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 Luogeng
(1910-1985)
數學是科學的大門和鑰匙。
——羅吉爾·培根
中國近代數學能超越西方或與之並駕齊驅的主要有三個……一個是陳省身教授在示性類方麵的工作;一個是華羅庚在多複變函數方麵的工作;一個是馮康在有限元計算方麵的工作。
——丘成桐
誕生於落後而又動亂不斷的舊中國,地處閉塞的小縣城,一個家境清寒,隻有初中學業,腿有殘疾的青年,最後成為蜚聲中外的大數學家。這一傳奇式的故事在現實中怎麼會成為可能?他,絕頂聰明,這毫無疑問;他,異常勤奮,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僅靠這兩點顯然不夠。在科學史上,實在有太多不幸的事例,一項優秀的成果因為種種原因得不到承認,以致被湮沒。如果這位青年遇到的師長隻在乎自己,不關心別人,講究論資排輩,又妒賢嫉能,那麼他的結局將會完全不同。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既要有識才的眼光,更要有廣納賢才的胸懷。正如韓愈在《師說》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最後還要有不怕遭受傳統勢力打擊非難的勇氣。王維克提拔華羅庚到金壇初中上課,就遭到地方士紳的責難。熊慶來把隻有初中文憑的華羅庚招到清華大學當助理員;葉企孫最後拍板,聘華羅庚為堂堂清華大學助教並教授微積分;以及吳有訓、楊武之聘華羅庚為西南聯大的教授,他們無不頂住了來自各方麵的巨大壓力。他們識才愛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遴選人才,再好不過地體現了清華大學“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的校訓。因此,在仰望大數學家華羅庚——中國數學史上這座豐碑的時候,人們也深切緬懷本文提到的和沒有提到的,構成中華民族脊梁的優秀的中國知識分子。
20世紀初,辛亥革命的前夕。
金壇,一個僻靜的江南小縣城,位於常州市正西約50公裏。清盈的丹金漕河靜靜地從中穿過,流向湖光瀲灩的洮湖。沿岸是一排低矮陳舊的瓦房和茅屋。河上有一座叫清河橋的拱橋。橋東共有5家小店,居中的“乾生泰”是一家蠶絲、棉花的代銷店,兼賣一些像香煙、火柴、蠟燭和棉線一類的日用雜貨。店主叫華瑞棟,號祥發,人稱華老祥,為人精明能幹。
1910年11月12日,秋高氣爽,豔陽高照。喜鵲在枝頭嘰嘰喳喳地叫,華家上下喜氣洋洋。這一天是華老祥的40歲生日;更讓他驚喜的是,妻子今天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一直在為至今還沒有兒子感到煩惱的華老祥,心裏真有說不出的高興。為了保佑老來得子長命百歲,華老祥說:“放進籮筐避邪,同根百歲,就叫籮根吧!”籮字去掉竹字頭是羅,根與庚同音,那年又恰是庚戌年,於是華羅庚由此得名。家裏和鄉裏人都親昵地叫他“羅羅”。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和高斯3歲時險些被大水衝走相似,華羅庚3歲時也遇到過一次意外。那一天,媽媽抱著他坐一輛人力車去丹陽的外婆家。途經一座橋,拉車人不小心把車弄翻了,母子倆掉進了河裏,急得媽媽直喊救命。幸好一個浪頭將他們衝到河邊,幸免於難。
學校和恩師
華羅庚7歲開始到金壇仁劬小學上學。因為貪玩,成績不好,沒有拿到畢業證書,隻拿到一張修業證書。
