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有餘地(1 / 1)

相信大家都不會喜歡跟一些說話模棱兩可的人打交道吧?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一個人如果在表達本身意思時不明確、含糊,就很令對方費神不已。但是,在有的時候,說模棱兩可的話卻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讓人感到很有分寸感。這種模棱兩可的話,就是“模糊表態”,即是采取恰當的方式、巧妙的語言對別人的請求做出間接的、含蓄的、靈活的表態。其特點就是不直截了當地表示態度,避免與對方短兵相接式的交鋒。它是一種把握分寸常用的社交方式。

“模糊表態”的功效有二:

一是給自己留有回旋的餘地。

有些問題一時尚不明朗,需進一步了解事實真相,或看看事態的發展及周圍形勢的變化,方可拿主張。“模糊表態”就能給自己留下一個仔細考慮、慎重決策的餘地。否則,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不僅影響自己的威信和聲譽,也對事業、對人際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二是給對方一點希望之光,有利於穩定對方的情緒。

要求你解決或答複問題的人,內心總是寄予著厚望的,希望事情能如願以償,完滿解決。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絕,由於缺乏必要的心理,很可能因過分失望或悲傷,心理上難以平衡,情緒上難以穩定,產生偏激言行,有礙於人際交往。

相反,倘若話尚未完全說死,則使他感到事情並非毫無希望,也許經過更多的努力或者過一段時間,事情會向好的方向轉化,因而情緒趨於穩定。

然而,我們並不是說凡被人求時都得“模糊表態”。該明確表態的,也含糊其辭,那是十分錯誤的。那麼,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宜用“模糊表態”方式?又如何掌握“模糊”的分寸呢?

(1)當事態不明朗時,宜用“模糊表態”

任何事情的發展變化都得有個過程,有的還得有一個相當長的演變過程。當事情處於發展變化初期,實質性的問題尚未表露出來,這就難於斷定其好壞、美醜、利弊、勝負。這時,就需要等待、觀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貿然行事,信口開河。

(2)倘若迫於情勢,你隻能有所表態的話最好還是向他“模糊表態”

例如,你可以說:“這件事比較棘手,讓我看看再說。”這樣給自己以後的態度留下了回旋的餘地。有些經驗豐富的人遇到這類問題,用幾句幽默話語,如引用一則寓言故事或一則笑話,而不作直接的回答,留給對方去思考、尋味。這可說是“模糊表態”中的高招了。

(3)當與對方處於初交時,宜用“模糊表態”

讓我們拿談戀愛打個比方,有正、反兩例,可資借鑒:

小王和小李平時性格都內向,且接觸異性的機會少,經人介紹,他們倆相識了。初次見麵,雙方都有了點意思。接下來是兩人交談,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試探。幸好他們倆都還聰明,懂得初次交往的表態藝術。

在分別時,小王對小李說:“我對您的印象總的來說不錯,不過還是初步的,有待以後進一步了解。”

小李也微笑著回答:“我和您的感覺一樣。”

這裏雙方的表態都是“模糊”的,既表達了願交朋友的意向,又為自己留下了回旋餘地,雙方都高興,也為以後的進一步交往打好了基礎。

然而另一對青年卻並非如此。小張和小丁也是經人介紹認識的。初次見麵,小張就把嘴一翹,衝著小丁說:“我對你不感興趣。”弄得小丁掩麵而走,回去大哭了一場,埋怨起介紹人來。小張的表態無論是方式、場合,還是語言的選擇都太缺乏藝術性了。

因此,在進行模糊表態的時候要掌握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對於把握不大的事不要輕易許諾,即使許諾也不要把話說絕,應該留有餘地。比如,可以多使用“盡力而為”、“盡量”、“努力”等詞語,避免使用“一定”、“肯定”等字眼,這樣也有利於對方相信。

第二,對於一些可能會拖延很長時間的事情,采取拖延性的許願。有些事情,根據時間的變化,具體情況是會變的。如果許願時加入一些拖延時間的概念,比如像“年底”、“下一年度”等,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靈活應變,效果會更好。

第三,對自己主觀努力所無法解決、隻能在特定客觀條件下才能解決的事情,許諾時應加以一定限製。例如“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如果法律規定可以的話”等,既能體現出自己的誠懇,又留下了餘地,暗示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和良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