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文學”的來曆
純文學是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美學概念。就其來源來看,它最早是在反對宗教意識形態和倫理觀念對文學直接幹涉的背景中提出來的。它反對把文學當作闡釋宗教意識形態和倫理觀念的載體,也反對經院哲學對文學的控製,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文學發展的方向。
在理論上率先對純文學的問題進行係統研究並確立純粹藝術的根據的,是康德。康德所理解的“純粹”,是一種先驗的為自身確立根據的能力。他把自己所構建的哲學稱之為純粹批判,即純粹知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和純粹判斷力批判,“這些能力之所以是純粹的,是因為它們是先天地立法的”。康德認為在人的理性邏輯或意誌、欲求之外,另有一種涉及愉悅、感性的能力,這就是與審美和鑒賞有關的能力。他的《判斷力批判》專門討論純粹形式的審美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他說:“美的藝術是這樣一種表象方式,它本身是合目的性的,並且雖然沒有目的,但卻促進著對內心能力在社交性的傳達方麵的培養……審美的藝術作為美的藝術,就是這樣一種把反思判斷力而不是感官感覺作為準繩的藝術。”在康德的理解中,審美愉悅本身就是美的目的,藝術的美沒有外在於自身的現實目的性、功能取向或道德意圖,它是純粹的。這種非功利性的純藝術的美學觀對後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最早引進西方純文學概念的是王國維。1905年,王國維在《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一文中寫道:“美術之無獨立價值也久矣,此無怪曆代詩人,多托於忠君愛國勸善懲惡之意,以自解免,而純粹美術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無人為之昭雪者也。”他用“純粹美術”一詞把自己的審美觀與摻雜了政教名利等實用目的的審美觀區別開來,可以說開了中國近代純文學思想的先河,而這顯然得益於他接受了西方現代美學思想,尤其是受到康德和叔本華美學思想影響這一知識背景的。王國維處在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的晚清時代,中國傳統的注重社會教化功能的文學觀念已經成為束縛人的思想、妨礙文學發展的阻力,所以他的純文學思想一經提出就產生了重要反響。1907年,魯迅發表《摩羅詩力說》,明確提出“純文學”的概念。他說:“由純文學上言之,則以一切美術之本質,皆在使觀聽之人,為之興感怡悅。文章為美術之一,質當亦然,與個人暨邦國之存,無所係屬,實利離盡,究理弗存。故其為效,益智不如史乘,誡人不如格言,致富不如工商,弋功名不如卒業之券。”魯迅也是在康德美學觀的基礎上強調文學的非功利性,即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他當時心目中的文學就是與中國載道文學不同的“純文學”。此外,黃摩西、徐念慈、周作人等人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如黃摩西與梁啟超大唱反調,說過去把小說看得太輕——“言不齒於縉紳,名不列於四部”,現在則把小說看得太重——“出一小說,必自屍國民進化之功;評一小說,必大倡謠俗改良之旨”。黃摩西認為小說雖有“即物窮理之助”,但其作用不及“哲學、專科書”,雖“固足收振恥立懦之效”,可效果也比不上“法律、經訓原文”。小說隻是“文學之傾於美的方麵之一種”,“屬於審美之情操,尚不暇求真際而擇法語也”。如果“一秉立誠明善之宗旨,則不過一無價值之講義、不規則之格言而已。恐閱者不免如聽古樂,即作者亦未能歌舞其筆墨也”。周作人也在《論文章之意義暨其使命及中國近時論文之失》中使用“純文章”一詞與“雜文章”對舉,以強調文學的獨立性。
“純”與“不純”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無論中西,純文學的概念都是在與對立麵的關係中獲得其規定意義的:“純”是相對於“不純”而言,正因為存在著“不純”的文學,即文學承擔了過多的不應由文學承擔的使命、責任和功能,造成了對文學審美內質的傷害,所以才要提倡“純”的文學,使文學回到非功利的、純粹審美的本體上去。但問題是一旦回到純文學的本體上,即追問純文學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學,要求明確純文學的內涵和邊界的時候,情況就變得複雜了。在康德那裏,他是通過多重的區分才建立起純粹藝術的標準的。他先把藝術與自然、科學和手藝區別開來,再把機械性的藝術與真正的審美的藝術區別開來。可即使是真正的審美的藝術,他也設置了一個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從而為審美的目的性留下了餘地,也為後來者強調美的泛功利性提供了依據。尼采就在康德的基礎上,側重於強調藝術是權力意誌的直接表達,其實是不讚同康德的非功利性的美學思想。尼采認為,康德的無功利這個概念模糊了藝術和美的邊界,它將藝術引向一種無生命的世界,而真正的藝術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結合體,不僅不應是無功利的、絕對狂歡的,相反,它應該由權力意誌提供協調感性和理性的基礎,在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陶醉感的同時,表現出強健的生命力來。
問題的困難之處在於,文學是人學,是與人的存在緊緊聯係在一起的,而人的存在是一種綜合性的存在,既是感性的存在,又是理性的存在,既是詩意的棲居,也是政治、經濟、倫理的實踐。文學要綜合性地反映或表現人的存在,就必然要涉及人的存在的上述眾多方麵,不可能僅限於詩意棲居的一維。其實即使是詩意的棲居,它也要通過人的其他存在方式表現出來,所以又必然地要涉及非詩意棲居的內容。審美難以做到徹底的非功利性,原因就在於它是與人的存在有關的,它是為人的,而人的存在意義在相當多的時候要通過審美以外的方式表現出來,因而審美的判斷難以徹底拒絕這些非審美的內容,難以完全做到徹底的無目的性。如果真的做到了徹底的無目的性,它對人也就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