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塞勒找到了魔法(3)(2 / 3)

當你要“搞清楚”一個私人問題時,比如說是要決定是否繼續一段感情,你的理智會堅定地指導你的想法嗎?也就是會遵循英國諺語所說:“對你情感所提的建議一概否決”嗎?

應用: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他的重要著作《EQ》書上說:“實際上我們有兩個心智,一個管思考,一個管感覺。”

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方式交互作用,構成完整的心理功能。理性的認知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屬於意識表層的思考能力。同時並存的另一套認知體係,雖說主要訴諸行動且有時不符邏輯,卻同樣不容忽視——那就是管感覺的感性心智。感性與理性的二分法幾乎與我們平常所說的“心”與“腦”間的不同相類似:似乎“在心中”的是非觀就是與“在腦中”的不同,而情感的信念似乎又總是比理智的更確切。兩者對心理的影響比重恰成反比:對一件事感覺愈是強烈,理性思維愈是無法發揮作用。這可能與無數世代的進化曆程有關,遠古時代當人的生命麵臨危機時,訴諸情緒與直覺反應可能較為有利,深思熟慮甚至可能有性命之虞。理性與感性通常都能維持緊密和諧的關係,雖方式不同卻能相互作用引導我們走過人生的每一次挑戰。

IQ與EQ如何形成你的誠實感?誠實是否從你的EQ中生長出來?所以當你不誠實時你就會覺得不安?而正直是否是你的理性所栽培出來的?

你是否曾失去你的正道?這是你的理性所做的決定嗎?或許你說服你自己背叛朋友或是毀約都是用理由的。

或是誠實與正直都從理智與情感的結合中進化而來?

如果我們不將這兩者結合,我們可以有一個和諧的個人及公眾的共和政體嗎?你認為你兩心共和政體如果沒有誠實及正直還能維持一個道德倫常嗎?

如果不將你心中這兩者的性質結合,你還可以有一個和諧的家庭嗎?如果不將它們統一你還會有內心的平靜嗎?

你如何(情感地)養成及(理智地)發展這兩種特質:EQ及IQ?

〔思維魔法17〕

拒絕玩無聊的遊戲

連結:我在這裏找不到三個令人感歡的連結。

連結一:瑞莫瑞茲(Michael Ramirez)令人難以忘懷的畫麵——一群小孩正排著隊等著溜滑梯到一個人們遺忘的地方。這讓我們想到一個可悲的事實——許多人一直沿著一條窄而短的直線道路上走,從生到死,從來沒發現自己的創造潛力。我同時也被一個實情嚇到——即使在混沌中仍有秩序:孩子“排著隊”加入幫派,就好像成人在戰場上分出階級一樣。

連結二:瑞克特(Mischa Richter)漫畫中沉睡的夫妻與沉睡的電視使我們能洞察:“為甚麼美國的社會如此紛擾不安?”不過當我們指認罪犯時,不要指向電視,也不要指向任何科技的發明。我們應該指向自己。

電視已經成為我們家庭的一份子,它就好像一隻科技寵物,大家都愛它、寵它,電視享有的感情幾乎就像一隻真正的寵物。我們總是用我們寶貴的時間,全心全意將注意力放在它身上,我們談電視的內容就好像它是一位密友。

把電視想成自己,或是想成別人對你的觀感。把你自己想成某樣東西(甚至不是某個人),這東西用搖控器按一下就可以打開、關上或靜音。

把電視想成你的家庭。每一個電視台的每個節目都是發生在你家的種種事情。不管那些故事娛樂性質有多高,看到最後,故事還沒演完,你已經可以猜到結局,電視變得冗長而無聊。

把電視想成你的學校、事業或工作。想像所有的節目——不管是陳腐無趣,還是深奧有啟發性——都在你學校或工作上發生的事情上反映出來。

把電視想成你的未來。假設你在電視上所看到的不是美國(爆炸、火山爆發、槍戰、性醜聞及活生生的社會創傷)而是都會發生在你或你所認識的人身上。

現在我們一起來想想在瑞克特漫畫背麵,在甚麼深層的含意?花一分鍾想想它廣義的言外之意:

連結三:是“無聊”使我們麻木嗎?還是因為無聊產生的冷漠造成了麻木?還是這兩者的結合才造成這致命的結果?

滑梯上的孩童看起來不但覺得家裏好無聊,也覺得這個世界無聊而疏離。特別注意站在梯子邊的小男孩看起來就像在看著他下麵的沉睡夫妻。(我無法不將其看成如此。)或許小朋友在想,他長大以後不要像那對夫妻一樣。或許這是他選擇他的路的原因。也可能是他希望有人來關心他,來為他的生活做點努力。

如果你認為這兩幅漫畫是關於迷失或沒腦袋的孩童成成人,你再好好想一想。這幅漫畫也是關於那些被冗長到使人心生不滿的工作煩透了的人。也是關於知道做甚麼來改進情況,卻在自己身上找不出動機來行動的人。

發現:無聊可以很累人的。它累人的程度甚至超過遊一哩的湖。當許多人因為快被無聊淹死,最後謀殺了他們的想像力及動機時,我們會驚訝於這樣的事實嗎?

我從來沒碰到一個天才會親密地或長期地與“無聊”為伴。沮喪是全有的,無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憤怒會有、挫折會有,但是無聊?“聽都沒聽過。”

對天才來說,生命永遠是十足新鮮而迷人的。當你像一個天才一樣思考,你就永遠不會習慣於生命,你也永遠不會覺得你會把某個經驗用掉。你永遠可以發現新事物。傳奇人物史懷哲(Dr。Albert Schweitzer)曾說:“成功的大秘訣在於當你經驗生命時,把自己當成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源。”

而無聊的另一麵就是創造力。

起來,起來!你的腦子起火了!

