③。胡耐安因此稱覃振與宋教仁是“生死交情”。

宋教仁死後,宋教仁的兒子宋振呂從湖南老家到上海,當時隻有13歲。宋教仁的妻子也陪同到上海照理宋振呂生活。六年之後宋教仁的妻子病死。宋振呂手中掌握著一筆撫恤金,常常和一些人出入花街柳巷,胡亂花錢,有時一連好幾天不回家。覃振到上海後,找到宋振呂,安排他住在自己家中,承擔起管教宋教仁遺嗣的責任。據說宋振呂抓到殺害宋教仁的凶手洪述祖,就是住在覃振家中期間。覃振又資助宋振呂到日本留學。宋振呂留學歸來後,在政府審計部門工作。覃振去歐美各國考察,帶著宋振呂,並安排他在法國留學。宋振呂留法回來,於1936年病死。宋振呂死後,隻留下一個女兒,小名寶寶。宋家族人多人到上海,稱宋振呂沒有兒子,必須過繼宋家的一個男孩。宋振呂的妻子年輕無助,痛哭之餘,找到覃振。覃振出麵,說:“女孩也可以接代。”給宋振呂的女兒寶寶起名宋奇璋,平息了這場風波。抗戰期間,宋振呂的妻子女兒從上海逃難到重慶,也是住在覃振家①。

胡耐安稱覃振也自以為“無愧老友”,“後來宋公子病疽,又一力為之經紀喪事,料理遺族;全始全終,為德能卒,著實是如先生所說,t無愧老友,(指宋逐初先生)”②。

胡瑛晚年境遇不佳。因其投靠袁世凱,參加籌安會,晚節不保,遭人唾棄,加之吸食鴉片,窮苦潦倒,被蔣介石通緝。1933年胡瑛病重,覃振向蔣介石說情,取消通緝,胡瑛才得以到南京就醫。後胡瑛死於南京中央醫院,家中甚至無力支付醫藥費。覃振不但幫助支付醫藥喪葬費,還資助胡瑛的兒女上學。

黃興在湘籍革命黨人中是領軍人物,辛亥革命重要領導人。覃振欽佩黃興,兩人關係密切。黃興曾贈覃振詩日:西風肯結萬山緣,吹破濃雲作冷煙,匹馬徑尋黃葉寺,雨晴稻田早秋天。

黃興去世後,因他在二次革命後與孫中山在組黨問題上曾經有過分歧,一些人對紀念和宣傳黃興不夠重視。覃振卻始終不忘紀念黃興。黃興和妻子徐宗漢在南京辦過一個貧兒教養院,收留因戰爭而無家可歸的兒童。黃興死後,覃振提議改貧兒院為“強兒院”,寓紀念黃興(黃興字克強)及培養強毅精神之意。其提議因徐宗漢不讚成,未果①。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覃振又與張繼提出臨時動議,設立黃興逝世紀念日。據黃興之子黃一歐回憶:“蔣介石統治時期,定每年五月十八日為陳其美逝世紀念日,而先君振與錢實甫無之。一九三四年,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四中全會,選舉林森連任國府主席,通過張繼、覃振臨時動議,定每年十月三十一日為先君紀念日。決議雖然通過了,不過是一紙具文,並未付諸實施。”②

覃振還將紀念辛亥革命元勳蔣翊武視為自己應盡的義務。蔣翊武犧牲後,他的家鄉湖南澧縣建立翊武中學,以資紀念。覃振為翊武中學首任董事長,直至逝世。覃振死後,董事長一職由程潛繼任③。 ,對在其他政黨,甚至政見不同的朋友,覃振都熱情相待。章世釗稱他是“求友每於朋黨外”,李六如稱他義重如山,李銳稱他遵守中國士人古風。對於辛亥革命中的生死之交,他是這樣,對於在共產黨中的朋友也是這樣,對於朋友的親屬,他也盡量關照。易象是他中華革命黨時期的同誌,1920年被趙恒惕殺害。易象的外甥田漢是進步文化人士,1936年因宣傳抗日被國民黨政府逮捕。覃振將田漢保釋出獄,還親自出麵支持他的宣傳工作。田漢組織抗日宣傳演出,他常常去觀看,站腳助威。湖南桃源人蕭汝霖參加過辛亥革命,在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是覃振的朋友。蕭汝霖1926年被唐生智殺害,覃振一直照顧他的女兒蕭友蓮。蕭友蓮嫁給錢實甫(後來,錢實甫成為著名曆史學家),覃振像嫁自己的女兒一樣,不但送東西,還讓長女覃鈺和女婿吳先樹夫婦專程將蕭友蓮送到廣州(當時,錢實甫在廣州做事)舉行婚禮。蕭友蓮和錢實甫結婚後,與覃振關係密切,來來往往,如同家人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