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2(1 / 1)

馬大車自從十八歲上掄起了趕車的鞭子,至今已有三十二年的“車齡”了。他很喜歡論資排輩兒,常對本村外出當工人的親友說:“我的車齡比你的工齡還長哩!”有時候他生了氣,訓斥年輕人,常說:“你有啥資格耍英雄?我過的橋比你走的道兒還長哩!”“我吃的肉比你吃的飯還多哩!”“我喝的酒比你喝的水還多哩!”“我見過的事兒比你聽過的還多哩!”雖然這些話十分誇張,但是出自馬大車之口,本村大多數人卻點頭認可,因為馬大車每天兩趟北京城,確實是見多識廣呀!

馬大車出身於“運菜世家”,這在他來講也是一份光榮。關於“運菜世家”,這裏先提一筆:北京城的近郊區,曆來多種蔬菜。自從成吉思汗建立了元大都以後,經過元、明、清三朝,北京皆為首都。偌大的一個北京城(方圓四十裏,解放後又擴大了一倍多),食用的糧、油、肉,或可由全國支援一些,唯獨這新鮮蔬菜則隻能靠近郊區的菜農來種植了。北京城對蔬菜的需求,不僅數量大,而且品種多,質量高。近郊區擁有幾萬戶“種菜世家”,他們祖祖輩輩種菜,一般都有幾百年的曆史了,掌握了精湛的農藝。既有“種菜世家”,也就有“運菜世家”。就說馬大車家吧,他爹馬駱駝,十五歲就牽駱駝進西直門,夏、秋送菜;冬、春送煤,一直送到五十歲,北京城解放了,膠皮軲轆的大馬車代替了駱駝,兒子頂替了父親。馬駱駝如今是個白眉毛的壽星佬兒了,你若問他這“運菜世家”的曆史,他會說:“自打我記事兒的時節,我爺爺就牽駱駝!”

馬大車自從掄起了八尺長鞭那天起,他就成了本村的一名好漢。農業合作化以前,誰要是能駕馭一輛三套騾馬、膠皮氣軲轆的大車,往返於城鄉之間,那可真是農村裏眾人矚目的佼佼者了。俗話說“鞭子一響,黃金萬兩!車軲轆一轉,香油白麵”呀!就是合作化以後,馬車把式也是“出村有補助,進城下小館兒,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吃香喝辣”的角色呀。這種生活他整整過了三十二個寒暑。“人過四十五,好比出山虎”。馬大車今年五十歲,正值年富力強、閱曆深廣、受人敬重的年紀兒,沒料到“馬辦”派來了個乳臭未退的黃毛丫頭,居然公開逼他下車!而下車,就意味著要他下田!略帶諷刺意味的是這個丫頭片子就住在他的西廂房裏發號施令。難道她搞的這套把戲,能符合安定團結嗎?

馬大車蹩了一肚子氣。他去問過大隊幹部和公社齊書記,先問:“市裏有這麼多汽車嗎?”再問:“社裏有錢買嗎?”最後問:“村裏有汽車司機嗎?”令他失望的是,幹部們都作了肯定的答複。於是馬大車開始獨自喝悶酒了……四兩“二鍋頭”落肚,他由泄氣變成了不服氣。左思右想,“唉,我馬大車這多半輩子,哪兒受過這份兒窩囊氣喲!”

馬大車的脾氣越來越壞了。他在生產隊裏,確實是個人五人六的“大拿”,是社員們公認的“二隊長”。雖然他從來沒有被選進過生產隊的領導班子,但是,社員們哪個不求,誰人敢惹?就連正牌的隊長也得讓他三分哩!這究竟為啥呢?可得從“醋為啥酸,薑為啥辣”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