發明:發明一個可以使你的注意力持續,而且可以不斷更新你創造的東西。

賦與自己這些大挑戰:

為自己創造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

創造一個心目中理想(ideal)的學習環境,把它畫出來,做出模型來,並且好好地形容它。這個學習環境同時也可以是你的居住環境——你可以活著學習的環境,就像我們在思維魔法7中所提的。

你覺得“理想”是甚麼意思?你所認定的理想學習環境在哪裏?是在你心中?在夏威夷的毛伊(Maui)在西藏?還是在海南在紐約的曼哈頓?

你在那裏想學些甚麼?你想要怎麼學?是實地做事及做東西嗎?還是背下特別的資料,然後用新方法來應用?

在學習的過程中,你會用到哪些科技?

邀請不同年齡的朋友一起來發明這個理想的環境。(孩童尤其會玩這個活動。)這個環境應該是個你可以舒舒服服學習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以及了解你與世界的連結的地方。

你可以在影片、書本、雜誌上尋找你做模型的靈感及材料。

我自己特別因一部關於貝多芬一生的電影“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中優雅的一幕戲而得到啟發。在那幕戲中我們年輕的維也納作曲家黃昏時在森林中飛跑,當他到達一片如玻璃般的湖邊時,他脫下衣服,躺在靜止的水麵上。他伸展四肢,往上看著滿天星空,一言不發。

絕妙的攝影鏡頭定在如鏡湖麵上的手法,使我們看到貝多芬好似浮在滿天星空中,他平靜的臉上有著放鬆狀態的狂喜。當鏡頭慢慢調遠,年輕的貝多芬看起來像是帶著他的交響樂融入銀河,穿進黑色天花板的深層空間裏。

那一幕戲使我興奮不已,好像我就躺在同一片湖麵上看,沐浴於天堂之光。

解開你的夢

當你已經完成你理想的學習環境,“解開”你形式轉喻的含意。要求一起做模型的每個人都來討論他們所使用的圖片、象征標記、符號及類比後麵各有甚麼含意。每個人都說一個故事。

應用:讓這個造模型的練習全然刺激你所有的感官——讓它把你浸在冷水中嚇出你的想像力來,這樣你會覺得即使僅隻是想到無聊都是很無聊的事。

用永恒來代替那個洞。關上電視,走向戶外。離開你的書桌,不要隻是伸伸懶腰,或是隻在附近散散步。想像自己是在一個地方——在那裏你可以躺下,變成周遭環境的一部份。

你可以采用作家繆爾(John Muir)的建議:“攀爬高山,從中獲取消息。大自然的平靜將會流向你,就好像陽光流向樹木。微風會將它們的新鮮吹向你,暴風雨會將精力給你,煩憂將會遠離你,就像秋葉離開枝頭。”或是聽詩人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智言:“靜坐幻想中,注視著持續變色的浪花,拍打心中無所事事的海岸。”

如果你做這樣的事很困難,如果在你思考的時候碰到瓶頸,或是你無法在心中找到那個特別的湖,你還可以做第二好的事情:去電影院或是去天文台,好好讓你的腦子“凝視”。把你自己看成是巨大的資訊環境——名叫宇宙——中的一部份。把你自己放在宇宙湖中,就好像貝多芬做的一樣,讓你自己用你從來未想過的方式來沉思你的生命。讓自己掉進天空中,不要等著天空掉在你身上。

你會發現這種將見解具體化的過程會培養出一種新的活力及熱情的觀念。它可以將年輕的心駛離環境中的腐朽及社會上的“毀滅”。它可以教他們方法,使他們將看到的發出聲音,激發回應,而不需要在暴力中結束。

創造你理想學習環境的動作——這包括發明或發現可以代表你所看到之事的適當形式轉喻——將會幫助你更欣賞你的生活及定義你的夢想。它也可以幫助你恢複你的創造精神,抗拒溜無聊及疏離的滑梯。

〔思維魔法18〕

留住你的熱情

連結:如果沒錢拿你就不會喜歡,那麼即使有錢拿你也不會喜歡。這可以是棒球,或是任何運動、嗜好、活動或興趣,更可以是生活的競賽,而你自己就是主要的選手。

讓我們來看看同一個主題的另一種情形:如果你因為自己沒有得到外在的獎勵就不愛自己,那麼即使你真的得到了獎勵你也不會愛自己;你永遠也不會得到滿足。

發現:如果你做的事是你所愛的,那麼你永遠會愛你所做的事。這可不是指你會愛所有你所做的事,這是指如果你遵循你的生理羅盤,這個羅盤總是指向你感情的方向,那麼它就可以將你駛向你生命中的“正軌”。

有許多人開始的時候都帶著熱情的,但是後來卻迷了路。這種熱情可能是想要做絕佳的工作,可能是完美主義。可能是想要探險或旅行的熱情。也有許多人開始時就沒有什麼熱情,他們的動機完全是為了權力或名利,而不像昭示的動機那樣冠免堂皇。

培養對某件事的熱情就跟了解自己一樣重要。前者可以為後者增加精力。

發明:再點然熱情的一個方法是重新去發現那個原本可以點燃熱情的東西。

是什麼可以使你來勁,使你因為興奮而發亮,使你忍不住一直想重來一次?如果你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你就可以開始揭開你熱情的神秘外衣了。

如果是你的工作使你覺得熱情洋溢,你可以問你自己:是你工作的哪樣東西可以觸動你的心及情緒,使你全身顫動?是創作自由嗎?是做重要決策的興奮嗎?

