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為樂,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人們多堅持宣揚這個教育話題。然而,現在社會的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愈發激烈,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淡漠。尤其是父母怕女兒幫助別人而吃虧,就往往忽略了對其進行助人為樂的教育,而導致有些孩子在麵對需要幫助的人時采取旁觀的冷漠態度。
一次,某幼兒園老師對她所教的中班進行心理測試,其中有這樣一個題目:“一個小妹妹病了,冷得直哆嗦,你願意借給她外衣嗎?”結果所有的孩子都沒有回答。老師不得不點名,可是聽到孩子的答案,老師感覺很心寒。第一個小女孩說:“病了要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所以,我不會給她穿。”
第二個也是小女孩,她說:“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
這個情景是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這些孩子已經無法接受“助人為樂”的這種美德了。其實,孩子們的心靈是純真的,不願意幫助別人,完全是由於父母的錯誤教育。大家都喜歡一個很願意幫助別人的女孩,如果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更受大家的歡迎,父母就一定要為孩子做出關照他人和真誠待人的榜樣。
列寧具有極強的人格魅力,他謙遜的風度與高尚的舉止,深得同事和人民的愛戴,而這些良好的品質首先得益於他父母的精心教誨。
1870年,列寧出生於俄國辛比爾斯克(今烏裏揚諾夫斯克)。他的父親是省國民教育視察員,非常重視孩子們品德的培養。父親以身作則地教導他們:要學會尊重他人,不論別人身份高低貴賤;小朋友要是說話發音不準確,不要譏笑他,而要幫助他糾正,平時要多體諒別人,多替別人著想;要樂於助人,給老人婦女讓座;別人幫了忙,一定要道謝;自己有了錯,也一定要請求別人原諒……正是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列寧從小便對別人以禮相待,真心相助。他小時候經常到鄉下外公家去玩,和貧苦的農村孩子們相處得如同和自己表兄弟一樣親密無間。有一次,他見到一位農民的大車陷到了泥裏,趕忙上前,不顧泥濘幫著把車推了出來,把這位農民掉在地下的手套拾起來,恭恭敬敬地遞過去,很尊敬地和人家交談,最後還愉快地握手道別。不論是老師、朋友,還是纖夫、洗衣婦,小列寧始終以尊敬的態度對待他們。即使在他已成為一名領袖,工人、農民、士兵都更樂意接近他,他始終沒有脫離過群眾。
正是父母的精心的教誨,使列寧受到了眾人的喜愛和擁戴,造就了一位曆史偉人。列寧的父母以身作則地教導列寧關心他人,這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並取得世人尊敬的先決條件。隻有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和支持,成就自己的事業。
助人為快樂之本。那麼,父母該怎樣培養孩子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呢?
1、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助人為樂父母要告訴孩子,任何人都不是萬能的,她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如果她渴望得到別人的幫助,那麼首先就要學會幫助別人。
2、全家人一起助人為樂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製訂一項家庭助人活動,讓孩子來決定具體要做什麼。如果孩子想出的主意不可行,也要盡量讓孩子有機會做出貢獻。例如,如果準備一起植樹,即使是三歲大的孩子也可以參與進來,她可以往樹坑裏填土或傳遞工具。如鄰裏之間互相關照;幫助孤寡老人的生活;心係災區災民,為災區捐款捐物;在公共汽車上給人讓座等等。這種教育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將會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要讓孩子從幫助別人的行動中得到樂趣女孩畢竟很感性化,如果她在幫助別人時,收獲的是冷漠,是父母的反對、駁斥,她們就很難對助人行為有認同。要讓她們知道幫助別人是多麼好的一件事。譬如:“如果你也把你的小車讓妹妹玩,你就不會讓她覺得好傷心,她會很高興!”這樣就會讓她感到加倍的快樂。
女孩非常容易被愛心所感染,在父母的積極引導下,如果她知道別人需要幫助的話,她會盡自己的所能來做這件事,處處為別人著想,互敬互讓。這樣孩子長大後,才能具有優雅的修養和風度,成為樂於助人的天使。
在生活中,父母的行動是孩子的一麵鏡子。父母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耳濡目染,日久天長也會養成自己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