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開埠後的華洋共居與城市發展(3 / 3)

5 華洋雜居與上海城市發展

1865年12月31日,據統計,公共租界有人居住的住房計6454幢,無人居住的計2267幢,合計8721幢。時至1866年2月,英租界外僑房屋有人住者250幢,無人住者19幢;華人房屋有人住者6454幢,無人住者2252幢。美租界情況與之相類,外僑住房有人住者69幢,無人住者24幢,華人住房有人住者2012幢,無人住者1253幢。由此可見,因太平軍戰亂引起的短暫房荒已徹底消失。

1867年,房屋出租率雖有所提高,但租金仍有下降的趨勢。為了不讓房屋空閑,業主們寧願接受低廉的租金。1870年左右,由於木板簡屋的建築材料易燃,租界當局對之加以取締和限製,已建成的一些其他類型的簡屋,為了防火也要拆除。

當然,拆除簡屋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在1865-1880年近15年的時間裏,隨著瘋狂投機時代的結束,上海人口增長緩慢,有時甚至出現負增長。[9]在這一時期,簡易的木板住屋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幾乎同時,隨著公共租界內馬路的建成,租界內居住區與華人居住區也初步形成。

當然,當時的華洋共居中包含著適當的華洋分居。“外僑的建築物集中分布在外灘到河南路的東區地帶,另外在河南路和福建路之間也有一些,但福建路以西地帶就基本上沒有外僑的房子了。而在東區地帶,隻有北麵靠蘇州河地帶和南麵靠洋涇浜地帶才有一些中國人的住宅。”因此界內的外僑居住區和中國人居住區呈現不同的景觀。

外僑區商人們並不把自己的房子造得太靠近。他們相信應留餘地,他們由於在洋行周圍留有寬敞的空地而感到自豪。而華人區則房子非常密集,房屋之間空地很少。[10]外灘西岸也有了一百五十餘座倉庫和堆棧,沿黃浦一帶江岸,用大木植樁,貫穿鐵條,排列十餘裏,廣數丈。其碼頭恰與輪船相當,可用車馬送運貨物至輪船,而中國居民建築則主要集中於河南路以西和浙江路、湖北路以東地區,而浙江路以西到西藏路一帶,也有一些華人建築,但更多的是未開發的農田。這也反應了公共租界及後來的上海城市由西向東發展的特點。

此時,建築行業也已因中西有別而分幫口,造華人屋宇者,謂之本幫;造洋房者,謂之紅幫。判若鴻溝,不能逾越。當時從事房地產經營的老沙遜、怡和、仁記、兆豐、公平、太平、通和、德和、有恒、泰來、永順、元芳、和記、裕盛、隆茂、字林等洋行將原來的簡易木板房拆除,翻造和興建二層磚木結構的樓房,形成上海特色的石庫門裏弄房屋。裏弄房屋的設計是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多建出租房屋,多收租金,以往的木板房屋在總體排列上采用歐洲住宅的毗連式,這是上海裏弄街坊的雛形。裏弄街坊的形成,有助於商業街區的形成和移民的商業聚集。

在商業利益誘惑與鼓舞下,移民再次湧入,70年代中期,葛元煦記載,華商專門經營進口洋廣雜貨的大小店鋪,南北各市亦不下百十家。租界繁華,日盛一日。[11]多數進入租界的中國人,目的就是從商謀生。如出生在廣東香山塾師家庭的鄭觀應,是受父命到上海學商,在他影響下,他的幾個弟弟也接二連三的來到上海。但這一時期,上海對於各地商幫而言,尚未成為其久居之地。徐珂在《清稗類鈔》說,吾國商人,雖無商業教育,而頗以信義著聞於時,為外人所稱道。然非所論於都會之小商,而在上海租界者為尤甚。蓋上海五方雜處,良莠不齊,且人人心目中視所居為傳舍,商賈尤甚。

華人移居租界之後,工部局也開始對華人征收房捐,房租也隨之增加,但是移民數量及趨勢並未隨著減少。從晚清一些小說中反應的情況來看,由於著租界的輻射效應,江浙的富商子弟及退職官員將上海視為天堂,留戀往返,置地買房。另外,商業的繁盛使得就業機會越來越多,不僅僅是商人將上海視為樂土,仕途不通的塾師也紛紛到上海謀館,手工業者、破產農民更不計其數。

於是到了19世紀70年代,除了1878年房租普遍下降10%~15%外,房屋出租率逐步回升。外國專業性房產公司紛紛成立,或者出租一定數量的自產房,或者兼營代客租賃,獲利頗厚。如業廣地產公司擁有房屋總數3000套左右,大部分供出租,出租對象主要是中國居民和小工商業主。其1896年的租金收入比1895年增加30000兩,1897年較1896年增加32340兩,1898年又增加29514兩。在1919年裏,業廣的中國住戶普遍被增加租金15.5%。其他房地產公司亦然。英美租界合並,經過數次擴張,至1893年,外人租界麵積達10676畝。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工部局認為,“鑒於界至以內及其鄰近華人人口增加之狀態,粉廠、絲廠與正在創設之同性質工廠之數目,以及此後房屋、居民二者之必然有增無已,現有界至以內可供應用之土地非擁擠不堪,決不足與此種擴張相當之適應。”[12]此時,上海華洋共居久矣,但工部局認為外國居民常與數額眾多之華人貼鄰相處,複足危及康健。這時上海城市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租界房荒到了嚴重地步。

參考文獻:

[1] 徐公肅,丘瑾璋.上海公共租界製度[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

[2] 熊月之.上海通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0.

[3] 婁承浩,薜順生.老上海石庫門[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4] 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5] 熊月之.上海通史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7] [法]梅朋,傅立德.上海法租界史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8] 哈密.近百年來上海政治經濟史[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

[9] 熊月之.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M].上海:上海書店,2007.

[10] 劉惠吾.上海近代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11] 葛元煦.滬遊雜記[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12] 沈祖煒.上海近代經濟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蔣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