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79有愛心的女孩人人愛(1 / 1)

愛心是孩子立足社會的基礎和前提,作為女孩,更不能沒有愛心。當然,愛心是通過模仿和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步形成的。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時期,父母就要注重對其愛心的維護,讓孩子能夠認清做人的本質,真正地堅持下去。

嬌嬌今年11歲了,由於是獨生女,全家人都對她寵愛有加。最近,媽媽發現嬌嬌暴露出了一種不良的苗頭:每次讓她把好吃的東西拿給爺爺奶奶吃,或請她幫爺爺奶奶拿東西時,她總是蠻橫地扭過頭去不理會,還念念有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一次回家的路上,一個蹣跚學步的寶寶跌倒了,媽媽鼓勵女兒上前把小妹妹扶起來,沒想到嬌嬌置之不理,還說:“真笨,連走路都不會走!”

“六一”兒童節時,學校發出了《獻愛心,幫助貧困孩子讀書》的倡議。爸爸媽媽得知後,商量自己家也去資助一個和嬌嬌同齡的男孩,幫助他完成學業。當夫妻倆興高采烈地把這個想法說給嬌嬌聽的時候,嬌嬌卻極為不滿,說:“媽媽,你有那麼多的錢為什麼不給我買衣服穿,買東西吃,難道你不愛我了嗎?”

“沒有啊!我愛你和這件事沒有關聯啊,愛是一個無限的空間,沒有親近和距離。在這個世界除了親情的愛,還有朋友的愛……”

媽媽和女兒說了半天,嬌嬌還是沒有任何改變,而且情緒很不好……

現代社會,像嬌嬌這樣的獨生女兒大都被父母視為“小公主”,對女兒百依百順,給她們無限的關懷與疼愛,卻沒有注意培養女兒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從而使女兒認為眾人對她的愛是天經地義的,而不懂得愛別人,也不知道什麼是愛的奉獻,什麼是愛的給予。為了不讓女兒的愛心枯竭、泯滅,父母不僅要愛孩子,更重要的是,必須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懂得關愛他人。看看青青媽媽是如何培養青青的愛心的:

為了培養女兒的愛心,媽媽在青青小的時候就告訴她,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是孤立存在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不同的關愛。所以,當他人遇到了困難時,我們就應獻出自己的關愛之心。

公共汽車上,媽媽對青青說:“你看,那個阿姨抱著小弟弟多累呀,我們讓她們坐到這裏來吧。”鄰居老奶奶年老生病,媽媽帶著青青去探望問候,幫老奶奶做事。新聞報道有人缺錢做手術,生命垂危,媽媽帶青青去捐款,獻上一份愛心……

青青受到媽媽這樣的教育後,特別懂事。上幼兒園時,她們學校的一位小朋友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她回家後提出要把自己的100元零用錢捐出去,媽媽及時地表揚了她的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因為媽媽的言傳身教,青青的愛心已經生根發芽。在大街上看到乞討的孤寡老人,她總是不忘給一些錢,學校裏組織的希望工程捐款,她也總是捐出了所有的零用錢。

青青憑著這一份愛心,長大以後一定能順利地融入到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愛心教育可謂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愛心有助於女孩身心健康發展。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培養女孩的愛心呢?

1、要給孩子做出榜樣經常讓孩子看到父母是怎麼關愛和幫助別人的,對於培養孩子的愛心最好不過了。父母用心去影響孩子,包括尊敬鄉鄰、愛護一草一木等,潛移默化中就可以使孩子擁有對愛心的感知。同時,父母要耐心地給孩子講解什麼是愛心,父母為什麼這樣做,然後再結合生活中孩子破壞玩具、撕毀圖書等不良行為進行教育,使愛心具體化。

2、不要溺愛孩子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是愛心的大敵,但它都來自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溺愛。為了不讓孩子的愛心枯竭,父母不但要愛女兒,最重要的是讓女兒學會愛。那種隻管耕耘不問收獲的父母之愛,隻會讓孩子變得一味索取、不懂回報。教育專家曾指出:“溺愛是父母與孩子關係上最可悲的事,用這種愛培養出來的兒童不肯把愛心獻一點兒給別人。”

3、要培養女兒的同情心同情別人是愛心的一種體現,自小給予孩子同情心的情感,就是在她身上培植愛心之芽。父母在對別人表示同情時,善良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女兒的心靈,喚起女兒對別人的關心與愛心。父母可以用生活中所見到的事例來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同情心,父母可以教育孩子關心他人、關愛動物。比如,在大街上看到一隻流浪狗,父母可以問一下孩子看到狗狗的感受。其實,父母還可以讓孩子在家裏養一些小動物或是種一些植物,讓孩子去照顧這些動物或植物,這樣往往就會培養出孩子的愛心。

孩子在愛與被愛的環境中成長,就能形成良好的人格,成為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幫助別人的人。