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血壓心理療法(1 / 2)

心理和其他療法可以解決高血壓患者存在的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和諧的治療環境,使他們有一個平和、健康的心境,從而使病情得到更好的控製。

情緒與血壓息息相關

人在情緒激動時,在大腦皮質的影響下,可興奮延髓的心加速中樞和縮血管中樞,使交感、腎上腺係統的活動明顯增強,此時,不僅普遍的交感神經末梢所釋放的去甲腎上腺素增多,由腎上腺髓質分泌入血液的腎上腺素量也大大增加。在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方麵,心髒收縮加強、加快,心輸出量增多;另一方麵,身體大部分區域的小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大。由於心輸出量增多和外周阻力加大,於是血壓升高。稍安靜後一方麵來自大腦皮質的神經衝動減少,交感腎上腺係統的活動減弱,使血壓有所下降;另一方麵,當血壓升高時,還可通過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反射,使血壓恢複。

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具有感受血壓變化的壓力感受器。正常血壓波動,對這些壓力感受器即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神經衝動分別沿主動脈神經和竇神經傳入延髓,調整心血管運動中樞的緊張性,以保持動脈血壓的相對恒定。當動脈血壓升高時,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所受到的神經衝動增強,傳入延髓中樞的衝動增多,使心抑製神經中樞的緊張性增高,心加速中樞和縮血管中樞的緊張性降低,由心交感神經和交感縮血管神經傳出的衝動減弱,由心迷走神經傳出的衝動增多,結果心跳變慢,心輸出量減少,外周阻力減小,血壓恢複正常。

心理療法的原理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健康的定義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明確指出健康不僅僅是軀體的健康,更包括心理的健康。根據WHO公布的量健康的具體標準,例如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等,足以見其對心理健康的重視。

然而現代人的心理問題卻是不容樂觀的,時時見諸報刊登的自殺事件多源於脆弱的、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從小處說,不健康的心理不僅能影響人的生活質量,甚至引發人身體的各種疾病。研究人士認為,現代人的疾病80%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現實生活中健康的普通人在日常交際中還會時常有心緒不良的情況。

心理治療就是利用語言、表情、姿勢、態度和行為,影響或改變患者的感受、認識、情感、態度和行為,減輕或消除使患者痛苦的各種情緒、行為以及軀體症狀,以達到恢複健康的目的。心理因素是心身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凡是主、客觀不適應或個人的願望、要求等受到阻抑而引起的心理矛盾和衝突,都可能成為致病因素。但這些心理因素能否致病,一方麵取決於這些刺激的敏感的強度、頻度和時限,另一方麵取決於人體對該刺激的敏感性和耐受度。

專家提示

心理行為治療

高血壓的心理療法,也稱心理行為治療,是指醫務人員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語言、表情、舉止行為並結合其他特殊的手段來改變高血壓患者的認知活動、情緒障礙和異常行為。

對於高血壓這種疾病,過去的醫學界主要強調藥物治療,但藥物治療有它的缺憾之處,如一方麵不能有效地阻止或延緩高血壓的病理進程,且高血壓控製率也不夠滿意;另一方麵是大部分抗高血壓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使許多患者不願意或不能堅持藥物治療。如果你恰好是這兩種情況之一,那麼建議你試試心理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