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涼山尾聲(3 / 3)

青杠背

下午兩點二十分,從芭蕉灘啟程。一路前行,路續左繞山走,右溯金沙江而下,蜿蜒向北西北去。沙灣到芭蕉灘一段路上,金沙江兩岸,均是陡山,一部分且為懸崖。山上除略見有樹外,全是一片草皮,未見田地。在芭蕉灘前麵約一裏,江岸開始略見包穀田,非複全荒。又一裏餘,田複走完,路較崎嶇,常循石級上下,幸係寬敞好走。再一裏餘,涉過一道大溪。此溪名“草鞋溝”,為金沙江一條支流。前行續溯金沙江而下。中有兩段,係在左山一大片陡石崖下麵走。此一帶江岸兩山,均係由石灰石所構成。

在芭蕉灘前約七華裏,路左有茅棚一座。此處地名“青杠背”,有名的匪徒出沒之處。兵士們說,這裏最是“老夥”。攔路行劫的,夷匪與漢匪均有。蠻子來,見人就捆著走。偏偏平常在此,又不設哨。因此行旅走過,均有戒心。自芭蕉灘到此,沿途江邊常見橄欖樹。一路遇見南行的背子不少。所背貨物,計有紙、鹽等物。

由青杠背行,路仍左繞山邊走,右溯江而下,大體續向北西北去。約一裏過一小溪,前去左山係由頁岩所構成,路窄難走。此處地名“溜沙坡”,亦是危險地帶。循路曲折沿山邊走,偶一不慎,即有滾下山坡,掉到江裏的危險。不巧此處又是夷匪鬧得最凶。夷人往往突然從山上下來。那時候落在他們手裏的行人,束手就縛以外,隻有滾下山去的一種出路。據說一星期前,蠻子還在這裏捆過人。目下正在搶修此路,將路放寬些。

過溜沙坡的時候,護送我們的兵士,又連放三槍示威。兩裏走完溜沙坡,路旁露出岩石,又改為石灰岩。前行不遠,路忽頓行展寬,路麵全是細沙,平坦好走。循此項路在一大片陡崖下走,兩裏餘到一小村,即係“大岩洞。”

大岩洞

大岩洞距青杠背約六華裏,芭蕉灘約十三華裏,黃螂約三十五華裏。自雷波到此,沿途危險的地方甚多,尤以黃螂到大岩洞一段為甚。一關又一關,到此總算完全過完。自此再往前進,沿途治安沒有問題,用不著再找兵送了。

大岩洞仍屬雷波縣。但到此已是本縣東端,過去即入屏山縣境。在此村附近,原係北流的金沙江,突向東折,作一個九十度的大彎,路亦隨江轉向東去。下午四點離開大岩洞,路仍係向北西北行,勢微上趨,左邊旋又在一片陡崖下走。半裏餘,改循石級路陡下。旋向左折,溯金沙江一條支流而上,向正西行,陡行下去,繼以陡盤下石級路,下到這條支河的河邊(該處距大岩洞不過一華裏),乘船擺渡過去。平日水枯時,此處可涉水而過。今值漲水,地方上在此設有義渡。

過河上岸,循石級路陡盤上山。約半裏不足,路在兩塊巨石間穿過。前去路續陡盤上山,向正東去,右溯金沙江支流而下。一路自河邊來,路旁多大樹,樹蔭甚好,風景亦美。略前路改下趨,一部殊陡。一裏下到江邊,樹木又少。此處距大岩洞約三華裏。前行路改緩下,向東北東去,右溯金沙江而下,左在陡石崖下麵走。一路前進,沿途看見,夾江兩岸的山,均以石灰石質的懸崖臨江。

屏山縣境,素以土匪橫行聞名。行人過此,均有戒心。以前四川軍人,許多是屏山匪首出身。後來此輩在前方抗日有功者,亦頗有其人。近來米價高漲,農民不愁衣食。因此安居樂業,不複為匪。此番隻身前進,一點沒有使我們可以害怕的地方。

溯江裏餘,路旁開始又看見有包穀田一小片。略前巨石多塊,自此麵聳起。此處地名“鸚哥嘴”,附近開始看見霸王鞭,大至成樹。自此前去,直到蠻夷司、屏山等處,這是一種常見的植物。前行陡下石級一段,旋又轉平。不遠複見包穀田及南瓜藤。

在大岩洞前麵約八華裏,穿過一座大村,名“鄧溪塘”。附近霸王鞭極多,並見有棕樹。出村口後,深灰色的巨塊石灰石,多塊自地麵聳出,造成一種石田。石頭上麵,有長小樹者。路旁大樹不少。循路緩向上趨,後改平坦。如此約行兩裏不足,又改向東北行,仍溯江前進。又一裏餘,複見包穀田,並有農莊一座。兩裏改向正北,趨上坡去,一部陡上。又一裏餘,複改平坦,附近有柚子樹。再一裏,路左走過一座祠堂。更前半裏餘,又複下趨頗陡,繼改陡下。約一裏,行抵冒水孔。昨天因雨被阻於馬湖村,拖了半天路的行程。今天碰著好晴天,居然一天走了一站半路,將這半站路趕上。到達冒水孔的時候,還不過下午五點四十分,心中不勝愉快。

