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清點現代中國文學批評概念的意義(3 / 3)

正名:從曆史的清理開始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早就有學者提出過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正名”問題:“用獨立的名稱指代中國現代的各種文化和文學現象,就是用它們自身的邏輯思考他們自己的特征,思考他們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原因,思考他們自身演變的脈絡以及與其他文化或文學現象的關係(其中也包括與中國固有文化傳統和外國文化的關係),也隻有如此,我們才能看到我們自己的現代的文化與文學的曆史。”我以為,建設和發展現代中國的文學批評,這是一條必由之路。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這一項卓有意義的工作尚沒有係統展開。

在我個人的設想當中,這一工作至少可以包括幾個重要的部分:

(一)現代中國文學批評模式主要問題的檢討與反思。總結近百年來中國文學批評的基本模式並加以檢討。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大主導模式中所存在的問題:一是文學作品分析中的“中外文學交流與影響”的模式,這一模式的問題在於可能形成對創造主體獨特體驗的忽略,將“影響研究”簡化為異域因素的簡單“輸入”與“移植”;二是文學理論資源不斷向西方批評“歸宗認祖”的認識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中國批評將相當的精力放在向西方話語溯源而非解決現實的問題之中,仿佛中國文學批評所要解決的問題不是中國文學自己提出來的,它們不過就是西方思想早已揭示的普遍問題的一個局部的證明;三是從機械的理論立場出發,不斷製造評價體係的“二元對立”的模式。

(二)中國新文學批評基本概念的檢討與反思。這主要是指近百年來在中國新文學批評中高頻率出現的一係列基本概念與語彙,例如“小說”、“詩歌”、“戲劇”、“散文”、“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古典主義”、“象征主義”、“生活”、“真”、“善”、“美”、“國民性”、“階級性”、“黨性”“深入生活”、“創作方法”、“文學性”、“國學”、“英雄人物”、“人民”、“人民文學”、“主流”、“意識形態”、“階級鬥爭文學”、“小資產階級作家”、“公共領域”、“在路上”、“時代精神”、“民族性”等等,都應該加以重新考證,追溯其來龍去脈,重新核定其意義。

(三)現代體驗與中國新文學批評“正名”的可能。這裏我們將結合新文學批評史上的成功範例,在提煉現代人生體驗與文學經驗的基礎上,嚐試著提出關於新文學批評“再命名”的種種設想。新的命名可以從兩個方向上進行:一是嚐試一係列具有概括力的新的批評術語,如“民國文學”;二是對新文學批評史上依然富有生命力的批評術語的再闡釋和再擴展。

為現代中國新文學批評的概念“正名”應當從何人手呢?我以為其中需要辨析的基礎性理念是自我生命體驗與文學批評的關係問題,也就是說,我們有必要對自我生命的體驗之於文學批評的決定性意義加以充分的重視,這是回歸現代中國文學批評主體性的基礎,為此,在我們曾經與國內同人共同發起過“文學感受與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係列討論;就文學批評概念的具體清理而言,我以為第一步的工作應當是“清理”,我們有必要對目前被廣泛運用的文學批評概念加以認真的考察,梳理其來源,勘定其流變,分析其效能和限度,這樣的工作將為我們重估現代中國文學批評概念的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可以這樣說,曾經出現並且在今天依然運行的中國文學批評概念都值得我們重新加以討論,即便是某些表麵上看來通俗簡單的術語,其實也布滿了曆史的塵垢,需要我們仔細擦拭。隻有在認真清理這些基本的概念之後,我們才有可能發現中國現代文學批評中那些有價值的命題,發現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家們為了傳達自己的獨特感受而付出的一切有益的努力。

清理這些概念不是為了簡單追溯其知識性的淵源,更不是通過知識的考古來“複興”概念原命題的意義,我們並不簡單強調其原始命題的價值(這些命題多半在西方,部分也與中國古代的文學思想有關),而是通過追蹤它的演化過程,發現它如何參與了對現代中國文學的重要現象的“揭示”過程,或如何參與了現代中國批評家的精神創造過程,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即如何掩蓋扭曲了現代中國文學現象的獨特性,或者說如何顯示了現代中國批評家的精神變形的過程。

§§第一章 重新定義的“文學”時代——現代中國文學總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