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水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我國水產品加工曆史悠久,加工方式多樣,一般可分為傳統加工和現代加工兩大類。傳統加工主要指醃製、幹製、熏製、糟製和發酵等,現代加工主要指以魚糜製品加工、即食紫菜加工、烤鰻加工、灌裝和軟包裝加工、新型幹製品加工和冷凍製品為代表的水產品加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先進生產設備和加工技術的引進,我國的水產品加工能力、加工產品種類和產量、加工技術及裝備等方麵發展很快,目前水產品加工業已發展成為以冷凍冷藏水產品為主,魚糜製品、調味休閑食品、幹製品、海藻食品以及海洋藥物等多個門類為輔的較為完善的水產品加工體係。
1.水產品加工能力和產量顯著增加。
從加工能力來看,《中國漁業年鑒(2013年)》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有水產品加工企業9774家,比2012年的9706家淨增68家,增長0.7%;年水產品加工能力達2745.3萬t,比2012年增加107.3萬t,增長4.07%。從加工程度來看,2012年,全國水產品總量5907.68萬t,加工總量1633.2萬t,占水產總量的27.65%,2013年水產總量6172萬t,水產品加工量1954萬t,占水產總量的31.66%,加工程度比2012年提高34.01%。從加工技術和設備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經過我國科技人員的努力,一大批新產品、新設備被開發出來,同時引進了大量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不僅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而且提高了產品質量和效率,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安全。
2.水產品加工的區域優勢初步形成,水產品加工空間布局日趨合理。
《中國漁業年鑒(2013年)》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水產品加工企業2750家。其中,山東675家、福建409家、遼寧385家、浙江367家、江蘇309家、湖北132家、廣東128家、安徽62家、廣西57家、湖南50家、江西43家、海南44家、河北22家、內蒙古17家、河南11家、吉林11家、雲南9家、上海5家、四川4家、新疆4家、重慶3家、青海1家、寧夏1家、北京1家。從空間分布來看,水產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浙江、山東、福建、遼寧、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的格局沒有變化,但內陸的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河南、雲南等省的水產品加工企業也獲得了較快發展。
3.水產品加工原料種類結構發生較大變化。
魚類、蝦類、貝類、中上層魚類和藻類加工工業體係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雖然冷凍水產品的產量仍占水產品加工總量的60%左右,但魚糜和魚糜製品、幹醃製品、罐製品的比重已大幅上升,尤其是烤鰻、紫菜、魷魚絲、冷凍小包裝產品、海藻類等方便食品被大規模開發推廣,不僅品種繁多,而且質量也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
4.水產加工品質量不斷提高。
近年來水產品質量管理工作得到充分重視,水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係逐漸成形。水產品質量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健全並參照國際慣例,開始實行水產品質量認證、產品抽查製度和個別產品的許可製度,明顯地促進了某些水產品的質量改善。水產加工企業普遍樹立了“以質取勝”的意識,製定了科學的產品質量、衛生標準,采用GMP和SSOP操作規程。有的外向型加工企業,在加工生產中實施了危害性分析與關鍵控製點(HACCP)規範,確保了產品的衛生與安全。
5.水產品貿易不斷擴大,成為第一大宗出口農產品。
近年來,我國水產品貿易取得了重大突破。自2002年水產品出口總額超過泰國以來,已連續7年位居首位。據海關統計,2013年我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812.9萬t,總額289億美元,2012年我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為792.5萬t,總額269.8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58%和7.12%。
6.水產品加工技術取得一定進展。
近幾年,酶技術在水產品加工中得到了很大發展。酶技術用於水產品的組織降解,如去皮、脫鱗、脫卵膜中,其反應溫和,不需使用強機械力和強酸強堿,可以更好地保存水產品組織的原有性狀。海洋水產品如貝類、魚類等都可以用酶法替代傳統的機械法和化學法脫除皮等不需要的組織,減少對肌肉組織的傷害,提高了產品收率。酶技術還可用於水產品的脫腥、脫苦、去異味。水產品腥味的成分較複雜,有胺類、揮發性酸、烯醛等十多類物質,這些腥氣特征化合物的前體物質主要是堿性氨基酸。利用微生物或酶催化腥味物質代謝轉變成無腥味、無害的物質,從而達到去除腥味的效果。利用酶技術生產生物活性物質或功能性食品成分,利用各種專一性強的脂肪水解酶處理水產品,可以起到富集EPA和DHA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