冒水孔

冒水孔距鄧溪塘約九華裏,大岩洞十七華裏,黃螂五十二華裏。鄧溪塘以後,金沙江又漸改向北流,路亦大體循之轉向北去。過“冒水孔”一鎮,江乃又再度折向東流。未到此鎮以前,江邊有一處,一股冷水,自地下冒出。“冒水孔”的地名,由此而來。此番來到,該處為江水所淹,遂未見之。

冒水孔的海拔,據常隆慶先生以前測定,不過四百三十米,較重慶(二百六十米)高出有限。因此本處氣候特產,均與川東相同。將到冒水孔一段,見有一些橘子樹。

鄧溪塘已屬屏山縣管,冒水孔更是該縣一座重要的鎮市。此鎮逼近金沙江濱。正街一條,蜿蜒由西南伸往東北,全長不過一百米左右,鋪的是不甚規則的石板街。街上相當熱鬧。比起雷波縣境來,物價卻有點高得可怕。到此投宿一家新近蓋成的複興旅館。這家旅館,兼營茶館業務。建築居然是一座木建樓房,有地板,有床鋪。比起雷波縣境各村鎮的客棧來,好得太多了。白天雖則奇熱,入晚涼風習習,江水滔滔,一夜睡得十分舒服。

竹林寺

一宿以後,上午七點剛過一點,我們便從冒水孔啟程。出村北口,路陡下坡。隨即涉過一道清水大溪,金沙江的一條支流。過溪路陡行上坡,上到溪的對崖,乃又轉平,仍向北西北走。不遠右折向東北行,旋改向東北東。此即係金沙江再度東折處。一路前行,路右溯金沙江而下,左則多在大片石灰石陡崖下。穿窄條包穀田走。金沙江兩岸的山,奇峰突起,峭峰壁立,形勢險峻,風景優美。惟北岸沿江陡崖下一小條平地,則已開墾成為包穀田不少。隔江南岸江濱,亦略有此等田。

在冒水孔前約三裏,又涉一道清水大溪。前去路旁包穀田漸少。沿途追上不少背米東行的米背子。又四裏到“石灰窯”距冒水孔約七華裏。此處並非正式村莊,隻在路旁有三家孤零的飯鋪。附近一帶,又有包穀田,並有農人所植的桑樹。到此務農以外,又開始有絲業了。

由“石灰窯”前進,裏半走過一道已幹的溪溝。又約五裏左右,到達“竹林寺”,距冒水孔約十四華裏。此處亦隻左右各有飯鋪一家。路旁擺有一座梨攤,賣的是很好的梨子。一路由石灰窯來,七裏中沿途常見包穀田。田塍上麵,往往植有烏桕樹成列。此樹亦稱“卷子樹”,為川省東南部一種重要出產,尤以屏山縣境為最多。自此直下屏山敘府,沿途皆有。由其果實取出的油,為一種製造肥皂的上等料材。走到此處,鄉間確是一番富饒景況。然而路旁甚至田中,仍然時常看見有巨石聳出地麵。

甘溪

自竹林寺前進,路又向正北行,大體陡下石坡。裏餘路改緩下。循沙路約行一裏不足,下至江邊,路左走過一家單獨的飯鋪。此處即是“甘溪”,距竹林寺約二華裏。本來有意在此打尖。不料走到此處,問問究竟地方是不是甘溪,店裏老板娘不肯承認,反而母女兩人,一齊追出,連說“問甘溪做啥子”。這時候我一個人單獨走在前麵。看看此種情形仿佛和小說中所說的黑店一般,隻好趕快飛奔前進。那店裏的人,還在後麵追了好一段。

撐腰灘

由甘溪前進,路循石級陡行上坡,向西北去,裏餘右折,勢改平坦,向北西北走,左繞山行。金沙江在此處附近,又由北緩折向東流。前去路嵌山腰。山上一片荒涼。一人獨行,倍覺可怕。約三裏左右,路旁又見包穀田及農莊,田中並有婦女工作,乃複放心。不久對麵亦見背子來。再行一裏,又是陡崖荒山,江水怒流。更前兩裏餘,路右走過一屋,趨下石坎,即到撐腰灘,停下打尖。

“撐腰灘”為江邊一座小村,距甘溪約七華裏。其處西靠一大片陡崖。東麵略往北,江上有一處險灘,即名撐腰灘,村亦以此得名。村子很小。一條短短的街,由南往北,略偏東北。街上店鋪,一共隻有一家茶館,三家飯館。到此吃一頓小菜飯,覺得很不錯。

石角營途中

九點三刻就到了撐腰灘,因為等候背子來到,一直到十一點半鍾,方又啟程前進。出村北口,循石級下陡坡後,即涉清水大溪一道。前去路右續溯江走,向北東北去,略前半裏,右邊走過江上大灘,即係所謂“撐腰灘”。自路上望見,江中橘黃色的泥水,激起成渦,有數尺高,為狀確險。前去路旁包穀田愈窄,旋即全完。嗣後路左緊靠石灰石質的劈陡巨崖下走。其中一部分的路,就崖刻成,作級狀。一路前進,道旁細竹殊多,並又開始看有黃桷樹。如此行三裏後,路旁大堆巨石中,方始見有少數平地,略種有包穀。又一裏,複見整片的包穀田,田塍上植有烏桕樹。再一裏餘,路左坡上過小村一座,名“甘田壩”,距撐腰灘約六華裏。

