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救弱女遇舊愛驚心 挽狂瀾率百官還朝(3 / 3)

馮道表現出千恩萬謝的樣子,離開耶律兀欲,回到自己營中。

這天晚上,遼營裏的漢人大臣在同一時間全部偷偷摸出來,往馮道帶回來的漢人軍隊營中跑去。同時,馮道和白再榮指揮軍隊到遼營四處放火,大聲喊殺,迷惑遼軍,並接應漢人大臣回營。

遼軍果然沒有摸清魂頭,亂成一團。趁此機會,漢人大臣火速逃回漢人軍營中。不過,讓馮道悲痛萬分的是,姚洪不幸被遼兵的箭射中了胸口,生命垂危,被幾個士兵背了回來。

同行的大臣告訴馮道,本來姚洪已經跑出來了的,因為幾個大臣落在了後麵,姚洪知道了,又返回去,把那些大臣找到拉出來。這時候,遼兵漸漸地追上來了,姚洪讓其他人往前快跑,他在後麵指揮軍士抵擋,結果就被一支流矢傷了胸口。

馮道把姚洪緊緊地抱在懷裏,大喊道:“姚洪!姚洪!”

姚洪終於睜開眼睛,卻又急促地問:“先生,大臣們都脫險回來了嗎?”

馮道含著淚,使勁點點頭,說:“都脫險了!都回來了!白再榮將軍也已經把軍隊組織起來,在營外嚴防死守了!遼軍雖然圍了過來,但他們和耶律李胡的戰爭非常吃驚,在咱們這裏不會投入太多兵力的!咱們隻要集中力量,拚力一衝,就能衝出去,安然地回到中原的!”

姚洪安慰地擠出一絲笑容說:“這樣就好了,咱們可以複國,可以,揚眉吐氣了……”說著,突然劇烈地咳嗽了幾聲,嘴角流出一縷鮮血。

馮道著急地大喊道:“但是姚洪,你可要撐住啊,你一定要堅持住,和咱們一起平平安安地回到中原啊!”

姚洪氣息微弱地說:“先生啊,不行了,學生這一次恐怕是撐不住的了……以前,每當學生泄氣的時候,先生總會給學生鼓勵,讓學生重新振作起來。但是這一次,學生知道,學生,實在是,不行了……”

“行的,姚洪!”馮道大哭著喊道,“你一定可以的!你還會是那個生龍活虎的青年!那個意氣風發的書生!咱們這次回到中原,咱們師徒再輔佐皇帝大幹一場,一定會幹出一番大事業的!”

但是姚洪已經聽不見馮道的話了,他嘴角掛著一絲苦笑,慢慢地閉上了眼睛。

馮道摟著姚洪屍體,呆看著他的臉,用手理了理他蓬亂的頭發,擦去他嘴角的血跡,大顆大顆的眼淚忍不住又流了下來。一邊嘴裏喃喃地說道:“姚洪,為師對不起你啊!為師這一生,沒有給過你一點幫助。為師數次給你承諾,卻都屢屢落空。反而是你非常爭氣,憑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到今天。卻是最後,當你生命垂危,需要為師救你的時候,為師還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你閉上眼睛!姚洪啊,為師已經六十多的人了,本該是為師死的,你卻又死在為師的前麵,讓為師白發人送黑發人!姚洪啊,你生在一個亂世,一生都在盼望國家能夠統一,百姓能夠安康,但是,至死你都沒有看到這個希望,真是讓人痛斷肝腸啊……”

馮道在心中,其實是把姚洪當成他兒子一樣來看待的。由於自己的兒子不爭氣,因此,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姚洪的身上。但是姚洪卻又這麼過早地死去,所以他才會那麼傷心,哭得這麼淒切。

不過這時候,已經容不得馮道專心專意哀悼了,白再榮跑過來告訴他:“老相公,遼兵又攻上來了!咱們不能在這裏呆下去了,必須馬上突圍往南走,要再不走,等耶律兀欲騰出手來把箭都對準咱們,咱們就跑不掉了!”