1922年,華羅庚念完小學的時候,金壇還沒有一所初級中學。說來也巧,那年金壇縣立第一高小校長韓大受,賣掉家裏僅有的幾十畝田產,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在金壇夫子廟內創辦了金壇縣立初級中學,簡稱金壇初中。這樣,華羅庚幸運地成了金壇初中第一屆學生。這一屆一共收了8個學生。3年後畢業時還剩下6個學生,華羅庚名列第二。
韓大受要求學生不僅讀好書,還要做好人。當他得知華羅庚的家境困難,就免去華羅庚的學費。剛進入初中,華羅庚的童心未泯,仍十分貪玩,第一學期的數學不及格。韓大受沒有厲聲責罵,而是耐心教育,要華羅庚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並告訴他自己的做人原則:“做人要正,待人要誠,學習要勤,工作要實,生活要儉,做一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國家的人。”華羅庚沒有辜負韓大受的諄諄教導和殷切期望。從初一下學期開始,華羅庚發憤用功,成績突飛猛進。
在華羅庚通向成功的漫長道路上,數學老師李月波功不可沒。華羅庚深懷感激之情談到自己的恩師:“月波老師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是他引導和培養了我對數學的興趣,是他為我在初中三年打好了數學基礎,使我以後得以自學數學,並成為我一生為之追求和奮鬥的目標。”
在金壇初中,真正賞識華羅庚的是王維克。他發現華羅庚做的數學習題,雖然塗塗改改寫得很不工整,但是他解題不滿足於已知的方法,往往獨辟蹊徑,對它們加以改進和簡化,是個很有頭腦、有培養前途的孩子。他借書給華羅庚,鼓勵他好好學習,還告訴他做人和做學問的道理:
“做學問就好比挖井,隻有認定目標,挖到深處,才能滲出清清的泉水。如果漫無目標地東挖一鍬,西挖一鍬,是挖不出水的。做學問也是如此,朝三暮四、見異思遷的人是難有作為的。”
聽了王維克的教誨,更堅定了華羅庚集中精力刻苦鑽研數學的誌向。
發奮自學
1925年,華羅庚初中畢業,他人生道路上麵臨一次選擇。最理想的當然是到省城念高中,可是家庭的經濟情況不容許。聽一個親戚說,上海有一所中華職業學校,初中畢業即可報考,家境困難的還可免學費。華老祥考慮再三,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於是,經過考試,華羅庚進了這所學校的商科。
在上海期間,華羅庚第一次表現出他過人的天賦:他獲得了上海市珠算比賽第一名,也可以說他是中國第一屆數學競賽的冠軍。雖說華羅庚在家裏幫著料理小店時也會打算盤,但是這次來參加比賽的都是整天跟算盤打交道的銀行職員和錢莊夥計中的佼佼者。華羅庚能在高手如林的珠算比賽中脫穎而出,靠的不是更熟練的手法而是聰明機智。他在對傳統的珠算方法仔細分析後發現,最花時間的乘除法還有改進的餘地。最後,憑著智慧,再加上他擅長的心算,勝過了精通熟練的眾多珠算高手。
可惜,珠算比賽的勝利沒有給華羅庚帶來喜悅。家裏來信說,因為要幫侄子侄女,盡管隻差最後一學期了,他的50元生活費無法如數寄來了,除非他自己能夠找個工作來彌補。無奈當時在上海要找工作很不容易,即使是珠算冠軍也無濟於事。於是,華羅庚在上海學習一年後,終於因籌不到錢,無法繼續學業,隻得抱憾回家。