自甘田壩路緩下趨。不久田中包穀以外,並見水稻,長得不錯。約行一裏以後,連過兩道大溪。前去穿稻田走一段。不遠稻田又完,複改為包穀田,路亦漸改上趨。後來轉向正北行,繼又轉向東北。在距甘田壩約三華裏半處,升到坡頂。自此處向前展望,下麵山腳水濱,顯出一村,即係石角營。前行路改平坦,向東北去。中間有一段,係穿霸王鞭林中行。裏餘路右看見芝麻田。略前又過清水大溪一道。溪上架有石板橋。過橋路左一株大黃桷樹下,設有一隻茶棚。此處地名“鷹嘴岩”,距甘田壩約五華裏。

過“鷹嘴岩”路緩上趨,續向北東北去。途中路左數見有小瀑自石崖上飛下,成為小溪。如此計行裏半,達到坳頂,路左走過一座小小的觀音閣。前行路改下趨,初緩繼陡。一裏過小溪,下趨更陡,終於陡盤下山,裏半到石角營。由鷹嘴岩到此,共約四華裏的路。沿途所經,大體是荒山風景,但途中坡上亦略見有包穀田。

石角營

石角營距離冒水孔,實約三十八華裏,俗稱四十五裏,差不多夠得上說是一站路。我們一早動身,下午一點鍾就到了。這站路平坦好走,隻當得半站。石角營為四寧溝(一作“西寧河”)流入金沙江的地方。那河水很清。夏季到此,看見該河清水,彙入金江混水,水中界限分明,甚為有趣。與距此五華裏的蠻夷司相較,蠻夷司為一處商業中心,街上十分熱鬧,但是很髒。在另一方麵,石角營全是住戶人家,十分清靜,比較清潔。此村建築,跨在西寧溝兩岸上。新近成立的區署,即在此河東岸。但是大部分街房,則在西岸上。該岸並設有小學一所,稱為“秉彝鎮第二保國民學校”。此鎮屬於屏山縣第二區。西岸街道,為一條南北行的短街,尚頗寬敞。附近有大黃桷樹數株,霸王鞭尤多。

由石角營到蠻夷司,水陸兩路,計程均約五華裏。陸路即伴江邊走。水路終年可通舟楫。往下蠻夷司到綏江一段,亦終年可通木船。緩江到屏山,則隻在冬季水枯時可通,夏季過於危險。近來經濟部努力打通金沙江航路。至三十一年十一月十日,石角營至屏山一段(新測水路全程為四十二公裏),由民生公司民教輪試航成功。屏山至敘府(宜賓)一段,則在該時早已通航四輪船。長江上遊水路交通,至此進入新階段。

蠻夷司

在石角營候得背子來,乘船擺渡過西寧溝以後,同伴裘君,已拿三十塊錢,包好一隻大木船,經蠻夷司徑下綏江。自石角營登舟行,順流而下,水大行駛甚速。金沙江在石角營附近,係自西南向東北流,西寧溝自北來流入之。略往下遊,江折向正東,旋略帶東南。溯江而下,舟行十二分鍾,即左抵蠻夷司停靠。沿途雖稱平靜,但水勢仍然凶猛,中有一處大灘。

蠻夷司現已改名為“秉彝場”,距石角營約五華裏,冒水孔四十三華裏,海拔三百九十米。其處正當中都河流入金沙江處。該河自東北流,彙入東流的金沙江。江在此處,係自西向東流,略前即折向東南。

蠻夷司為雷波向東出路的終點,屏山境內要鎮,一處重要的商埠,場子靠石崖嵌成。鎮中建築,靠江的一麵,考究的用方形石磚砌成屋基。較差者用不規則的石塊壘成,更差則簡單地用木柱支起。全鎮有街三四條,大體均與江相平行。各街高度不等,愈往裏麵的愈高。街間交通,係用石級上下。最低的那條街,最為熱鬧。該街走向,由西往東。鎮上設有郵政代辦所。還有一家比較上等的茶社,名為“鳳來儀俱樂部”。

蠻夷司果真名不虛傳,很熱鬧,同時很肮髒。來此乃是閑天,市麵仍然非常繁盛,行人擁擠不堪。街上館子特別多,生意也好。市上所售物品當中,外來貨色以及洋貨,都頗不少。甚至摩登婦女所用發針,也有得賣。

屏山縣境,隻有沿西寧溝而上,現有一小片夷區。蠻夷司以東,再也沒有夷人。因此屏山縣的人,大都不怕蠻子。蠻夷司街上居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夷患。提起大涼山來,他們也不害怕。在另一方麵,夷人當中,傳說敘府乃是他們祖先所轄的地方,後來為漢人所奪,因此至今不忘打回敘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