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家世不明的詩仙(3 / 3)

李客想盡一切辦法使族中子弟多讀詩書,以期今後能更深入地學習中原文化,可是他的努力並沒有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令李客百思不解的是:與諸子百家、經史子集和古聖先賢相比,子侄們更喜歡武藝,無論他如何地督促,都改變不了他們對騎射和嬉遊的熱衷,更令他不安的是,子侄們也和當地的胡人一樣,開始粗聲粗氣地說話,大口大口地飲食……這些和胡人相同的生活習慣令李客寢食難安。最後,李客堅決提議,要帶著他的族人一起返回中原。他認為家中子侄的這些變化完全是環境使然,他們生活在胡地,若要求他們不被胡化似乎是無法達成了,於是返回中原的念頭無時無刻不在他腦中縈繞。

唯一讓李客感到欣慰的是,雖然他的兒子李白也對胡人粗獷的生活感興趣,但他對書本也有著極高的領悟力,他漸漸地發現了兒子的聰穎和不知不覺間顯露的資質。

大唐子弟的啟蒙書籍大都是孔、孟等儒家學術,但是李客傾心於道家,且其教席也大都是道教中人,在這種環境下,李白5歲即能背誦“六甲”,而且他還寫作一些詩文,常常引得賓客的讚賞。

一日清晨,李客與數位賓客在大廳商議要事,李白下了早課來到廳堂向父親及諸位叔伯請安。

“爹!昨夜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我在書房裏溫習功課,這時您進來了,出了一道題目給我,要我作一首詩,於是我就展紙研磨,在我正要寫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你來猜猜發生了什麼?”

“好孩子,你不說爹爹怎麼會知道呢。”

“爹!當我正要落筆寫字的時候,發現我的筆頭上的狼毫竟然生出了一朵美麗的花。爹爹,你說神不神奇!”李白開心地說道。

“筆頭上生花?確是很奇怪的事!”李客帶著微笑沉吟著。

這時,席間的一位門客說道:“我看小少爺一臉靈氣,將來必定是棟梁之才,他昨夜所夢妙筆生花應是一個好兆頭啊。”這位門客說完,其他賓客也都頻頻點頭,認為所夢定是祥瑞之兆。

“小犬資質平平,在下並不求他揚名立萬,隻要日後不是胸無點墨,能做個通達事理的有識之士就好了,這還得有勞各位多多地教導啊!”李客謙虛地回應著眾人的讚美,但還是難掩心中的喜悅之情。

李白旺盛的生命力從小就顯露無遺,在他隻有六七歲的時候,身體已經壯得像個十來歲的孩童,他說話聲音洪亮,對周圍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他興趣廣泛,舉凡書法、騎射、器樂、棋藝等,樣樣都有涉獵,隻要他想弄懂的事情,沒有不被攻克的。隨著心智的增長,他閱讀的範圍也更加廣泛。李白10歲時學習《詩》《書》及諸子百家,書中的字句他都能深入理解,甚至還過目不忘。

兒子的特殊與不凡早已被李客深深察覺,他相信兒子一定是當世難得的才俊,他把李白視為家中的瑰寶,隻要一有閑暇,即親自教他詩書文章,為他講解個中義理,剖析精要之處,並責令李白一一記誦。

李白似乎並不以此為苦,他有著驚人的記憶力,隻要稍用心思便能熟記常人以為難懂的文章,而這往往又能換得父親的誇讚和獎勵,何樂而不為呢!父親的循循善誘和殷殷教誨使李白童年時期在辭賦方麵紮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對他日後在詩文上的成就有著很大的影響和幫助。

雖然李白的天賦資質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但在胡地,人們並不認為這有什麼了不起,他們是以孔武有力、騎射過人、身捷體健等作為尊重一個人的標準,所以大多數胡人並未向他投去讚羨的目光。在家族中,他的才華倒是受到了不少優待,父親常會在家人麵前讚賞他,要家中的小輩以他為榜樣,叔伯輩們常以他為模範,教育家中的子女要向李白學習。即使他在生活細節上有些小過失,父親也特別寬容,親朋好友都對他另眼看待。有賓客造訪李家時,李客總要召喚他出來給大家瞧瞧,並會出些難題來考考他,而李白沒有一次令父親在眾人麵前失望,每次看到父親因為自己展露的才華而在親友麵前得意地放聲大笑,他都很為自己感到驕傲。

李白在很小的時候就常聽父親為他講起他的出生是如何的傳奇,加上他自知資質過人,又受到了如此多的讚譽,李白小小年紀便已一身傲氣了。他也自認自己是個天才,是人中龍鳳,他相信自己必能不辱父親的訓誡,揚名立萬,光耀門楣。

也許當時的李白還不太清楚何為揚名立萬,如何光耀門楣,他隻知道自己將來是要做大事的,但究竟是什麼樣的“大事”,他自己也不清楚。但是他知道,隻要事事強於他人、優於他人,便有機會出人頭地。對於一個年幼的孩童來說,這些思想實在是一份很沉重的負擔,但這個重擔對於一個像他這樣的天才而言,似乎也是應該的、必要的。有著這股自我認知、自我肯定的力量來砥礪他、鞭策他,他才能完全地發揮出他的才能,這樣才不負上天對他的恩賜。

但李白早熟的心思常令他思索很多問題,他時常自問:飽讀詩書、博曉義理,這些就是大事了嗎?即能成就所謂的大事業了嗎?

這一時期的李白不僅滿腹詩書,還很擅長騎射,他喜歡在落日餘暉中獨自馳騁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在李白看來,迎風追趕落日是種美妙的享受,他可以放下一切煩惱和疑問自由地在天地間飛馳。

一日傍晚時分,他又跟往常一樣迎風縱馬奔馳,之後,他跳下馬來,四肢伸展地躺在青草地上,仰望著被夕陽染紅的天邊,嗅著混雜著泥土的淡淡青草味,在蒼茫的天地間,李白心靈深處忽然一陣激蕩,他想到在整個宇宙之中,人隻不過是一粒微塵,終必為時空所吞沒。生命也是如此地短促,如此地卑微,而大部分的人們卻還在這世間作無謂地追逐和浪費,這是多麼可悲的的一件事啊!他不願做個浪費生命、虛擲光陰的凡人,他希望像《莊子》中的那隻鵬鳥一樣,“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也許所謂的出人頭地、建功立業,就是做隻鵬鳥的感覺吧!

這麼想著,想著,不覺天色已漸昏暗,李白起身一躍上馬,又再回首看一眼這一望無際的原野,他默默地向原野道了聲晚安,便拉緊韁繩奔馳回家。此時離去的李白與剛剛來時的那個李白,心態已經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