困難和挫折並沒有把華羅庚壓倒。這時,他對數學已產生濃厚興趣,也知道用功讀書了。他要照王維克教導的那樣,一鍬一鍬地往下挖,一直到清泉汩汩流出!隻可惜他手頭上隻有屈指可數的三本書,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和一本薄薄50頁的《微積分》,其中不少還是從王維克那裏借來摘抄的。為了彌補不足,他把零花錢積攢起來,每月去購買《學藝》和《科學》兩本雜誌。白天,華羅庚在店裏幫父親打算盤、記賬,有時候還要站櫃台。一有空,他就埋頭看書、做習題,思考問題。橋西有家豆腐店,天沒亮主人就要起來磨豆腐。他發現華羅庚這時候已經點著油燈在看書了。豆腐店旁邊是“晉康布店”。布店的夥計都是起早貪黑地幹活。但是有一件事他們印象深刻。那就是對麵“乾生泰”的華羅庚總是比他們起得更早,睡得更晚。隻見他每天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裏,不是在看書就是在寫些什麼,好像是個從來不睡覺的“木頭人”。天熱的時候,蚊子嗡嗡地叫,屋子裏悶熱難忍。即使這樣,華羅庚仍難得和大家一起到外麵乘涼。冬天他把硯台放在腳爐上,免得墨水結冰,看書做題也不會手腳凍僵。為了省錢買紙,店裏包棉花的紙都寫滿了他做題的字跡。鄉裏有誰見過不管嚴冬酷暑,沒日沒夜,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裏看書用功的人呢?怪不得有人在背地裏說,華老祥的兒子是個“呆子”。有時候因為沉迷於問題的思考而怠慢了顧客,母親總是苦口婆心地勸他,我們不是書香門第的斯文人,你還是認命吧;省些燈油,顧顧吃飯的事才好。華老祥就沒有這樣的好脾氣,他罵華羅庚念書念“呆”了。氣憤的時候,甚至把華羅庚的一大堆草稿拿來撕掉,扔到街上。這時候,華羅庚總是拚命護住草稿紙,不讓父親搶走。
據說有兩件事使華老祥從此不再幹預兒子的學習了。
一次是發生在收蠶絲的大忙季節。“乾生泰”白天收購,晚上結賬。有一天晚上,管賬的算來算去少了1000元。這可不是個小數目。要是真的少了1000元錢,把整個“乾生泰”都搭進去也不夠啊。平時精明能幹的華老祥一時也急得沒了主意。華羅庚知道後不慌不忙地說:“我來幫你們算算吧!”華老祥當然不相信兒子真有這麼大的本事。不過“死馬當活馬醫”,還是抱著一線希望把賬本交給了華羅庚。不一會兒,結果出來了。賬是對的,是管賬先生算錯了。這件事使華老祥對兒子刮目相看了。
另一件事是,華老祥有一次在茶館喝茶,不料有一顆牙齒突然掉了。“牙齒”在南方與“兒子”諧音。迷信的華老祥擔心,會不會兒子小命要保不住啦?這件事促使華老祥要兒子早日完婚,以便為華家傳宗接代。
1927年,華羅庚結婚了。妻子吳筱元清秀端莊、通情達理,是賢妻良母型的女子。結婚後華羅庚長年在外奔波操勞,而且至少有20年家庭經濟窘困。吳筱元含辛茹苦、無怨無悔,把一生奉獻給了丈夫和子女,備受人們的尊敬。在他們的教育下,他們的6個子女,個個知書達理,很有教養。
大病致殘
1929年,王維克返回故鄉就任金壇初中校長。看到華羅庚自學不輟,各方麵大有進步,就把他招到學校做會計兼庶務,也就是說,除了會計,打鈴、衝開水、打掃衛生等一切雜務都在內,每月工資18元大洋。這對於已有妻小卻苦無工作的華羅庚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華羅庚一邊工作一邊繼續刻苦鑽研,還把自己的心得向上海的《科學》雜誌投稿。功夫不負有心人。1929年12月,華羅庚的第一篇論文《Sturm氏定理的研究》在14卷14期《科學》上發表。這一成功使華羅庚看到了一絲曙光,給了他巨大的信心和力量。家裏人不用說也是欣喜異常。華羅庚拿了雜誌給王維克看。看到自己的學生通過自學能有今天的成功,自然十分高興。他勉勵華羅庚要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成績。他自己是學數理的,知道華羅庚已有一定的基礎。他打算讓華羅庚來教下學期初一補習班的數學課。