馮道趕緊站起來,吩咐士兵把姚洪的屍體就地掩埋。然後和白再榮一起,一邊指揮部隊抵抗後麵遼兵的進攻,一邊拚命地往南衝。由於所有的士兵回國的欲望都非常強烈,因此打起仗來都奮不顧身,很快就衝出了遼兵的包圍圈,往南奔徙而去。

耶律兀欲這一邊,因為和耶律李胡的戰爭正打得膠著,因此便再也沒精力追趕叛逃漢軍,馮道等人得以安全地回到中原,和劉知遠部隊會合。

這時候,劉知遠已經正式在晉陽稱帝。為了更容易收複人心,獲得中原官兵及百姓的擁戴,他仍用“晉”的國號。但他不喜歡石重貴的“開運”年號,便沿用石敬瑭的“天福”年號,稱天福十二年。

劉知遠5月12日從晉陽出兵,到6月11日進入開封,前後隻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進軍非常順利。這主要是劉知遠打的是驅逐契丹人的旗號,在中原獲得了普遍的認可,因此在進軍過程中幾乎沒遇到什麼阻力。而各地藩鎮也紛紛起來,驅逐遼軍,策應劉知遠。遼軍抵擋不住,都像潮水退潮一樣逃回去了。

劉知遠到開封後,改國號為“漢”。不過由於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完全收複,還需要打石敬瑭的牌,所以仍然沿用“天福”年號。

劉知遠建立後漢後,封郭威、楊邠為樞密使,蘇逢吉為宰相,封幫他打進開封的先鋒官史弘肇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他對德高望重的馮道相當尊敬,欲繼續封他為宰相,擔綱朝政。

但馮道這時候卻向他提出了告老還鄉的申請。他說:“陛下,老臣是快七十的人了,幹不了什麼事了。即便讓老臣當宰相,老臣也隻能屍位素餐。還望陛下封年輕力壯的人來幹,老臣想回家養老了!”

劉知遠卻不許,他說:“老相公啊,你是德高望重的元老,現在咱大漢剛剛複國,百廢待興,你怎麼能撂挑子說致仕的話呢?朕看你身體也還不錯嘛,無論如何,你還得送年輕人一程,讓那些年輕的宰相成長起來,你才能休息!要不,朕封你為太師吧!”

太師和太傅一樣,都是朝廷的一品大臣,位列“三公”,享受崇高的榮譽。不過這個職位並非一線實職,不需要做那些具體事情。平常隻給一些指導性的意見就可以了。馮道見劉知遠如此誠懇,隻得答應留了下來。

此後,凡有重大事情,劉知遠都會征求馮道的意見。馮道呢,也盡心竭力為劉知遠出謀劃策,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比如劉知遠剛進京的時候,也像所有被擁戴起來的皇帝一樣,要大賞功臣。但是國庫內的錢早已被耶律德光回上京的時候清洗一空,一分錢也拿不出來了。真要賞的話,隻能加重稅額向老百姓征收。但是中原的老百姓這幾年已經到了水洗一樣的赤貧的境地。如果加收,不但收不起來,還有可能引起百姓的恐慌,引發新的動亂。

馮道了解到劉知遠要做這一決策。他知道劉知遠這人有些好麵子,要是當麵提意見,他肯定臉上掛不住,於是便去拜訪劉知遠賢明的妻子李皇後。李皇後見到馮道很高興,親切地問道:“老太師有什麼事要指教本宮?”

馮道直截了當地說:“娘娘,老臣此來,是要請求娘娘阻止陛下頒發加收稅賦的詔令的。”

李皇後問:“為什麼?”

馮道說:“昔年清泰皇帝入京的時候,為了兌現他給眾將士許諾的每人一百緡的賞錢,也采用加收稅賦的辦法。這一項措施搞得民怨沸騰,眾叛親離,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泰皇帝最後的滅亡。現在百姓所麵臨的困境比當年還要嚴重,如果也像當年一樣加收稅賦,老臣怕百姓又會生出什麼怨言啊!”

李皇後說:“老太師顧慮得是!但陛下當國,如果不賞賜功臣,怕眾臣有意見啊!”

馮道說:“清泰皇帝當年的失誤是自不量力。如果陛下把國庫的情況以及百姓的情況向眾大臣說明,相信大家是會理解的。大臣們跟隨陛下出生入死,並非全為了名利,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希望能夠幹一番事業的。隻要陛下積極作為,大臣們自然會看到希望。到時候國家強盛了,大臣們的利益也能得到保證啊!”

李皇後想了想說:“本宮有辦法了!”

馮道忙問:“娘娘有什麼辦法?”

李皇後說:“老太師說得對,金銀器物乃身外之物,重要的是要能創建一個強盛的國家。本宮可以把宮裏的財物全部捐獻出去,讓陛下拿去賞賜給眾大臣,並向他們說明國庫的情況,這樣眾大臣就會理解了!”

馮道一聽,趕緊給李皇後跪下來,深深一拜說:“老臣代天下蒼生深謝賢德仁明的皇後娘娘!”

李皇後趕緊起身把馮道扶起來,說:“老太師快請起來!老太師這一拜,本宮如何當得起!”

馮道說:“當得起!國母能有如此卓識義舉,從此國運興盛,天下百姓可以真正享福了!”

