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少人知的達古冰川
散文百家
作者:李栓科
地球上的冰川,不僅儲存了這個星球絕大多數的淡水。也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大多數冰川都發育在遠離人類聚居的南北極高緯地區;也有極少數,雖分布於不同的緯度,但又大多處於高寒、高海拔地區,使一般人難以到達。
在中國四川西部的中高山地區,卻發育了一係列可供普通遊人觀賞的冰川。像海螺溝冰川、四姑娘山冰川、黃龍寺冰川、三奧雪山等都成為著名的以冰川為主題的旅遊觀光景區。這些冰川共有的特性就是冰舌端海拔低,甚至下延穿過樹線進入林帶。例如海螺溝冰川,其最下端的海拔高度僅為2850米,低於貢嘎山雪線1850米,冰舌伸人針葉林帶,使具有一般體力的訪客都可以登上寬達二公裏、冰體厚度達100-300米的冰川。川西之所以能發育眾多的山地低海拔冰川,與印度洋濕熱氣流的長途繞道有關,獨特的地勢結構,使遠道而來的豐沛水汽在5000米左右的山地停滯而卸載,大量的降雪積累成冰,這類海洋性的冰川極其活躍,盡管表麵岩屑砂礫雜陳,也難以阻擋其冰舌侵入林帶。一係列有著白雪青冰、綠樹花木交互共生的山地連綿起伏,在中國這樣的景觀帶是獨一無二的。
就在這條著名的冰川叢林景觀帶裏。也有一條不被人所知的群落,那就是阿壩州黑水縣的達古冰山。真是山如其名,在藏語裏“達”指“冰川”。“古”是“深溝”之意,“達古”即為“深溝裏的冰川”。離開成都西行270公裏,過都江堰、汶川就到達達古冰川發育區。沿著岷江的支源黑水河溯流而上。兩岸叢林蔥蘢,除了不時出現的水電站,江水還是碧綠清澈的。隨處可見的古羌寨和藏寨,昭示這裏是多民族聚居區,曆史上也曾有過紛爭不斷。在色爾古藏寨,吸引我們的不僅是建立在山崖之上的碉堡式群落,還有那引山泉之水構建的複雜而有效的地下防護水網,以及就現在看來依然合理的避風和防火結構,這些都足以說明藏民族的智慧。1935年。徐向前曾在此設立軍事指揮所,易守難攻的石築城堡大概是選擇此處的重要理由。
達古冰川是一組山地冰鬥冰川。由13條冰川組成,散布在21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冰麵麵積約6.04平方公裏。人煙稀少加之交通閉塞,使該區域保留下像川金絲猴、羚牛、盤羊、獐子、梁祝鳥等數十種珍稀野生動物。近年的考察發現該區域有野生植物1000餘種;野生動物153種,是我國山地的又一物種基因庫。雪線高度約4900米,而樹線的高度達4500米,落葉鬆的上限可算我國之最。雪線以上的區域,因冰的拔蝕形成了在花崗岩基底上發育的角峰、刃脊和冰鬥等尖峭的冰蝕地貌形態。在距今5億-2.5億年間該區域被海洋占據,堆積了厚達2萬餘米的海陸交互地層:約202億年前的印支運動,又使整個川西區域大規模地褶皺隆起,結束了海洋時期,從而長期遭受剝蝕。34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又使其抬升千餘米,山峰頂端超過雪線進而發育了冰川。
達古冰川山地的植被垂直分帶明顯,其中海拔3800-4200米之間的高山杜鵑林帶。構建了豔麗的叢林風景,每年5-6月間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競相開放,爭奇鬥豔,那紅的、白的花瓣在綠葉的襯托下,顯得十分高貴、典雅,恰似一盆盆天然的盆景。山風吹來,杜鵑花隨風搖曳,冰川、碉樓、雪峰與青山綠水相映成趣。而海拔3500-3800米,是遮天蔽日的常綠林帶,各色藤蔓和菌根盤繞在林間,當地民眾餐桌上的野生美味大多采自該林帶。
鑲嵌在角峰和刃脊環抱中大大小小的冰鬥湖或者堰塞湖是達古冰川的又一傑作,其中啞鈴狀的東措日月海就是最有觀賞價值的冰鬥湖,湖泊長1500米,寬300餘米。從海拔4860米的山頂俯瞰,東措日月海四周還有數條石冰川懸掛,與冰鬥冰川、泉冰相映成趣,恍若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