你必須往自己的深層尋找,將野心的外皮剝開,用X光照出你的目標,從中看出你隱藏的感情。隻有如此,你才能夠將你學習或發掘的東西拿來應用,你的生活品質也會因此得到改進:因為熱情可以改進你的品質。

發明一個類似X光的設備,這樣你可以看穿你的野心、熱情的“骨頭”。當你想像這套設備時,把它想像成可以穿透人心的設備,就像X光可以穿透實體一樣。

發明一個標記的係統,好比“在那個點上打個X”,如此有助於找出你體內帶有靈感的形式轉喻魔法。從你剛開始觀察一直到現在,你知道形式轉喻是可以用世上任何東西來做的,從一小片玻璃到一個城市都可以。要注意,在尋找熱情時,別在你身上到處都打上X。

應用:在前麵的漫畫中,你是職棒選手還是小孩?兩者都試當看看,走進他們的世界。你跟哪一個可以得到共鳴?

在你對這兩個不同世界有所了解後,再想一件事:一旦你重新獲得你的熱情,如果這份熱情瘋狂到你無法控製,你該怎麼辦?

還有什麼有關家庭、學校、工作、事業的題目你可以拿來跟波瓦露(Linda Boileau)的漫畫做連結的?

〔思維魔法19〕

忠於自己的直覺

連結:這種情節也曾經發生在塞勒身上,他誠實地畫下我所看到的東西,結果他因為忠實於自己的眼睛,而惹上了麻煩。

但是或許這個漫畫代表的另一個件我們常常做的事:在我們評估別人時,並沒有看到對方真正的特質。

發現:當別人看錯了你,你一定會覺得很燠惱、很生氣。隻要他們在腦中對你及你的事留下錯誤的印象,那麼就很難很難——也很麻煩——將那個印象磨滅掉。

你是以什麼觀點來看這個漫畫的:藝術家的觀點或是顧客的觀點?藝術家是以他所看到的來畫他的對象:他看到他們的財大氣粗。而顧客認定畫家描繪他們是以顧客自己的眼光來看:一對“有錢的可憐人”。

透過“自以為是”中看出

當你以對麵來評斷一本書時,期待一個意外吧!

我們很難確定我們每天在走廊上碰到的那位高貴的紳士是位高官顯貴或是位億萬富翁。他看起來好像忘了自己跟別人一樣,也是兩雙腳踩在地球上的。

有時我們會想:“可能他覺得自己是不存在的,或者是隱形人。”有時候我們把他看成隻剩自我的行屍走肉,一個自以為是的受害者。借用艾略特(George Eliot)的話,就是“他像一雙自大的公雞,以為太陽升起就是為了聽他啼叫。”

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對自己沒有安全感的人會表現出覺得自己很重要的樣子。他們對自己愈沒有安全感,那種自以為很重要的樣子就愈嚴重。

透過黑暗中看出

出於同樣的想法,有天塞勒決定要跟蹤一個自大者一條街,看看他對這個人的假設正不正確。他跟著這個人一直走進一棟極為現代的大樓,他在一旁觀察,看到別人一路上跟這個人打招呼,這個人裝成什麼都沒看見,就好像這個人也從沒看到塞勒跟他打招呼一樣。

這個人甚至對自己的秘書也是同一副德行。他的秘書在他後麵叫他,告訴他約會遲到了。

這個時候塞勒的好奇心已經滿到盡頭簡直就要爆發開來了。他一定要知道這個人到底是誰。他問這人的秘書:“那個人是誰?”

“他是哈洛渥克先生,這家玩具公司的總裁。”秘書回答。看起來對塞勒臉上的困惑的表情覺得有點奇怪。

“玩具公司?”他隻能想像這家玩具公司可能隻製造地獄玩具。

塞勒跟秘書解釋他的興趣,秘書聽了就笑了。並帶塞勒穿過各式各樣不同色彩、如同迷陣的各個辦公室。最後我們到達渥克先生的辦公室,大小跟白宮的總統辦公室(Oval Office)一般大。裏麵滿放玩具及顏色明亮的小地毯。

發掘其中的光亮

塞勒實在不敢相信他的眼睛。看起來就像電影《飛進未來》(Big)裏麵的快樂的一幕戲。在那部電影中湯姆,漢克(Tom Hanks)飾演一個因為某個奇跡而變成成年人的13歲男孩,還當上了一家大玩具公司的首席玩具設計師。

渥克先生正坐在他辦公室角落一個向日葵狀的沙坑裏,旁邊有三個小孩,他們正為一個新玩具在開心地笑著。

塞勒請秘書不要打擾他。塞勒覺得自己現在才認識真正的哈洛渥克先生。而這次的會麵滿足了他的好奇心。

當他們再次穿過迷陣回到電梯時,他問秘書跟這樣一位謎般人物一起工作的滋味如何?

秘書說:“就好像在黑暗中工作。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也不知道接下來你會去哪裏。你隻知道不管發生什麼,可能會很好玩、很興奮、很不一樣,而且保證新鮮。”

所發即使這本書的對麵是無色的,但是渥克的生活故事卻是如太陽光譜,充滿光亮。

從此以後,塞勒開始無視於外表,而是以整個世界的色彩來看所有的人心:有些人雖然有著如石頭般的外表,但是或許有暴風雨般令人觸電的個性呢!