還有一件事,劉知遠在晉陽的時候,為了聚集兵甲,以便進軍開封,製定了一套牛皮法。老百姓的耕牛不管是被宰殺還是病死,牛皮必須一律充公,不得私藏或者進行民間貿易。凡是偷偷進行貿易的,一律處死。

當劉知遠已經打下江山,擁有天下的時候,雖然已經很少發動戰爭,不需要大量地聚集兵甲,但這套牛皮法還一直施行著。民間沒有牛皮,百姓苦不堪言。便有人背著官府偷偷地進行牛皮貿易,很多人因此被官府抓起來,單是上黨一個小地方就有20多人要被殺頭。昭儀節度判官張璨看不下去了,他覺得這些人也並不算什麼大罪,而且都是走投無路了才做些貿易,根本就不該殺頭。於是他給劉知遠寫了一封奏議,力陳牛皮法的危害,請求皇帝廢止。

宰相蘇逢吉看到這份奏議後,對劉知遠說:“陛下,這套牛皮法從晉陽起就開始實施的,為陛下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張璨不過是一個小吏,也敢指責其非。要不給這人一點懲罰,天下隨便什麼人都敢誹謗朝政了!”

劉知遠一聽,覺得有理,立刻命人把張璨抓起來,和上黨那些犯牛皮法的人一並殺頭。

馮道在家裏聽到這件事,趕緊入朝見皇帝,奏道:“陛下,老臣請求您不要殺張璨!”

劉知遠不高興地說:“張璨一個小吏,也敢對國家的法律說東道西,朕為什麼不殺他?”

馮道說:“陛下剛坐擁天下,如果這時候殺進諫的人,不是堵塞言路嗎?越是小吏,陛下寬容他,越能體現陛下虛懷納諫的作風啊!”

劉知遠想了想,覺得馮道說得很對,便說:“好嘛,朕聽老太師的,不殺他。但這個張璨這樣帶頭抵製,開了這麼個壞頭,以後牛皮法還能實施得下去嗎?”

馮道說:“陛下如果要處罰,就請處罰老臣吧!”

劉知遠大驚:“老太師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好好的為什麼要處罰您?”

馮道說:“陛下,牛皮法曾經是一部很好的法律,因為它幫陛下聚集了大量的兵甲,打下了天下。但是現在陛下已經擁有了天下,不需要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因而不需要那麼多兵甲的時候,再實施牛皮法,顯然就不太適合了!這個道理,昭儀節度判官張璨作為一個小吏,尚能明眼看出,並不怕殺頭之罪勇敢地向陛下提出來。而老臣身為當朝一品大員,卻遲遲看不明白,沒有及時給陛下進諫,這都是老臣之罪啊,請陛下處罰!”

說著,撲通一聲向劉知遠跪下去,連連磕頭。

劉知遠雖然識字不多,但他畢竟是一個開明的皇帝,一下就明白了馮道的良苦用心,趕緊說:“老太師快快請起,這是朕的不明,老太師何罪之有?朕立刻就廢止這部法律,釋放張璨等人!”

劉知遠入主開封的第二年(948年),改年號為乾祐。同時大封群臣,馮道被封為齊國公,兼官太師。

這一年,各地的節度使基本上都被劉知遠擺平,後漢的疆域,大致恢複到後晉時期的範圍。雖然燕雲十六州還在契丹人手裏,但後漢和遼國之間,已經不存在群臣關係,不需要每年向它上繳數量巨大的供奉。而且耶律兀欲雖然最終平定了遼國全境,幽禁了其祖母述律平。但是經過這一次動亂,國內的實力已經較大地減弱,對中原暫時不再構成威脅了。

後漢這一邊,劉知遠在馮道等人的建議下,開始頒布一些輕徭薄賦、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之類的措施,給天下老百姓傳遞出了一個積極的信號。

一切都在向著美好的方向發展,馮道想到這些,就隱隱地有些興奮。李存勖當年建國“唐”,馮道就曾想象過那個國家會像曆史上的大唐一樣,走向長久的平安、富裕與輝煌。但是由於李存勖當上皇帝後,意誌消磨縱情聲色以及一係列的昏政,那個所謂的輝煌之夢像泡影一樣破滅了。現在劉知遠作為大漢高祖劉邦的後人,他建國為“漢”,這個“漢”會不會像曆史上的大漢一樣,也成為一個盛極一時的國家呢?

劉知遠和李存勖比較起來,無論武略還是見識都不比他弱,而且劉知遠還有個優點,沒什麼不良的興趣愛好,又開明平易能采納各種良好的建議。如此看來,這位皇帝,這個朝代的未來,確實令人向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