但是王維克的計劃還沒有付諸實施,一場災難降臨到了金壇和華羅庚的身上。全縣爆發了一場瘟疫,可能是傷寒。華羅庚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得病,一直發高燒,昏迷不醒。服了三個月的藥,絲毫不見好轉。醫生感到已無藥可施,“他想吃什麼,就給他吃點什麼吧!”醫生說完就走了。但華家當然不願輕易放棄。在吳筱元的精心照料下,按原來的藥方繼續給他服藥。奇跡終於出現。到第二年端午,華羅庚痊愈了!隻可惜因為臥床將近半年,臥床期間沒有經常給他翻身,以致造成左大腿肌肉壞死而殘疾了。這給本已窘困的生活更增加了困難。
幸好王維克不改初衷,初一補習班的數學課仍然決定由華羅庚來上。不料,這招致當地一班士紳的不滿。王維克與這些士紳本來就有些矛盾,現在,他們似乎又撈到了一根稻草。他們聯名羅織了十大罪名向教育局告了王維克一狀,其中一條就是“任用不合格的教員華羅庚”。他們的惡狀雖然沒有告贏,但心高氣傲的王維克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好在繼任王維克的是韓大受。華羅庚教了一個月的數學是不能再教了,但是會計工作還是由他來做。左腿殘了,書不能教了,但飯碗總算保住了。而且《科學》還發表了自己的文章,這樣看起來前景還不是一片漆黑。他要加倍地努力,決不向命運屈服。他堅信“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峰回路轉
1926年,上海《學藝》雜誌7卷10期發表了一篇蘇家駒的論文《代數的五次方程之解法》(以下簡稱“蘇文”)引起人們的一片驚訝。我們知道,二次、三次以至四次代數方程的解可以由其係數的四則及根式運算來表示。但是對於五次代數方程,阿貝爾早在100多年前就證明了,它是不可解的。現在“蘇文”聲稱已找到五次代數方程由其係數的四則與根式運算表示出來的方法,顯然與阿貝爾理論相矛盾。
實際上蘇家駒是知道阿貝爾理論的。然而他“終不信其絕對不能解”!當時華羅庚正在中華職業學校念書,沒有看出“蘇文”的破綻。他甚至仿照“蘇文”的思路得到“代數的六次方程之解法”。但是華羅庚畢竟不是蘇家駒。他意識到這不是做學問的正確道路。於是,他仔細研讀阿貝爾理論和伽羅華理論,“見其條例精嚴,無懈可擊”,再回過頭來檢查“蘇文”,終於發現“蘇文”中一個十二階行列式的計算有錯誤。
1930年12月出版的《科學》15卷2期上,華羅庚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以下簡稱“華文”)發表了。清華大學算學係主任熊慶來對“蘇文”早有看法,不過也沒有打算為這麼一個小問題去寫文章反駁。現在看到“華文”,特別對“華文”在《序言》中實事求是地寫出了自己從仿“蘇文”到找出“蘇文”的破綻的過程十分讚賞。不過,他頗為納悶。華羅庚,中國數學界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啊。這是“何方神仙”呢?說來也巧,辦公室的教員唐培經也是金壇人,聽說過華羅庚這個人。熊慶來請唐培經去了解情況。唐培經一口答應。當熊慶來、楊武之得知華羅庚家境頗為困難隻是一個初中畢業生,靠刻苦自學,數學已經鑽研得很深,頗感意外,更覺難能可貴。於是征得理學院院長葉企孫同意,聘華羅庚來清華工作。華羅庚的個人命運從此掀開嶄新的一頁。
遊龍歸海
熊慶來嫌寫信太慢,要唐培經拍電報給華羅庚,並到車站去接。1931年8月華羅庚來到清華園。華羅庚一到清華,熊慶來立即接待了他。看到他雖然腿有殘疾,身體羸弱,麵有菜色,但是才思敏捷,應對自如,心中暗忖:“此青年他日將為異軍突起之科學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