發明:將這故事擴大。想像你自己就是哈洛渥克正在家中、學校或辦公室為一個新遊戲做模型。這個遊戲並不包括“活在黑暗中”如渥克先生有時的樣子。相反的,這叫做“活在光亮中”。這個遊戲的參加者可以“叫了就不會錯。”

設計這個遊戲時,先用厚紙板或清煙鬥的用具或衣夾子造出幾個可以獨自站立的人形,在人形上塗上可以使你眼睛興奮的顏色,或點上螢光色的紙,然後貼上雜誌的圖片。你不需要做得太漂亮,人形愈簡單愈好。

觀察個性

指導參加者分派每個人形一個明顯的個性,特別是他們所認識的某個人。

告訴參加者為每個人形穿衣服,代表你覺得他或她有這樣的個性。如果某個參加者覺得某個角色的個性之一是熱情而精力旺盛,她就應該為那個人形塗上或張貼上鮮明螢光的色彩。

下麵這幅漫畫“想法泡泡”,就是讓參加者把話套在他們角色的嘴上——也就是參加者會聽到那個角色使用的那種話。

設計遊戲規則。如果你想要在辦公室玩,別忘了求助於人力資源部門,請他們一起來設計這個遊戲。我們會特別如此提議,是因為這個部門的人應該要開心產品及服務的品質改進,以及改進員工的技巧及態度。

你可以將遊戲設計成隻給一個人玩,或是設計成給幾千人玩:你可以把規則訂成如西洋棋一樣隻有黑和白,或是像真正戰爭一樣千頭萬緒:你甚至可以考慮用玩具兵玩這個遊戲。

盡量把這個遊戲訂成“無限遊戲”,就好像卡斯(Jamex P。Carse)在他的書《有限及無限遊戲,將生命看成遊戲及可能性》(Finiteand Infinite Games,AVisionof Lifeas Playand Plssibility)所講的,“遊戲至少分為兩種,一種可稱之為有限,一種稱為無限。”作者是這樣說的:

有限遊戲是為了“贏”而玩的;而無限遊戲則是為了繼續這個遊戲而玩。

有限遊戲的規則可能不會改變;而無限遊戲的規則一定要改。

有限遊戲的參加者在範圍以內玩;而無限遊戲的參加者則與範圍玩。

有限遊戲的參加者致辦於永恒的生命;而無限遊戲參加者致力於永恒的誕生。

……有限遊戲可以在無限遊戲中玩,但無限遊戲不能在有限遊戲中玩。

無限遊戲的參加者將他們在任何有限遊戲的輸贏視為繼續不斷遊戲的片刻。

規則不因為美國參議院通過就生效,也不因為英雄用過這些規則就生效;也不因上帝借摩西或穆罕莫德之口宣布這些規則就生效。這些規則隻在參加者自由自在使用時才生效。

沒有規則規定我們要遵守規則。如果有這樣的規則,那麼它的上麵一定還有規則來規定這些規則。上麵的上麵還有上麵。

每個人在無限遊戲中都可以贏得某些東西,沒有人是失敗的。隻是有些人贏得比別人多的東西。你“贏”得的東西叫意義。也就是說你在你自己身上、別人身上發現一些東西,使你的生命多了一些意義。你發現愈多東西,你就贏得愈多,你會因為發現而得到積分。

老實說,誠實是為上策

如果我告訴你這個遊戲的名字就叫做“誠實”——也就是這個遊戲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誠實——你願意玩一個叫“老實說”的遊戲嗎?(這個遊戲也叫做“揭露真相”。)你願意聽到以及看到別人心目中真實的你是怎樣的嗎?你願意誠實地表達你對他們的觀感嗎?

應用:你願意對你自己以及別人表現到多誠實?你可以用貝克斯特(Alan Baxter)漫畫中描寫角色的觀點來形容你自己嗎?

你可以忍受別人率直的批評嗎?他們可能將你形容得像艾德森先生:一個老喜歡教訓特權階階的人。

而全然誠實的好處在哪裏?陷阱又在哪?如果你願意玩“老實說”,你可能會知道。

或許誠實與負責任有關係。當你對自己及別人真的很誠實,你就要對你說及做的事負責任。

隻問那些真的與你有關的事情

以下是你在玩“老實說”時會提出的問題,這個問題同時可以對自己及別人有所發現。“如果你會因為一件事而使別人念念不忘,那會是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你可以選擇人性來回答,你如此陳述:“好像每個人都記得耶穌基督、佛祖、穆罕莫德、甘地以及那些教導我們人性的聖人。”你繼續說:“他們並沒有都我們如何得到不動產、如何在傳銷中賺大錢或如何管理及處理我們銀行裏的錢。他們給我們的是無價的基本事理及價值觀,而這些東西是我們生命走到盡頭時唯一可以留下來的。靈魂與性靈的富有使所有其他的財富都相形見絀;它們比所有我們所知道的任何財富都要更持久。”

你在玩這個有較高意義的遊戲時可能會發現或贏得一樣東西是:玩無限遊戲的人比玩有限遊戲的人多。那些你以為是“短程”的思考家——指那些隻對有限遊戲中贏得立即的經濟成功及聲名感興趣的人——可能最後證明他們事實上對“長程”的生命事業更感興趣。

