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醫生指出,有精神抑鬱或悲觀性格的高血壓患者,不適宜服用含利血平的複方降壓片、新降片等降壓藥物,這類患者可選用含可樂寧的珍菊降壓片、常藥降壓片或複方羅布麻等藥物。如果出現相關的抑鬱症狀,應及時停藥並在醫生指導下更換藥物。
學會製怒,提高自控能力
很多影視作品中有這樣的描寫,或者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某人因為什麼事情大發雷霆,情緒激動,麵紅耳赤,突然兩眼一翻,或口吐白沫,身子向後一仰,什麼也不知道了。
這種情況往往是情緒波動引起血壓突然升高,突發腦血管意外造成的。其罪魁禍首就是波動的情緒。情緒不穩定對人的健康非常有害,而對於患高血壓的人來說,波動的情緒則會帶來致命的後果。
有經驗的醫師通常一眼就能看出來某個人是否有高血壓。為什麼呢?惡劣的情緒會引發血壓的升高,隨著年齡的增大會導致高血壓疾病的發生。而高血壓本身又會使患者情緒不穩,急躁易怒,加重病情,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種反反複複中會帶來高血壓患者“特殊”的容貌。有經驗的醫師通過望診就會判斷得八九不離十。因此,要想控製高血壓病情,就要首先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逐漸調節、平心態,徹底切斷這個惡性循環。
但也許有人都會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生就的脾氣長就的肉,改換個好脾氣太難了!的確很難,但並不是絕對不可以改的。
首先,要學會製怒。這就需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盛怒的一刻,就要暴跳如雷的節骨眼上,能否閃現出自己的清醒意識,突然扭轉局麵,讓烈焰熄於星火之中。這就如同佛家講的“好壞出自一念”。
當我們為某件事情怒氣滿胸的時候,其實不就是太執著這件事情嗎?而說到底,執著的無非是名,無非是利,無非是情,為了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傷害了最寶貴的健康,不是太得不償失了嗎?
其實這個道理許多人都明白,但就是在實際中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不想做,不想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如果真有決心改正自己暴躁的脾氣,是完全有能力在發怒的時候去轉念、去製怒的。
一旦轉念一想,一旦製怒了,這就是很大的進步,然後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學會用平穩的心態去麵對。逐漸地你就會發現自己發怒的次數越來越少,自己的心態在逐漸平和,脾氣也就變得越來越好了。
高血壓患者應遠離的心理問題
高血壓患者保持心境平和、情緒樂觀十分重要,良好的情緒能使血壓穩定,有利於高血壓的恢複。以下幾種方法可幫助高血壓患者保持情緒穩定。
克服緊張情緒
人在緊張、憂愁、憤怒、悲傷、驚慌、恐懼、激動、痛苦、嫉妒的時候,可出現心慌、氣急和血壓升高,甚至導致腦血管痙攣或破裂、中風致死。尤其是高血壓患者的情緒變化,常常會導致血壓不同程度地波動,而做一些業餘的手工操作,如縫紉、編織、木工、雕刻等,可以使腦力有歇息的機會;練字、繪畫,可使情緒穩定,精神完全進入一個寧靜的境界。
另外,當心情不佳、緊張焦慮時,可以換一個環境,去郊外、公園、河邊、山頂欣賞一下大自然的美景,轉移注意力,達到精神鬆弛的目的。遇到不滿意的人和事,要進行“冷處理”,避免正麵衝突,遇事要想得開,切忌生悶氣或發脾氣。還應培養多種興趣,多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及娛樂和運動,做到笑口常開,樂觀輕鬆。
避免心理負擔過重
部分高血壓患者發現血壓增高後,思想負擔很重,情緒極不穩定,終日憂心忡忡,結果使血壓增高,病情加重。有的患者出現消極沮喪、失去信心等不良心理,覺得自己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成為“包袱”,不願按時服藥,不肯在食療、體療等方麵進行配合。
也有的患者因降壓治療一時不理想,對治療失去信心,變得焦躁不安,怨天尤人。雖然高血壓的治療目前尚缺乏治本的方法,需要長期作戰,但若能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避免增加心理負擔,改變生活方式,進行自我安慰,病情是可以控製的,並發症也是可以減少的。
糾正猜疑心理
一些患者一旦確診高血壓之後,便把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稍有不適便神經過敏,猜疑血壓是否上升了,是否發生並發症了,終日憂心忡忡。有的患者看了一些有關高血壓的科普讀物,或報紙雜誌上的科普文章,便把自己的個別症狀及身體不適進行“對號入座”,懷疑自己疾病加重,或百病纏身,對醫生的解釋總是聽不進去,有時總是希望醫生說自己病情嚴重,有點頭暈、頭痛,便懷疑是否有中風的危險,有點肢體麻木便斷定是腦中風先兆。這種心態對治療極為不宜,應糾正這種猜疑,坦然應對自己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