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皇城文化,我以為濃縮和代表性地體現在建築上。紫禁城把皇城建築的氣派、高貴和雄視一切展示詳盡,已無以複加,達到峰頂。他對外的封閉,對內的繁複迂回,建築格局的厚重,顏色和構圖的華美,所有的優點和弱點,都暴露無遺。帝王的不可替代性就在這裏,其藐視一切的氣度也在這裏。那麼再來看看皇宮城牆之外,來看看民間,又是什麼一種樣子呢?
我選了一個時間,到什刹海附近的恭王府。最初的動因是因為這裏曾經是著名貪官和珅的府宅。和珅“貪”之厚之巨,用那個讓人心驚的數字以足可說明。他的私產是當時清王朝十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不過就一個皇帝寵幸的朝廷重臣而已,為什麼其私人財產已遠遠蓋過皇帝和他的國家?這除了說明個人的貪心無邊無際之外,皇室管理的漏洞也昭然若揭。我是帶著對這個“異人”的巨大好奇去恭王府的,想看看他住的地方是什麼樣子。不想去之後,興趣便轉移到建築的本身。不去則罷,進了這個異乎尋常的府第,仿佛覺得這就是另一個紫禁城。建築的格局和樣式,其華貴與繁複,真是太相似了,隻是尺寸進行縮小罷了,是一個微縮的皇宮。聯想到和珅的為人,他住在這樣的房子裏,再合理不過,不這樣才是怪事。但和珅畢竟隻是朝廷的一名大官,是和皇帝很接近的人,但不是皇帝本身(就算有這夢想也尚未變為現實),所以這微妙的分寸還是不得不把握的,這就決定了它與紫禁城有本質上的區別。尚且莫說內部構造,就是外在的規模就小氣多了,哪能和那個霸氣十足的真正皇宮相比。這就是將相和帝王的區別,既像又不像,仿佛是而本質上不是。建築上的微妙頗有意味。
類似恭王府這樣的房屋建築在北京還有多少,不得而知,但作為皇帝之外的品級人物的住所,這一家應是具有代表性的了。這是皇室建築往外延伸的個案,它介於皇帝和真正的民間之間。真正的民間又更遠了,那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味道。
四合院是北京的另一個符號。我常駐的地方在北京東城,所幸這是北京的老城,所謂老北京,特別是建築應在這裏尋覓到蹤跡。剛開始,我很奇怪北京的胡同,那些狹窄的胡同為何蛛網般密布於這個城市?後來,當我看到有那麼多的四合院之後,我的疑問找到了答案。這要先說到北京的地勢特點。北京位於曠闊的平原之上,築城適合方塊式布局。辟街可以橫平豎直,修房可以方方正正。這樣的城市布設讓你難分上下左右,所以在北京,說方位都不說前後左右,而是說東南西北。再來說那些胡同的形成,除了遵循平原房屋布局的規律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有那麼多的四合院。無數的四合院落座之後,院落的間隙和空白,自然形成了網格一樣分布的胡同了。
有一次,我幾乎是悄無聲息地潛進了燈市口西大街的一個胡同,叫富強胡同。胡同一眼望不到頭,兩旁是並不富麗的樓房,但有蔥鬱的大樹,有人不停地進出,間有車輛出入,真感歎它們在這樣狹窄的巷子裏,居然出入還這麼自如。走著走著,就看見牆上某地標有“四合院”字樣,還有文字標明。文物保護單位。我就順著大門進去,院子出奇的靜。越往裏走,越感覺神秘和幽深,別有洞天。這裏有房有院壩,有樹有花草,有正房還有廂房,院裏套院,與外麵城市的喧囂完全隔絕,自成一片開闊而靜適的天地。那一瞬間,我忘記了還是在城市中,醒悟過來,才明白這隻是城市中的一片小小的角落。在院裏徘徊良久,總感覺有點麵熟,有某一個東西的影子。終於明白,這影子來自於紫禁城。才發現那皇宮也是四合院呢,隻不過那是更龐大的四合院,是無數既自成單元又有機相連的四合院的集群罷了。我在民間的四合院裏找到了皇宮文化的另一種光影的觀照。
聯想起到過的天壇、雍和宮、頤和園、國子監等地,無論是祭壇,還是廟宇;是行宮,還是書院。細細地觀察一下那些建築的格局,看看那些廊、柱、簷、廳、門,那些石雕、那些圖案、那些色彩,何處不籠罩著皇宮的影子?在不同之中大有相似、相同之處。
曆史總是在不斷地延續,千年古都積澱下來的精氣神始終盤踞在這個城市。現在的北京,顯然已不是過往的那個帝都了,現代氣息、國際風味已相當濃鬱。從某種程度上說,和曆史上的帝都相比,已脫胎換骨,但北京的根在哪裏?這是不言而喻的。現代蘊涵著曆史,時尚的北京城總是散發出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皇家氣息,那樣清晰,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