最後,你可能會發現在這個好玩的事業中,真正的贏家是那些找到生命偉大的意義的人。你也可能發現,同一組的參加者竟然跟你的想法一樣,這樣的事實可能會使每個人都大為吃驚。你們都會因為這個發現而得到許多積分。

〔思維魔法20〕

重新塑造自我形象

連結:這個由雕刻家兼詩人布萊克(William Blake)所繪的發光的解放形象,捕捉了創造力的精神:自由、無束縛的精力、大膽、不受抑製及自信的天性。這位年輕人看起來對自己的形象覺得很滿意。他敞開雙手的姿勢代表他歡迎生命中所有的東西。

如果你剛好在正確的地方、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心智架構(也就是對改變采開放心態),你可能就能夠聽到你該聽到的事實,如果你就可以像個完整的人一樣地成長。

而所謂的正確地方、正確時間、正確的心智架構總是指“當下”。

不管你選擇什麼時間,你都可以體驗到由布萊克所繪的這幅圖中無時間限製的自由及歡樂的心裏狀態。

發現:在1997年有一天,我們在一家四川餐廳等我的外帶,我注意到在廚師的背後的牆上大咧咧地掛著兩句話。我去那家店已不下30次,以前並沒有掛那兩句話。

我們環目四顧,確定一下自己所在的地方是餐廳,而不是什麼打坐中心。這兩句話就像布萊克的作品一樣解放了我們的心靈。這兩句話是這樣的:

雖然你一直在尋覓“愛”,實際的情況是:你不是已經擁有,就是永遠也找不到。要使你的生活更有意義,你必須擴展你自己。

當我們思考這兩個句子時,我們有一個發現:我們無法擴展自己,除非我們知道自己要擴展什麼。

當時我的同事自尊心相當低,我們可不想要擴展那個負麵的自我形象。所以我們認為自己應該先“找一個,或創造一個我想要的生活。”我們認為自己應該先緊緊抓住現實。如果沒有抓住現實是不能有正常生活的,就好像還沒學會走之前就想跑。

發明:重新塑造你的形象。你可以試著創造一個幽默的形象使你可以慶祝你的好個性,可以讓你嘲笑自己——特別是嘲笑你為了取悅你的自尊心所做的荒謬事。

發明一個像伊索寓言中的角色,也就是一個可以使你同時得到歡笑與資訊的形象。或是采用你最喜歡的喜劇演員的角色。我們想到的是莉莉湯姆林(Lily Tomlin)所扮演的電話接線生活是露西鮑爾(Lucille Ball)在“露西劇場”中所扮演的露西。不管你在哪裏找到你的角色典範,把你的生活想像成你所想要的,別忘了使用你的幽默感。每當你覺得很沮喪時,就請出你的新形象來演出。我常常使用的大膽形象是那個話不多但精力旺盛的喜劇演員哈潑馬克斯(Harpo Marx)。他總是像隻吹漲身體的魚一樣,把自己的臉吹得鼓鼓的,然後對這個世界伸舌頭。

應用:收集十句對你來說別具意義的引述。你所找的引述,其真實的程度要到像一整片玉米田一樣大(而不是隻有如玉米核般小)。你可以從由西法(William Safire)及西佛(Leonard Safir)所編的《金玉良言》(Good Advice)中各式各樣的引述中收集起。或是探索法蘭克(Leonard Roy Frank)收集引述的書《影響人的人》(Lnfluencing Minds)。

將你所選擇的引述融為己有。不要隻是把它們背起來,而是把它們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維他命一樣使用它們。不要隻是把它們穿在身上當做外在會話的裝飾,要把它們融入身體的內在。把引述融入人身內也就是將它們“形式魔法化”——將它們與你生活的任何東西相關連。

創造或找到與引述相關的形象,那些形象及引述可以捕捉各類的想法及經驗,從期忘到苦痛都有。

下麵一段盧梭的話,可以說是與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形象相對比的文化、環境及生活。

“不管你的生活有多糟,你就接受它、安於它。不要躲避也不要咒罵它。它事實上並不像你想的那麼糟;當人們最富有時卻看起來最窮。那些愛挑剔的人即使到了天堂也還是照樣挑剔。愛你的生活。”

不管你對下麵這三張外國海報如何排列組合,都是在對你的視覺、價值觀、信仰及本質提出問題、回答問題。AREYOUHERE?(你在這裏嗎?)HEREYOUARE(給你、這就是、到了。)

你可以考慮為下麵這個經常發生的情況想一些引述及形象:每個人對你所做的事都喜歡得不得了,他們熱情而口徑一致地說“Yes,yes,yes,”但其中有一個人,卻很安靜地說:“No”那個人是你所聽到的聲音中最聰明、腦筋最清楚的一位。你到底要聽誰的?是那一個人還是大多數?誰是你想要專心取悅的?

事實是什麼?是不是在“正麵聲音”的合聲中孤獨的“負麵聲音”會特別突出?

假設你就是那個說:“不,那個不對。我覺得沒辦法接受。那個方法行不通。”的人,你的勇氣坦城地告訴你:你到底要聽誰的話?他們的還是你自己的?聽別人的就等於不聽自己的嗎?是哪個聲音可以留存到最後並激發你去做你相信是對的事?

假設你強烈反對你的一群朋友或同事,以前你們的想法大多是一致的,可是這次你覺得他們的行為太過份了。你是不是能像小木偶皮諾丘的朋友蟋蟀“吉米尼”一樣,隨時有顆忠實而堅持的良心來提醒你?或是你隱藏你感覺或知道是真實的東西,繼續與他人和稀泥?

