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78強化孩子的責任感(1 / 1)

孩子“懂事”是一個漸進並強化的過程,所以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教育應該從小開始。告訴孩子,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帶來一個後果,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現在,一些過分依賴父母的“小公主”在我們的生活中卻越來越常見。

一個大雨滂沱的早晨,一位媽媽用自行車推著自己的女兒,艱難地走著。就快要到學校的時候,女兒突然喊叫起來:“呀!媽媽,你還沒給我戴紅領巾吧?糟了,老師今天要檢查的。都是因為你,快給我回去拿,遲到了你要負責!”

這位可憐的媽媽歎了口氣,無可奈何地調轉車頭,一邊擦著滿臉的雨水,一邊自言自語:“是呀,我怎麼給忘了呢?”而她的女兒仍舊不依不饒,冷漠嚴酷地責備著媽媽的粗心,儼然一副“小公主”的派頭。

沒戴紅領巾到底是誰的責任?遲到了又應由誰負責任?在我們為含辛茹苦養大孩子的父母捏一把汗的同時,也不禁深深地反思起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這樣的“為孩子著想”,到底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

一位外國媽媽帶著8歲的女兒到中國山東一戶人家裏來做客。女主人對外國友人的到來非常重視,特別學習了西餐的做法。她對外國母女說:“今天我做西餐給你們吃,你們嚐嚐中國人做的西餐味道好不好。”8歲的女孩聽女主人要給她們做西餐,心想:中國人做西餐肯定不好吃。於是,當女主人問她吃不吃的時候,小女孩堅定地回答:“我不吃。”

等女主人把西餐端上來的時候,小女孩一眼就看到了漂亮的冰激淩。這麼好看的冰激淩味道肯定很好!小女孩有點迫不及待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吃冰激淩。”

女主人很高興小女孩能夠喜歡自己的冰激淩,就高興地把冰激淩端到小女孩麵前,說:“來,吃吧!”誰知,女孩的媽媽嚴肅地對女主人說:“不行,我女兒說過她不吃西餐,她得為自己所說過的話負責,今天她不能吃冰激淩!”女兒著急地哭起來:“媽媽,我就想吃冰激淩!”但是,女孩的媽媽根本不為所動,隻是對女兒淡淡地說:“你得為自己說的話負責。”女主人看著,覺得女孩的媽媽也太認真了,就說:“給她吃吧,孩子總是這樣的。”女孩的媽媽正色對女主人說:“親愛的,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結果,無論女孩怎麼哭鬧,媽媽就是不同意讓她吃冰激淩。

事實確實像這位女孩的媽媽所說的一樣,隻有讓孩子懂得自己的行為將會產生什麼後果,她才能夠有記性,保證下次不再犯,同時才會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去負責任。

並且對事情負責任。所以,必須讓孩子從小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

1、要對孩子言傳身教父母應明確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做了不該做的又將受到哪些懲罰。要讓孩子對喜歡做的事負責到底,明確告訴她做事的要求,並且與懲罰聯係起來,讓她知道一個人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同時,父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做到熱愛家庭、熱愛工作,有責任心,用正確的行為對孩子言傳身教,不能把錯誤的、不良的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孩子。

2、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自己應該負的責任首先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讓孩子明白,學習、鋪床、穿衣服、洗衣服等,都應該靠自己獨立完成,是自己應該負的責任。同時,還要要求孩子主動關心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小的孩子。在父母生病的時候,讓孩子學會照顧父母。讓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鼓勵孩子給父母精心準備一份生日禮物。

3、要讓孩子為自己所做事情的結果負責任無論事情的結果好壞,隻要是孩子的獨立行為結果,父母就不能替她承擔一切,要鼓勵孩子敢作敢當,不要逃避責任,勇於承擔後果。

比如,當孩子遇到麻煩的時候,父母應該說:“這是你自己選擇的,你想想為什麼會這樣?”而不要對孩子說:“你已經努力了,是爸爸沒有幫助你。”雖然隻是一句話,卻反映出了觀念的不同。如果你無意中幫助孩子推卸了責任,孩子將會認為自己無須承擔責任,這對她以後的人生道路是非常不利的。

父母要確立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觀念,不要“心太軟”。比如,孩子跟著父母去朋友家做客,不小心損壞了物品,一定要帶孩子一起買東西去朋友家賠償並道歉;孩子丟了買午飯的錢,那就要讓孩子餓一頓。也許父母們會覺得這樣做太苛刻、太沒有人情味了,但確實會給孩子在長遠的人生旅途中帶來極大的幫助。

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舉動會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一定會變得很有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