想像一下相反的情節:“No”的和聲。

不知欺騙為何物

寫一個故事,在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可以自由地發表心中所想的,他們看了覺得合適的東西。把它寫成現代寓言,寫一個資訊科技的新公司——一個專門告訴人們事實的公司。

當你寫好故事之後,請你同事把故事背景搬到你們的公司來注釋那個故事。你想要故事中的角色對你表達什麼樣的事情?讓這個故事幫你將引述應用到你的生活中。

我們一直回想起我們在四川餐廳中,那個改變我們命運的一天。那天當我們走進餐廳時我們腦子裏隻聽到“No”聲,但當我離開時,卻笑闐聽到“Yes”的合聲促擁著送我們走出餐廳。我們走進時我是自己心靈的囚犯,走出時則是個得到自由的人。

塞勒舉例:

這讓人想到16世紀哲學家史賓諾莎所講的一句話,那句話是很多人的最愛,我們一直想把它融為己有:“隻有自由的人不知欺騙為何物,所有他經手的事都是正當的。”這個引述也應該放在餐廳的牆上跟其他兩個句子放在一起。那麵牆幫助我們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

〔思維魔法21〕

善用時間以及空間

連結:我們都跟這些美國總統有一個共通點:即使我們並沒有如那些總統一樣那麼熱切地等待卡斯楚(Fidel Castro)像隻折疊床一樣,被“折疊收起”——我們都一直在處理改變,以及處理不可預測的時間及空間——這兩者正是造成改變時所需要的因素。

這就是我們形式轉喻魔法的內隱式訊息,即使它或許並不是彼得斯(Mike Peters)這個永不磨滅的政治漫畫所要傳遞的訊息。

“找對時機”隻是一件事的一半,

“留對空間”是另一半

發現:我們無法預知改變。我們可以計劃改變,我們可以密切注意它的標記及訊號;但是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將發生什麼。所以我們隻能夠自己思考、冒點險、想著接下來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有多少次你答應在一段特定的時間內可以解決一個問題?“別擔心,我會處理的。”你可能曾經這樣告訴你的家人、朋友及同事;但是你卻一直未處理妥當。那件事情一直沒有完成。

有時候是因為那件事比你以為的要大的多,有時候你需要更多的工具或技巧才能處理那件事。你需要時間而且你需要空間來造成改變,可是你很難預測你到底需要多少時間及空間。

發明:以曆史上有名的大公司總經理來取代漫畫中的總統。每個總經理都必須處理管理上的處處可見的問題:組織上的議題、顧客對公司產品及服務的反應、公眾形象等等。總經理對自己、他們的員工及股東們說:

“別擔心,我們的合約問題這幾天就可以解決。”

“別擔心,我們的官司這幾個禮拜就可以結案。”

“別擔心,董事長這幾年就會退休。”

“別擔心,別擔心,別擔心……”

什麼事情就像卡斯楚一樣被總經理所低估?在你的生活及工作上又有什麼是被你所低估的?

時間與空間:一個銅板的兩麵

將彼得斯漫畫這個形式轉喻拿到另一個方向來談。問你自己:在兩件事情間留空隙跟創造過程有何相幹?想一想創造需要多少時間及空間。把漫畫中的卡斯楚想成你最難纏問題的象征。有時候,就像那些在漫畫中的總統所希望的,問題的確可以隨時被解決。可是有時候,你的“卡斯楚”就是會一生一世纏住你不放。(在這裏,我要向你保證,我的政治立場是中立的。)

像你手中雕塑用的油灰一樣,不斷地將這個形式轉喻的意思向外延伸,用它來創造新的雕塑(或注釋)。

應用:我們來看一下由美國《哈法新聞》所報導的這個故事。一個關於利用時機、交易及盲目假設等花招的故事。這篇文章是格拉斯(Piere-Yves Glass)所寫,標頭就叫做“大開眼界:一個120歲法國女人在交易中獲勝”。這個故事是講一個不動產商人因為找錯時機,白花了一大筆錢。

“巴黎訊”安迪哈佛埃在30年前時以為自己做了一筆聰明的交易:隻要付一位90歲的老婦每個月500法郎,等她一死,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住進她位於梵穀曾流連的小鎮裏的一棟公寓了。

但是今年耶誕節,哈佛埃以77之齡去世,顯然他已無緣住進那棟他已付了$184000法郎的公寓了。

而在同一天,尚妮卡曼,目前全世界最老的人,正在她居住的養老院中享受她豐盛的晚餐:雞肝、鴨腿、起士及巧克力蛋糕。這個養老院離位於阿力斯她那棟受歡迎的公寓很近。阿力斯位於法國南部,馬賽的西北方。

她不用擔心會失去收入,即使哈佛埃所付的錢已超過公寓目前市價的兩倍,哈佛埃的遺孀仍必須繼續每月寄錢給她。如果卡曼活得比哈太太還長,那麼哈佛埃的孩子及孫子還得繼續付,除非他們要放棄那棟公寓。“在你一生中難免會有錯誤的交易。”今年2月21日卡曼過生日時如此說。

在法國買“死後”公寓是很流行的。如此老屋主就可以每個月從買主手中拿到一筆錢,而買主則是賭他可以占個大便宜——如果屋主能夠很快就暴斃的話。隻要屋主一死,買主就可以繼承公寓,不管他付了多少錢。

你可以看出這個故事與彼得斯漫畫的關連嗎?你看得出它與總經理及其問題的關連嗎?

你可以繼續C。R。E。A。T。E。尚妮卡曼的故事。想一個你生活中類似的事情,你一直等待、期望能發生的改變。

我們還記得有人曾經在一個吃角子老虎裏丟下價值20美金的銅板。在過程中他一直期望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及空間(及金錢)來贏得彩金。但他錯了。幸運的是很多人從那天晚上學到了真正的教訓——那種你希望永遠不要再有的教訓。我們學到無論在何時,如果你將結果留給運氣去主宰,你就應該準備輸,因為運氣就是一個三心兩意、無情的家夥。

在他往吃角子老虎一個一個地丟下他的銅板時,他相當確信其中有一個銅板會使他中獎。他告訴自己:“隻要再拉一次,隻要再試一次,隻要再給它一次機會。”他喂機器愈多銅板,他就變得愈沮喪。最後他把錢都輸光光了,這時旁邊有個人走過來,隻用了一個銅板就得到了他一直期待的改變。這人對於事情的變化也大吃一驚。

這位賭場得意客贏了錢,卻沒有注意到有人在自己到來之前已花下許多時間,為這部吃角子老虎準備好後來他拿到的那一大筆賞金;這讓輸家相當痛苦。“人生不就是如此!”他會這麼想。在那個人挫敗的時刻,我們意識到每當你得意時,很可能就有人在為你付出相對的代價。

什麼時候的“夠了”是真正“夠了”?

我們何時應該停止玩吃角子老虎?哈佛埃何時就該正式地停止地與卡曼的賭博?你何時應該停止做你正在做的事,因為你已經陷得太深了?

知道何時該壯士斷腕繼續往前的最佳辦法,就是看你什麼時候覺得煩了。

我們有次看到一個“可動式”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正為完美的“最佳時機”及“最佳留白”下了最佳注腳;這讓我們想到彼得斯的漫畫。一位叫鮑勃唐米諾(Bob Dominos)的人示範一個由500塊骨牌組成的複雜形式,骨牌與骨牌之間相隔約一。

倒下的骨牌正展示了時機及留白是如何影響事情的發生。

想想看,有些在我們生命中早斯所做的事,竟然一輩子都影響著我們:從我們對絕對的愛的需要及尋覓,到我們渴望自己在某個我們喜歡的事情上成功;從我們尋找意義到你找到或創造可以給你精力來繼續你追尋的各種意義;這些都一輩子影響著我們。

把你自己或你的生活當成其中一個骨牌,或是想想如果這些骨牌代表那些你開始動腦筋後的行動及反應,會怎麼樣?仔細想一下,如果骨牌的間隔安排得不一樣,順暢性及推動性是否就會受到幹擾?

倒下的骨牌形像使我了解我們尚未真正知道一件事何時是真正的結束——特別是我們自己的生命。我們不知道何時這個Y形結構最尾端的那個骨牌會倒,從此不再影響任何人事。

這裏有個結論:時間需要空間,空間也需要時間。但是何時何地它們互相需要。——及需要我們——沒有人知道。不過那段旅程想必驚險有趣。

〔思維魔法22〕

從吊詭中找出新見解

這不是一個煙鬥

連結:有許多事情會讓你發出哼□(Hmmm)的聲音來:人類的不合理,比如“武力下的和平”(而不是“和平下的武力”);大自然的吊詭,例如“最適者生存”(最適者未必是最智者;我們現在知道“不適者”也可以身體健康、適應環境、運氣好。)都是。法國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裏特(Rene Magritte)有幅畫,標題是“這不是一個煙鬥。”

而這樣一個吊詭幾乎總是會讓我們“哼□”一聲。

不管何時你看、或聽、或聞、或摸、或想像時,若是你發生“哼□”的聲音,你就知道你正要深思了。如果你的心不止是被某樣東西所吸引——你甚至深思是什麼引起你的興趣——這時你就開始形式轉喻了。

發現:我們活在一個幻覺的世界。我們也常常以一些幻覺來描繪自己。好像沒有事情看起來的樣子會等於事情本身。或許這就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劇作家皮朗多Pirandells的一本書名:《你說是就是》(Ltissoifyousayso);從文中你發現我們正處於一個界於真實與幻覺的模糊世界裏。

馬格裏特的作品“這不是一個煙鬥”正點出了這個觀點。他畫了一隻當我們在沉思,我們陣述的意義時不離嘴的煙鬥。當然,這隻煙鬥的香味在藝術世界裏向外伸展超越了它的詮釋。

不管馬格裏特的畫看起來多直截了當,它卻拐彎抹角地讓你覺得它是有某種意義而且是模棱兩可的。它提醒我們每天的複雜事實——我們總是權威十足的畫圖,然後形容它,但事實上我們什麼也不知道。

如同法哲學家博科(Michel Foucault)所說:“這幅圖……就像從購物說明畫借來的一樣簡單:一張圖及一排文字指出它的名字……這代表這個煙鬥並不是煙鬥本身。”它是別的東西,還有些別的。

發明:先從馬格裏特的畫開始,然後再以其他東西代替。

這不是一個家庭

以一張你家的照片取代那個煙鬥。在照片下寫著:“這不是一個家庭。”這個新的形式轉喻對你有何含意?它對你的家庭及成員間的關係暗示了什麼?

或許這個形式轉喻的意思是說你的家庭並非像外表看起來的那樣。或許快樂、穩定、健全、負責任的家庭是這樣,或許不快樂、不穩定、不健全、不負責任的家庭也是如此。不管是那種情形,這個形式轉喻都好像掐了你一下,使你開始注意一個你原本以為很了解的世界。

這個形式轉喻可能也會對你原先的家庭概念提出質疑。有本字典將家庭定義為:“一個父母及其子女(不管是否住在一起)的團體。”為什麼“家庭”要限製成父母及其子女?為什麼你的家庭不能也包括我們“世界家庭”的其他小孩?或許要養一個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地球村及地球家。

這不是一家公司

以一張你公司的照片取代那個煙鬥。在照片下寫著:“這不是一家公司。”你覺得這個形式轉喻代表什麼含意?它說了公司什麼?有關員工之間的關係嗎?有關經營哲學嗎?

或許這個新形式轉喻的意思是說你的公司不像它從外表看起來的那樣。或許它也不是用人們認為的經營方式在經營。

這個形式轉喻可能也會使你思考:“這張照片怎麼了?”

這個形式轉喻也可能質疑你原先對公司的觀感:在一個特定的地方的一棟大樓,製造產品或提供服務。提供自己檢查及擴展你對公司了解的機會。你或許會發現自己可以接受所有與你做生意時采開放心態的人。這可以包括各種範圍的顧客包括以前被你列為“拒絕往來戶”的人。你可能也發現自己是在世界上各個地方,各棟大樓裏工作——經由電子媒體——而不是隻在某一棟大樓裏工作。

這不是一所學校

以一張你學校或孩子學校的照片取代那個煙鬥。在照片下寫著:“這不是一所學校。”這個形式轉喻想告訴你什麼?它引領你看到學校的什麼?或是看到什麼有關組成這所學校中老師、學生、職員及學生家長的因素?它在教育過程中促使了什麼新詮釋?

或許這個形式轉喻表示,學校並不隻是在某一個特定地方孩童學習、老師教導的大建築物,它是所有地方的所有建築物,在那裏所有願意敞開心靈學習的人,都可以在那裏學習以及教導別人自己已經學會的東西。

這不是一個夢

再替換一次。將你的形式轉喻擴展到“夢”的概念。

想想關於“破碎”的夢這個觀點。哼□……一個夢隻有在它是由一些易碎物質,如玻璃製造時才會破碎。想想你的夢、希望及計劃的彈性。想想看如果把它們像粘土或太妃糖一樣拉長然後對折會怎樣。如果你把它們想成為彈性,它們可能就不會那麼易碎了。

使你的夢能夠耐久、防碎、防震、防水。如果它們對你來說夠重要,你就會將它們形式轉喻,用世上可以最持久的東西來形容它們,如海洋、山脈及天空。

這不是一個承諾

“破滅”的承諾?哼□……

如果承諾是用鋼鐵製成的,它又怎麼會破得了?但如果這個承諾是裝甲的,那麼它就會很僵硬,僵硬的承諾在某種物理或心理改變時會破滅或斷裂。承諾的僵硬會產生憤怒並因此打破。

跟一般物質一樣。承諾也很容易因溫度而產生變化。它們會因加熱(興奮及熱誠造成)而膨脹,因冷卻(淡漠造成)而收縮。應該有什麼可以用來處理這種持續的膨脹及收縮。

把你的承諾想成一道鐵橋。想一想橋的接縫處,跟互相交錯握著的雙手很像。接縫處就是為了讓夏天時可以熱脹,冬天可以冷縮而設計的。你的承諾也可以有那樣的彈性嗎?

實際點,我們來考慮一下替代方案。想像你已經承諾你的配偶要改變你的生活——如此你才可以與對方過著平和且相互成長的日子,然後你也可以得到類似的承諾。

剛開始,你覺得你快樂地妥協。你們倆都承諾對對盡量地體貼、關心及善於觀察。剛開始幾個禮拜你們真的處得很好,一點也不勉強或容忍地與對方互相配合。

可是不久,承諾破滅,要維持對彼此的體貼變得愈來愈困難。不管為了什麼理由,你原來的熱情已經冷卻,日複一日,你愈來愈不滿於現狀,“可是我承諾過了。”你告訴自己。現在承諾全然束縛了你,因為它是“鐵”一般的事實。逐漸地,這個承諾變成是將你倆分開的憤怒源頭。

這是個常見的情節,在這裏承諾被視為一個僵硬的事情,一個障礙——一個無法自然授受,讓情緒可以脹縮的空間。

應用:借著將形式轉喻膨脹得內容愈來愈多來做一個形式轉喻。在你體內及你周圍尋找幻像及吊詭。打破你的假設,從中學習。

這不是一位士兵

這不是一位站在知識邊緣想著:“下一步是什麼?”的美國士兵。這不是一個在邊緣的家庭。這不是一個站在未來邊緣,茫然望向無知的國家。

這是你跟我,而我們正是世界文明的一部份,我們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往生命中下一步耀然一跳。

在任何時刻後麵,我們每個人都是那個翹起的手指,等著放鬆一彈。將我們彈向我們的命運。

〔思維魔法23〕

從複雜中看出簡樸

連結:部份包含全部。最上頭小金字塔的五個角正反映出整個大金字塔的五個角。

讓金字塔代表你的生活。它可能如同在此所顯現的,以四方底為基,也可能是上下倒反,以頂碰地,也可能是以任何一個三角麵著地。不管是以什麼樣的位置擺放,小金字塔總是以同樣的形狀一個接一個,最後形成如馬賽克的整個大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